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能一起吃吗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从药物相互作用及协同作用的角度来看,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均属于抗生素类药物,具有抗菌作用。阿莫西林是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而甲硝唑则主要对厌氧菌具有强大的抗菌效果,尤其在治疗厌氧菌引发的感染时,甲硝唑表现出明显的抗菌活性。
从药物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在代谢上并没有明显冲突。在理论上,二者可以同时服用,而不会发生药物代谢方面的相互干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意组合使用。药物相互作用不仅仅包括代谢方面的相互影响,还包括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在药效学方面,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例如在治疗某些混合感染时,如同时存在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感染,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联合使用可以扩大抗菌谱,提高治疗效果。这种协同作用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尤为明显,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联合使用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常用方案之一。
在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这两种药物时,必须严格遵照医嘱,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这两种药物以及用药的剂量和疗程。还需要注意,阿莫西林和甲硝唑都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所以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需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任何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使用禁忌
1、阿莫西林:
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严禁使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禁用,否则容易发生皮疹。阿莫西林主要经肾排泄,肾功能严重损害者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肾功能严重损害者慎用。哺乳期妇女慎用,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2、甲硝唑:
对甲硝唑过敏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甲硝唑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活动性中枢神经疾病患者禁用,甲硝唑可能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等。血液病患者慎用,甲硝唑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使已有的血液病症状加剧。口服甲硝唑后的三天内不能饮用酒精或含有丙二醇的产品。
1497
体温范围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人体的体温会因不同情况而有所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一般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一般来说,正常人体腋下温度在36-37℃,应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更好地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1、正常体温范围:
正常情况下,人体腋下温度通常在36-37℃。口腔温度比腋下温度略高,为36.5-37.5℃。直肠温度则更高一些,一般在37.0-38.1℃,这是人体在健康状态下的正常体温范围。人体通过自身的体温调节机制,将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保证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2、低热范围:
指腋温在37.5-38℃,当人体受到一些轻微的感染、炎症或其他刺激时,可能会出现低热症状。可能是身体正在对抗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体温升高,但低热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3、中度发热范围:
腋温范围是38.1-39℃,这个阶段的发热通常表明身体正在经历较为严重的感染或炎症反应。身体的免疫系统在积极对抗病原体,释放出一些炎性介质,从而使体温升高。如果持续中度发热,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4、高热范围:
指腋温达到39.1-40℃,高热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温。严重的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能导致高热。高热会使身体代谢加快,消耗大量能量,还可能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
5、超高热范围:
指腋温超过41℃,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理,超高热可能会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惊厥、昏迷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测量体温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测量结果准确。体温升高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严重疾病,但如果持续高热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应立即就医。在发热期间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如果需要使用退烧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避免滥用药物。
如何维持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会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22-24℃较为合适。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体散热困难,可通过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流动,促进汗液蒸发散热。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保暖,适当增添衣物,减少热量散失。
食物是身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合理的饮食结构能为体温调节提供支持,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都是供能物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更好地调节体温。如进行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
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应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态,避免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节的重要时间,有利于身体各器官功能正常运转,包括体温调节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导致体温异常升高的常见原因,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292
人体最大器官是什么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
,由表皮层和真皮层两部分组成,在保护人体、调节体温、感觉功能、分泌与排泄以及参与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出现皮疹、瘙痒不适等应尽快就医,明确病情。
位置与覆盖面积
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覆盖在人体的表面。成人皮肤的总面积大约是1.5至2平方米,是人体最广阔的器官。
结构与组成
表皮层:
表皮层是皮肤的最外层,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和屏障功能,由多层细胞组成,包括角质层、透明层等。角质层是最外层的死细胞层,主要起保护和防水作用。透明层(仅见于手掌和足底)由透明角质细胞组成,增强皮肤的坚韧性。
真皮层:
真皮层位于表皮之下,是皮肤的主体部分,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如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真皮层可以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之间无明显界限,共同构成皮肤的弹性、韧性和支撑力。真皮层还富含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弹性和紧致感。
功能
保护作用: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阻挡外界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调节体温:
皮肤通过排汗和调节血管舒张与收缩等方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感觉功能:
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能够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
分泌与排泄:
皮肤上的皮脂腺和汗腺能够分泌皮脂和汗液,帮助维持皮肤的湿润和清洁,同时排泄体内的部分废物。
参与代谢:
皮肤能够参与人体的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的代谢过程。
护理与保养
1、保持皮肤清洁:
定期清洁皮肤,去除污垢和多余的油脂,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
2、保湿与防晒:
使用合适的保湿产品,避免皮肤干燥;在户外活动时,涂抹防晒霜以预防紫外线伤害。
3、合理饮食: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状态,特别是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皮肤的修复和再生。
974
人体最坚硬的是什么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人体最坚硬的部位是
牙齿
,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构成,其中牙釉质硬度接近金刚石,牙齿具有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和保护口腔结构等重要功能。
牙齿的组织构成与硬度
牙釉质:
牙釉质是牙齿最外层的组织,主要由钙磷化合物构成,尤其是磷酸钙和碳酸钙,这些矿物质赋予了牙釉质极高的硬度。牙釉质的硬度接近金刚石,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之一,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磨损,保护牙齿内部结构不受损害。
牙本质:
牙本质是牙齿的主体部分,位于牙釉质和牙髓之间。它由基质和牙本质小管组成,硬度略低于牙釉质,但同样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
牙骨质:
牙骨质是覆盖在牙根表面的钙化组织,与牙周膜纤维和牙槽骨紧密相连。它起到支持和稳定牙齿的作用,虽然硬度不如牙釉质,但同样对牙齿的稳固性有重要贡献。
牙齿的结构
牙冠:
牙冠是牙齿暴露在口腔中的部分,主要由牙釉质覆盖。它具有高度的硬度和耐磨性,能够咬碎食物,保护牙齿内部结构不受损害。牙冠的形状和大小适应不同的食物类型,能够切割、撕裂和磨碎食物。
牙颈:
牙颈是牙冠与牙根之间的连接部分,较为薄弱,容易受损。
牙根:
牙根是牙齿埋藏在牙槽骨中的部分,起到支撑和固定牙齿的作用。它由牙骨质覆盖,与牙周膜纤维和牙槽骨紧密相连,确保牙齿的稳定性。
牙髓:
牙髓位于牙齿的中心,包含神经和血管,为牙齿提供营养和感觉功能。牙髓对牙齿的生长发育、修复和防御外界刺激有重要作用。
牙齿的功能与重要性
咀嚼功能: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将食物磨碎成小块,便于消化和吸收。牙齿的硬度和耐磨性使得它们能够轻松应对各种食物。
辅助发音:
牙齿对发音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前牙,它们的位置和形状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音调。
保护口腔结构:
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对于保护口腔结构至关重要,它们能够防止食物残渣和细菌在口腔内积聚,从而预防口腔疾病。
590
人内脏器官的位置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人体内脏器官众多,包括胸腔和腹腔内的多种器官,如
心脏、肺、肝脏、胃、胰腺等
,它们各自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胸腔内脏器官
心脏:
位于胸腔中央偏左,介于两肺之间,被纵隔包围。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压力,推动循环系统中血管的血液,将血液运行至身体各个部位。
肺:
分为左肺和右肺,分别位于心脏两侧的胸腔内,肺尖突出至锁骨内侧1/3上方2-3cm,肺底位于膈上方。主要负责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血液并排出二氧化碳。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下接支气管。支气管则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内。它们共同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通道。
腹腔内脏器官
肝脏:
位于腹腔的右上方,肋骨下。它是最大的内脏器官,负责解毒、代谢和储存营养物质,还参与胆汁的分泌。
胃:
位于腹腔左上方,膈肌下方,连接食道和小肠。胃主要进行食物的初步消化,为小肠吸收做准备。
胰腺:
位于腹腔中部,胃的后方,横跨上腹部,从左至右延伸。胰腺分泌胰液,协助消化,并产生胰岛素调节血糖。
脾脏:
位于腹腔左上方,胃的后方和左侧。脾脏参与免疫反应,过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废弃红细胞。
小肠:
位于腹腔中央,长约6-7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大肠:
环绕小肠,分为盲肠、结肠、直肠。大肠主要负责水分吸收和粪便形成。
肾脏:
位于腹腔后壁两侧,脊柱两侧略靠后方。肾脏通过滤过血液生成尿液,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和血压。
膀胱:
位于盆腔中央,肠道前方。膀胱用于储存尿液,直到排尿时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此外还包括颅脑器官大脑,男性前列腺、睾丸,女性子宫、卵巢等盆腔器官,若存在身体不适,建议尽快就医,避免耽误或判断错误。
566
人体最硬的部位是哪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人体最硬的部位通常被认为是牙齿
,其主要由牙釉质等矿物质构成,还具备咀嚼食物、辅助发音及保持面部形态的重要功能。若出现牙齿损伤,应尽快去医院就医。
牙齿的硬度
1、硬度值:
牙齿是人体中最硬的部位。牙齿的硬度主要来自于其成分和结构,特别是牙釉质,其硬度非常高,仅次于金刚石。
2、构成:
牙齿主要由骨质和牙釉质构成。牙釉质位于牙冠的最外层,是牙齿中最坚硬的部分,厚度大约为2mm,外观呈乳白色或黄色。牙釉质由磷灰石晶体构成,这些晶体在氟离子的存在下会变得更加稳定。
3、成分:
牙齿主要由钙质、磷质和其他矿物质盐类构成,特别是牙釉质,由磷灰石晶体构成,这些晶体在氟离子的存在下会变得更加稳定,从而增强了牙齿的硬度。
牙齿的功能
1、咀嚼功能:
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将食物切割、撕裂和磨碎,使其变得足够细小,便于吞咽和消化。不同类型的牙齿(如切牙、尖牙、双尖牙和磨牙)在咀嚼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确保食物得到充分的处理。
2、辅助发音:
牙齿在发音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牙齿的排列和形状影响口腔的形状,进而影响声音的共鸣和清晰度。例如,缺失或错位的牙齿可能导致发音困难或发音不清。
3、保持面部形态:
牙齿对于维持面部形态和美观至关重要。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影响嘴唇和脸颊的支撑,从而影响面部的外观。整齐的牙齿和健康的咬合关系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和美观的外观。
牙齿硬度的维护
口腔卫生:
保持口腔卫生是维护牙齿硬度的关键。定期刷牙、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口腔清洁用品,可以有效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防止龋齿和牙周病的发生。
合理饮食: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牙齿的健康。适当摄入富含钙、磷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有助于牙齿的生长和修复。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齿问题。一旦发现牙齿有龋坏、松动或缺失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影响牙齿的硬度和健康。
317
肌肉注射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其注射部位的选择对于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至关重要,包括
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婴幼儿常用)、股外侧肌和上臂三角肌等
。
臀大肌
位置:
位于臀部皮下,是四方形的大块肥厚肌肉,起自髋骨外侧止于股骨。
特点:
肌肉较为肥厚,远离大血管和神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注射部位。但一般不用于婴幼儿,因为婴幼儿的臀大肌发育不完全,注射时可能损伤神经或血管。
定位方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
位于臀部外上侧,臀大肌的前内侧深层。
特点:
血管与神经分布较少,脂肪组织较为薄弱,进行肌肉注射时不易引起刺激性肌肉抽搐。因此,常用于婴幼儿的肌肉注射治疗。
定位方法:
食指尖置于骼前上棘,中指尖置于骼嵴下缘,两指间构成一个三角区,此区为注射区(三角法)。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己的手指宽度为标准)为注射点(三横指法)。
股外侧肌
位置:
位于大腿中段外侧,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宽约7.5cm。
特点:
该部位的大血管和神经干较少,肌肉较厚,适合多次注射。
定位方法:
一般直接在大腿中段外侧进行定位,注意避开大血管和神经。
上臂三角肌
位置:
位于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
特点:
肌肉较薄,通常只能够做小剂量的注射,如新冠疫苗等疫苗的接种。
定位方法:
取上臂的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为注射点。
注意事项
1、在肌肉注射的过程中,患者应避免产生紧张或焦虑的情绪,以免影响到注射的效果和增加不适感。
2、注射后,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止感染。
3、局部可能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等症状,这是正常现象,患者应避免揉搓、抓挠注射部位,以免加重症状或引发感染。
4、肌肉注射后,患者应留院观察30分钟左右,以确保没有出现明显的过敏反应或不适感。
507
皮下针注射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皮下针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皮下组织的一种给药方式,其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
手臂、腹部、大腿外侧和臀部等
。在选择注射部位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并严格遵守医生医嘱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手臂
位置:
位于上臂三角肌的下缘,肩关节的外下方,即肩峰下三横指的位置。
适用情况:
常用于疫苗接种,因为该部位肌肉丰富,易于注射且疼痛较轻。
注意事项:
注射时需确保针头刺入皮下组织,避免刺入肌肉层。
腹部
位置:
位于人体躯干中部,与胸部、双下肢相连,体前侧为腹壁。
适用情况:
常用于胰岛素等需要长期注射的药物,因为腹壁皮下脂肪相对较厚,易于注射且药物吸收良好。
注意事项:
注射时需避开脐周,距离肚脐至少三指(约5厘米)以上,以免损伤内脏器官。同时,需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硬结。
大腿外侧
位置:
位于髋关节和膝关节之间靠外侧的部位。
适用情况:
常用于生长激素等药物的注射,因为大腿外侧皮下组织丰富,药物吸收良好。
注意事项:
注射时需确保针头刺入皮下组织,避免刺入肌肉层或损伤血管和神经。
臀部
位置:
通过十字法进行定位,即经过臀裂顶点的水平线和经过髂棘最高点的垂直线,将臀部分成四个象限,选取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
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较大剂量药物注射的情况,因为臀部肌肉和皮下组织丰富,能够容纳较多的药物。
注意事项:
注射时需确保针头刺入皮下组织,避免刺入肌肉层或损伤坐骨神经。同时,需定期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脂肪增生或硬结。
皮下针注射后注意事项
1、注射后需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处理。
2、注射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注射部位的负担或导致药物扩散不均。
3、注射后应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沾水或受到污染,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在洗澡或清洁时,应特别注意避开注射部位。
377
物理降温的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物理降温是一种常用的降低体温的方法,特别是在发热初期或低热时。物理降温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血液 循环丰富、血管位置表浅的区域,以便通过热量的传导和散失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包括
头部(额头)、颈部、躯干(腋窝、腹股沟)和四肢(上肢、下肢)
等部位。若温度过高或降温效果不佳,建议及时就医。
头部
额头:
是物理降温的常见部位,可以通过冷敷(如冰袋、冷毛巾)来降低头部的温度,有助于缓解头痛和不适。
颈部
颈部两侧:
颈部有大量的血管和淋巴结,通过擦拭或冷敷这些区域,可以促进热量的散失。
躯干
腋窝:
此处血管丰富,适合通过物理擦拭方法辅助降温。
腹股沟:
腹股沟区域也是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擦拭或冷敷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失。
四肢
上肢:
包括手臂、手腕和手掌等部位,可以通过擦拭或冷敷来降低体温。
下肢:
大腿、小腿、足背、内踝、腘窝、足跟等部位,通过反复擦拭下肢,蒸发水分带走热量的方式降低体温。擦拭时,可以按照髋部-大腿外侧-足背,大腿内侧-小腿-内踝,臀下-大腿后侧-腘窝-足跟的顺序进行。
927
皮下的注射部位
张跃平
副主任医师
普通内科
皮下注射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操作,通常用于接种疫苗、给予某些药物或进行某些治疗。常见部位包括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大腿外侧、臀部外上象限和腹部
,选择时需考虑年龄、身体状况、患者偏好,并定期轮换部位。
常见皮下注射部位
1、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
适用于儿童、成人接种某些疫苗。该部位肌肉较少,皮下组织相对丰富,易于注射且疼痛较轻。注射时需避免触及神经和血管。
2、大腿外侧:
适用于婴幼儿和无法或不宜在上臂注射的成人。大腿外侧肌肉发达,皮下脂肪较厚,易于定位和操作。注射时应避开大血管和神经。
3、臀部外上象限:
适用于婴幼儿和儿童,尤其是当大腿或上臂部位不适用时。臀部肌肉发达,但需注意避免注射到坐骨神经。
4、腹部:
适用于成人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腹部皮下脂肪较厚,易于吸收药物。注射时应避开脐周和腰带压迫部位。
注射部位的选择原则
1、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
儿童通常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或大腿外侧。成人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腹部、上臂或大腿等部位。
2、考虑患者偏好和舒适度:
尽可能尊重患者的意愿,选择他们感觉最舒适的注射部位。
3、轮换注射部位:
为避免皮下脂肪萎缩或硬化,应定期轮换注射部位。
注意事项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皮下脂肪萎缩或硬化。
注射后,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呼吸困难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就医。
注射部位应保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
注射后不要揉搓或按摩注射部位,以免影响药物吸收或导致出血。
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