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哪样睡觉等于慢性自杀
唐胜南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一般情况下,长期熬夜、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白天频繁打盹、蒙头睡觉、睡前过度使用手机或电脑、睡前饮酒或进食过多、睡眠环境不佳等不良睡眠习惯,可能等于慢性自杀。睡觉,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1、长期熬夜 长期熬夜,尤其是晚上12点以后入睡,会严重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和内分泌系统。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不仅会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风险。此外,长期熬夜还会影响精神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2、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 虽然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但过长或过短的睡眠时间都可能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研究,夜间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或超过10小时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过短的睡眠会导致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而过长的睡眠则可能与某些慢性疾病相关,如糖尿病、抑郁症等。 3、白天频繁打盹 白天频繁打盹,尤其是打盹时间过长(超过30分钟),可能会扰乱正常的睡眠周期,导致夜间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如此,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身体的健康状态。 4、蒙头睡觉 蒙头睡觉会导致被子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空气流通不畅。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对大脑的记忆功能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5、睡前过度使用手机或电脑 睡前过度使用手机或电脑会暴露于蓝光之下,这种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睡眠质量。此外,过度使用手机或电脑还可能导致大脑兴奋,难以入睡。 6、睡前饮酒或进食过多 虽然有些人认为睡前饮酒或进食有助于入睡,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健康。睡前饮酒可能导致呼吸暂停、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而进食过多则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睡眠质量。 7、睡眠环境不佳 如噪音、光线过强、温度过高或过低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在不佳的睡眠环境中休息,会导致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影响健康。 因此,应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以维护身心健康。主要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控制白天打盹的时间和频率、改善睡眠环境、减少睡前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等。
873
2024-10-14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戴光明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主要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混合发作、注意力不集中。 1、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显著特征之一。患者会长时间陷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的状态,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等。可能感到绝望、无助,自我评价偏低,甚至出现自责自罪、消极自杀的念头。 2、躁狂发作: 与抑郁发作相反,躁狂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情绪高涨、兴奋和活动增多的症状。会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思维敏捷,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同时患者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但往往做事虎头蛇尾,不能持久。躁狂发作还可能伴随轻率的社交行为、性欲亢进、睡眠需求减少等。 3、混合发作: 混合发作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症状表现为抑郁和躁狂两种症状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这种发作形式较为少见,但病情复杂,对患者的影响也更为严重。混合发作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经历情绪的大起大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4、注意力不集中: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发作时,由于精神奋进,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无法专注于某一任务或活动,思维跳跃,难以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复杂多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恢复正常生活。
1304
2024-10-14
心理健康的定义
戴光明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不会被过度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长期困扰,也不会陷入无端的狂喜或亢奋状态。 当面临压力和挑战时,心理健康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而不是被情绪左右而失去理智,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心理健康的人会感到失落,但是能够迅速调整心态,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陷入自怨自艾或愤怒抱怨之中。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世界,不会过分自负或自卑。心理健康者能够对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不被偏见和错误观念所误导。 同时,心理健康者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或生活挑战时,心理健康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或适应新环境。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具有同理心和沟通能力,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心理健康者善于合作,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贡献。 心理健康的人还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改进自己。心理健康者能够设定合理的目标,并通过自我约束和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997
2024-10-14
人为什么无缘无故会得抑郁症
戴光明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在人们的印象中,抑郁症似乎常常是 “无缘无故” 地出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生理层面来看,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是一个关键因素,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传输或者再摄取过程出现异常时,大脑的情绪调节机制就会受到干扰。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个体天生就对这些神经递质的调节存在缺陷,或者是后天的生活习惯、慢性疾病等影响了大脑神经递质的正常功能,从而为抑郁症的发生埋下隐患。 心理方面的原因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地方。长期的心理压力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工作的竞争、生活的快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这些压力可能是慢性的,持续地消耗着人的心理能量。 即使个体没有意识到压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但潜意识里心理的 “天平” 已经逐渐倾斜。负面的思维模式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滋生。有些人习惯于自我否定、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等,这些不良的思维习惯会不断侵蚀心理健康,久而久之就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个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的困境。一个人在生活中感觉孤立无援,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没有温暖的家庭环境,在遇到困难时只能独自承受。又或者是社会对某些群体的歧视、不公平的待遇等,这些负面的社会环境因素都可能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看似无缘无故的抑郁症,其实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会在人们不经意间逐渐侵蚀着心理健康,直到抑郁症的症状显现出来。
690
2024-10-14
强迫症是如何形成的
戴光明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强迫症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涉及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强迫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系调查和遗传学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亲属中患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这表明强迫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多个基因的遗传变异有关。 2、神经生物学因素: 强迫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包括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失衡、神经内分泌(如下丘脑-垂体系统)的紊乱以及神经电生理学的改变。这些异常可能影响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和调节,导致强迫症状的出现。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强迫症形成的重要诱因。工作环境的竞争激烈、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生活事件的负性刺激等都可能引发或加重强迫症状。此外,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内向、敏感、追求完美等,也可能增加患强迫症的风险。 4、个性特征: 许多强迫症患者在病前即存在强迫性人格特征,如过分谨小慎微、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等。这些个性特征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产生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5、器质性因素: 虽然较为少见,但某些器质性病变也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强迫症状。 强迫症患者应积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256
2024-10-14
头晕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文解答
白璇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并不存在所谓的“一招就能恢复”的头晕治疗方法。头晕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因进行,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低血压引起的头晕:患者可以通过增加盐分摄入、多喝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站立等方式来提升血压。如果症状严重,遵医嘱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片、盐酸米多君片等药物,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血压水平,从而缓解头晕症状。 ⏩贫血引起的头晕: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硫酸亚铁片、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同时,患者还需要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摄入,如瘦肉、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 ⏩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患者可以通过牵引、理疗、按摩等方式来缓解颈椎压力,每周可进行两到三次按摩,每次持续30分钟至1小时。此外,进行颈部拉伸运动如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屈伸等,每个动作保持10至 5秒,每天可进行5-10次,有助于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和血液循环。如果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以解除颈椎对神经和血管的压迫。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头晕患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帮助大家更好地管理和应对头晕症状,恢复健康、舒适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了解头晕患者日常应该注意什么,请观看图片,更多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664
2024-10-14
脑活素适合年龄段
路永刚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脑活素,又称为脑蛋白水解物,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青年以上人群,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其适合的年龄段需根据产品的具体类型、成分以及使用目的来确定。 脑活素是一种从猪脑中提取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对于青年以上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出现的脑功能退化等问题。脑活素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帮助改善大脑功能,缓解相关症状。 脑活素中的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后,有助于舒缓考试学习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情绪,提高注意力和思考能力。而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脑活素的应用更为广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等问题,导致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等症状。脑活素能够补充脑蛋白水解物,改善大脑功能,使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特别是在晚上临睡前服用脑活素,还有助于促进睡眠,改善睡眠质量。 脑活素还适用于一些特定疾病的患者,如脑血管病、脑外伤后遗症、脑软化、中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痴呆或老年性痴呆等。这些疾病往往伴随着大脑功能的受损和记忆力的下降,脑活素可以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帮助患者改善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脑活素并不适合未成年人以及儿童等群体服用。在服用脑活素之前,应该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同时,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用,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76
2024-10-14
判断自己是否抑郁
李琼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患者可以通过观察自身是否出现一系列典型的抑郁症状,如持续的低落情绪、兴趣减退或丧失等,来进行自我评估,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抑郁。 1、持续的低落情绪: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情绪会有起伏,但抑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间处于悲伤、难过、沮丧或者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情绪状态之中。这种低落情绪可能不是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情引发的,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比如连续两周或更长时间每天大部分时候都被这种负面情绪笼罩。 2、兴趣减退或丧失: 对以往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失去兴趣是抑郁的常见表现。曾经热爱运动的人突然不想再去运动,对喜欢的音乐、电影、书籍等也不再有热情,甚至连和朋友聚会这样的社交活动都不想参加,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意思。 3、疲劳和精力不足: 感觉身体被掏空,做一点小事就觉得很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日常的任务,如工作、学习或者家务等。这种疲劳感不是因为体力劳动或者缺乏休息导致的,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无力感。 4、食欲改变: 抑郁可能会使食欲出现明显变化,有的人会食欲减退,对食物没有兴趣,即使面对自己以前喜欢的美食也不想吃,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通过吃东西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从而导致体重增加。 5、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 在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容易分心,比如在阅读书籍或者听别人讲话时,思维经常飘走。同时,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经常忘记刚刚做过的事情或者重要的约会、信息等。 6、自我评价过低: 对自己过度批判,总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价值。这种自我评价的降低往往是不合理的,而且不管别人如何肯定自己,仍然无法改变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 但这些症状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抑郁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偶尔出现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抑郁症,可能是由于压力、疲劳等暂时的因素引起的。但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就需要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639
2024-10-14
精神分裂症能全好吗
李琼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在大多数情况下精神分裂症虽然不能完全根治,但患者通过正规专业的治疗,可以显著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临床治愈的状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治疗过程复杂且漫长,目前尚未有完全治愈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但有一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及精神外科等。药物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措施,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系统而规范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心理社会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社交应对能力。 但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非一蹴而就。由于该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且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所以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随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随访,并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的治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其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通过正规专业的治疗,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恢复正常生活。
715
2024-10-14
大小便排不出来是什么原因
王树华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大小便排不出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精神压力与情绪紧张、饮食与生活习惯、药物副作用、脱水、多发性硬化症等。 1、精神压力与情绪紧张: 排尿和排便过程受大脑控制,当个体面临过大的精神压力或情绪紧张时,脑部神经元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导致信息传递异常,进而干扰排尿和排便功能。 2、饮食与生活习惯: 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食用过咸、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渗透压上升、肾功能异常或胃肠蠕动减慢,从而影响大小便的排出。 3、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膀胱和肠道的功能,导致大小便排出不畅。 4、脱水: 严重脱水会导致尿量减少和大便干结,使得排泄更加困难。 5、多发性硬化症: 免疫系统攻击保护神经纤维的髓鞘,从而影响到控制膀胱和肠道的神经信号,导致大小便困难。 6、脑卒中: 可能损害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特别是当病灶累及脑干或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时,会直接影响排便反射的形成和传导,导致排便功能障碍。 肠道肿瘤如大肠或小肠肿瘤可能导致肠道堵塞,也可能会影响膀胱和肠道,导致大小便排出异常,解决方法通常是手术切除肿瘤。在面对大小便排不出来这一问题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诊断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443
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