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如何和孩子沟通

庞吉成心理科主治医师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三甲
咨询
播放语音内容
01:41
在临床上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首先一点要俯下身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非常重要的一个动作,蹲下来和孩子平视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尊重,也给孩子减轻压力。在孩子交流过程当中,要把自己的想法降到和孩子同等年龄的水平。因为作为家长来说,往往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的问题,总感觉孩子与自己的想法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本身问题出在家长这一方面,所以当你与孩子以同一个年龄阶段进行沟通,使孩子会感觉到有安全感。
另外,要学会倾听,多去听孩子去讲述,而并非是指导式的、控制式的讲解,给予孩子更多的压力,对孩子来说非常的不舒服,所以这是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另外,也要给予孩子尊重,与孩子多去讨论,对某个问题以寻求的方式来寻找共同的共情的话题,孩子与家长成为朋友,会有更多的内心体验暴露在家长面前,家长也更容易和孩子进行沟通,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2023-03-14浏览32145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小儿精神科医生推荐

相关推荐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怎么跟孩子沟通
"跟孩子的沟通一定要掌握以下的方法和技巧:1、一定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千万不能高高在上,甚至总不理解孩子已经成熟、长大,有可能让孩子觉得没有办法与父母交流、沟通,甚至觉得父母无法理解自己。2、一定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尤其是当孩子已经有独立意识时,一定要多包容孩子的念头,然后让孩子勇敢表达,有更多的机会表达。3、也要使用技巧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有效缓解沟通不畅的问题,比如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同时对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多给予一定的肯定,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当孩子有一些非常好的念头时,这时一定要鼓励孩子勇敢去做,而不是总给孩子破冷水。"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怎样和孩子沟通
如果要和孩子沟通,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平等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将自己的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不能将孩子看作附属自己的个体,学会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才能收获孩子的信任和友谊。一定要学会包容,尤其是出现冲突以及矛盾的时候不能批评、嘲讽、否定孩子,要学会包容孩子的不同意见,甚至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应该学会与孩子建立友谊,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信任自己。
杨荣旺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三甲全国第66
孩子恋物癖怎么沟通
儿童恋物癖和成人恋物癖不同。儿童恋物通常指儿童特别喜欢某些小毛巾、小毛毯,家长拿开小毛毯等物体后,则会表现烦恼,属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相应儿童情感需求比较高。常在儿童比较小的年龄段,父母陪伴相对较少,未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儿童即可能将小毛巾、小被子视为最爱的人的替代品。所以,睡觉时摸着入睡比较安心。遇到上述情况首先家长应避免强行拿开,避免强行破坏依恋关系。小毛巾、小被子实际为儿童的安慰,可促使感到安全。因此,避免嘲笑儿童或批评、责罚儿童,而是应该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多陪伴儿童,白天可以陪伴儿童多做运动,增加互动机会,多做游戏,则儿童入睡相对比较容易。此外,儿童睡觉前需注意多陪伴,和儿童一起读故事、看图片,陪伴较多后,儿童安全感即会增加。同时需让儿童增加掌控感,如可以让其做简单的家务。获得家长认可后,儿童就会有成就感。因此,帮助儿童拿开毯子属于很重要的方面,若暂时无法拿开,在不影响儿童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其保持到到完全建立安全感。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怎样与孩子沟通与教育
"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方式、方法:\n1、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同时多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在沟通和教育的过程当中学会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要学会看到孩子的成长。如果孩子出现挫折体验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肯定会碰到挫折、体验失败,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多些言语上的安慰,从而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更加独立。\n2、也一定要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多些陪伴,多些陪伴才能够多些共同语言,可以做亲子游戏,也可以做运动,比如打球、游泳、跑步等,这些都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一起读书、说一说最近的心得,也可以出去逛街、旅游等都能够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以及亲密度,从而让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影响力。\n无论任何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来使用具体方法。"
何淑华主任医师
中山市博爱医院三甲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
青春期儿童,实际上很多家长都觉得蛮头疼,就是儿童好像开始长大,开始不听话、反叛。实际上在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儿童开始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个成长的标志,证明儿童已经长大,开始慢慢向成人过渡。所以其实这是一个好事,问题是这个过渡跟家长对他的期望有差别。所以不是压制儿童不让他成长,而是家长自己要成长,把自己高度拔高,那儿童就会跟家长一起升高,这样才可以达到效果。对于怎么去拔高,实际上不同年龄家长有不同的角色。首先在1-2岁的时候,家长是幼儿的守护神,这个时候要关注到他的安全,吃喝拉撒睡基本东西需要保证好,保证其安全和成长。3-6岁的时候,儿童需要玩伴,这个时候就要跟儿童玩,要让其跟父母有很好的亲子沟通,然后让他在玩里学习,去遵守规则。到小学阶段是6、7岁,然后到12岁左右,即青春期前,是家长做教练的过程,就是训练儿童自己去面对学习,让他学会自己去面对生活,然后学习各种技能。到青春期以后,实际上家长的角色就升级到朋友,家长跟儿童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尊重他的决定,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要求他听话,要求他遵守什么规则,要求他按我的想法做,其实这不太可能。所以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最关键是要升级父母的角色和升级父母的能力。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
"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也不用过于敏感和焦虑。一定要以平等的态度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平等感,目前情况下多给孩子成人的意识,而且比较平等的与其交流,接受其意见,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受到了重视和尊重。一定要多给予孩子包容和耐心,青春期的孩子有各种问题,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冲突,跟自己的父母有时也可能会大突小叫。这时不能过分的苛责,甚至总跟孩子过不去、反反复复唠叨,容易把孩子推向矛盾的另一边。也应该多一些鼓励和陪伴,比如陪伴孩子做运动,陪孩子出去逛街,每天晚上一起散步,或者陪伴孩子读书等等,这些陪伴的活动都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和交流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跟交流的难点在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容易有叛逆的心理,孩子不愿意接受长辈或者父母的说教,特别希望得到尊重,家长要遵循平等与尊重的原则。父母可能很难去认同孩子的观点和行动,如穿衣打扮、社交、生活作息,可能观点上不一样。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进行沟通,比较容易成功,避免说教和过分控制孩子。如果过分去控制、说教孩子,可能效果较差,反而会让关系变紧张。如果能够看到孩子的长处,以鼓励的姿态去交流,会比较容易成功。如果拿出相互尊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愿意吐露心扉,可能便于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周佳男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如何与精神病患者沟通
"与精神病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应该有明确的诊断。如果是诊断精神分裂症,这一类的患者比较猜忌,对周围的一切不信任,可能会对提问者抱有敌意,此时应该更加耐心、细致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如果是针对抑郁症的患者,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封闭,不愿与人交流,如果使用开放式的提问,可能患者不会给予太多的回应,此时应使用封闭式的提问,比如只需患者回答是与不是,这样能够更加快捷的收集想要得到的信息。如果与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进行沟通,因为患者的智能下降、思维理解、判断能力下降,一些常见的问题可能患者无法理解、无法判断,所以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易度,将要沟通的内容以最简单的形式作陈述,尽量让患者加以理解。所以与精神病患者沟通,要根据患者所得的疾病进行特殊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肖桂荣副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三甲
如何与老年人沟通?
成功地完成与老年人的沟通,首先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  老年人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不可否认,老年人在记忆、思考、反应等各方面都下降,当他想要的精神世界和存在的生活状态不匹配时,老年人很悲观。随着社会角色的淡化,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认可度降低,对于一些原来在社会工作中小有成就的老人,失落感更强。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尊严的存在。这种表现不仅希冀衣食无忧,更需要精神愉悦。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有时更甚于物质的渴望,尤其对于生活平静的老年人。老年人如果既不能从自身进行调节,又得不到社会的关爱,不能平稳地完成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必然由精神因素而可能导致身体疾病,或者使已有的身体疾病加重,使老年生活雪上加霜。  老年人如何顺应自身的身体状态,顺利完成身心的过渡,心境平和、身心合一地接受自己的逐渐衰老,平静地走向死亡,优雅地完成人生的谢幕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最后一课。  在日益忙碌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要提前进行自我的心理调整。科技日新月异,每天的变化层出不穷,不要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这种情况下,经验优势荡然无存,千万不要说“我吃过的盐多过你吃过的米”,年纪增长只会增加患病的概率。随着小农经济的瓦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打破地域界限,以血缘维系的亲情、友情关系日渐疏远,取而代之的是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依靠制度、法律和法规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这种依靠规定、规则、规范对群体的约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单纯,也更加功利。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学习人文知识。从而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这是沟通的前提。  与老年人沟通,与人为善是第一位的。心地善良,体谅老人的难处是必须的修养。人老了,的确很难。做事情力不从心,经常丢三忘四,随着人际关系简单,老人越来越孤独。在这种情况下,老人更多的是需要关心,关爱和关注。但无论我们到了什么岁月,也是一个社会人,法律、道德、规范对于人的约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因成为老年人而拥有特权,这是要深入到灵魂的观念。也就是,什么时候也不能倚老卖老。当然,国家步入老龄化,老年人数激增,光靠家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与老年人沟通,还要对老人的思想进行引导。认同老人的某些难处,引起双方的共鸣,仅仅是为下一步引导老人的思想奠定基础。人老后,随之相伴而来的,就是疾病。对待疾病的态度,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身上已有的长期慢性病,必须树立长期与疾病共存,随时关注病情变化,时刻不忘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针,此理念不仅要接受,而且要长期贯彻执行。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我们所做的只是顺势而为。有些外部环境根本无法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有对待机体衰老的态度和做能持有的平淡豁达心态。人生无论精彩,还是平常普通,总是走一遭,无悔无怨。  最后,与老年人的沟通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耐心地聆听,善意的微笑,坚定的支持,真诚的陪伴。只有平静、安静地度过人生最末的一段时光,才算给人生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在陪伴别人的时候,也逐渐净化、洗涤我们的心灵,每个人都会老。
王灵强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六四医院三甲
如何与精神病患者沟通
"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精神疾病分很多种,如果是抑郁症的病人,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谈及自杀、自残等倾向的时候,一定要引起注意,及时就诊,改善他们的这种想法、行为。如果是与精神分裂症病人交流的情况下,多数存在幻觉妄想,会支配他们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如果患者有敌对情绪、攻击情绪,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要单独与这类病人接触。\n如果是其他精神病患者,如焦虑症、神经症的这类人群,一定要更耐心的倾听他们的诉求,根据自己所学知识,与他们正常交流,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一味跟着他们的想法而来。所以每种类型的精神病病人,精神疾病交流的方式也不一样,希望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来提高与精神病患者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