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医生主页
网站导航
已实名认证

执业证编号 1103******0270

名院中坚
张勤
热门优选
  • 主任医师
  • 小儿科
  • 昨日浏览
  • 总浏览
专业擅长 治疗儿童发育迟缓(如智力发育障碍、脑发育不良、语言发育迟缓)、小儿肌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及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等行为疾病,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儿童认知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心身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医生简介 张勤,女,浙江省人民医院,小儿科,主任医师,教授。精通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擅长治疗儿童发育迟缓(如智力发育障碍、脑发育不良、语言发育迟缓)、小儿肌营养不良、小儿肥胖症及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等行为疾病,以及青少年心理问题、儿童认知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心身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发表论文8篇,科研成果《肥胖儿童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研究》获浙江省卫生厅科研优秀奖,主持省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多项。
患者好评
更多
匿名患者
[满意]
多动症
2022-11-14
孩子用奶瓶喝奶的时候需要手里拿别的东西,幼儿园老师反馈他经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很担心是不是有多动症,就在网上咨询了张医生。张医生听了以后建议我先做检查,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安慰我做了检查才能确诊,先不要太担心。张医生真是想患者所想,我会立马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谢谢张医生。
匿名患者
[满意]
营养不良
2022-11-13
孩子已经9岁多了,比其他小伙伴要矮小很多,很担心是不是有问题,于是找到张勤医生。张勤医生看了检查报告以后,说可能是孩子挑食的原因,现在导致了营养不良,建议多补充营养,还有多补充微量元素什么的。经过张勤医生的治疗和调理指导,现在孩子的体重、身高都有点上来了,非常感谢张勤医生。
匿名患者
[非常满意]
营养不良
2022-11-09
宝宝之前营养不良,现在感觉他每天早上起来很疲倦,总是打哈欠。给张大夫看了宝宝的激素检查报告,医生说营养不良的可能性比较大,推荐我用几种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现在宝宝好多了,也比之前有精神了。张医生真是医术精湛!

张勤的科普

什么叫原发性遗尿症?

原发性遗尿症定义:又称为夜间尿失禁或尿床,是指5岁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常在晚上睡眠时反复出现不自主的排尿现象。国际疾病分类把遗尿症定义为5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发生2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7岁及以上儿童每月至少尿床1次,且连续三个月以上,没有明显精神和神经异常。原发性遗尿症的原因:绝大部分小孩遗尿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骤然换新环境失去父母照顾及不正确的教养习惯等小儿对生活环境的改变适应不良时,亦能暂时抑制已经获得的随意排尿功能而遗尿。遗尿大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患儿有家族性倾向。有人研究重症遗尿患儿夜间睡眠过程的活动,观察脑电图眼申图位等变化,发现其发病机制与睡眠障碍睡眠相有关。在眼快动期较易醒觉者很少发生遗尿。少数患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隐性或伴有脊髓膨出)脊髓炎脊髓损伤癫痫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小等。原发性遗尿症治疗:(一)一般治疗若因精神因素,应当着重教育解释,消除精神负担和引起情绪不安的因素,并建立合理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可安排在白天睡眠1~2小时,以免夜间熟睡后不易觉醒。特别重要的是对遗尿应当劝慰和鼓励,代替斥责和惩罚,使患儿及其家长建立信心,了解这是暂时的功能失调,可以治愈。同时可以用下列方法训练膀胱正规排尿:①下午4点以后不用流质饮食,晚饭菜中减少盐量,少喝水,以减少膀胱尿量:②在患儿经常遗尿的钟点前,唤醒患儿排尿:③遗尿减少时应加以奖励,给患儿心爱的奖品。(二)药物疗法在一般疗法的基础上可加用药物作为辅助治疗,近年来,应用去氨加压素(治疗遗尿症取得良好的疗效,其机制认为能够浓缩尿液,从而减少尿液量和血管内压力,使膀胱颈部下降,逼尿肌收缩减少,遗尿症得到改善。剂量为01~0.2mg/d睡前口服。不良反应多数表现为头昏头痛、血压偏高、血电解质紊乱及恶心等。在严格傍晚及夜间限水的条件下,疗程3个月左右,并做到定期监测血压。(三)针灸疗法(四)中医疗法
3745 186
2022-12-30

孩子出现强迫症状怎么办?

有些孩子经常会有些"奇怪”的举动,比如上下楼梯的时候一直数台阶,走在外面的时候会不停数路边的电线杆、脚下的路砖等。还有些孩子则会想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不停地思考“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明明已经做完作业了还一直想着刚刚那题是不是做错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种小小的“奇怪”背后有着什么不易察觉的问题,家长们又该怎么帮助孩子呢?一、了解概念孩子那些不停重复的“奇怪”行为,可能属于强迫症状,这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一种异常行为,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想要摆脱却又无法控制。二、探索原因强迫症状的产生原因主要可以从家庭影响、心理因素和生理机制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解。家庭因素生活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一些强迫的行为,如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低、缺乏承诺和责任、对立和矛盾冲突较多、自我控制力差、家庭规范和约束力不够等。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模式有偏差时,也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教过分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决不允许自行其事,这让孩子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事就遭到惩罚,养成优柔寡断、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的性格。还有些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会过分严肃、古板、固执,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一切都要求井井有条。心理因素许多有强迫行为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那些突然发生强迫行为的孩子。常见的心理因素有:学习压力大、同学关系紧张、家庭不和以及家长教育方式过分严厉或家长教育不一致等。其中,焦虑是常见原因之一。孩子往往因为某种情景(如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等)产生了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他们会产生一些逃避或回避反应(表现为强迫性行为),如果这种行为能够减轻焦虑感,孩子就会习惯性地重复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强迫行为。生理机制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说,强迫还是一种与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心理学相关的神经症性疾病。具体的病因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三、家长辅导站在孩子正常发育的不同年龄段,有些强迫行为没有痛苦感,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那么这些就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特别介意。例如:看到井盖一定要踏在上面走,用脚反复踢石子或水瓶。睡觉前一定要把衣服或者鞋子摆成什么样子等等。但如果孩子的强迫行为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时,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去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有利于孩子之后的精神发育和人格塑造,减少强迫症的发生可能。如果孩子已经存在强迫行为,家长更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发生强迫行为的源头,缓解孩子心中的不畅和压力感,尽量让他们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压力释放出来,以更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家长不能只盯着孩子眼前的强迫行为去纠正,这只会加剧孩子与家长的矛盾,而应着眼于安慰孩子和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意,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孩子产生强迫行为的根源,与孩子一起更有效地去努力改变。最后,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转移孩子对强迫行为的高度注意力。同时,带孩子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离开日常的生活环境,放松心情,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可以大大改善孩子的强迫行为。若孩子的强迫行为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并且孩子自己也感到很痛苦时,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避免拖延太久影响治疗效果。
3090 120
2022-12-30

孩子总是顶嘴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的小嘴越发能说会道。孩子做错事,家长刚批评两句,孩子立马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歪理一套套说得很溜。如果家长不小心说错了一点,那更会成为孩子“反击”的“靶子"。面对孩子顶嘴的行为,家长该如何应对呢?一、了解概念有网站曾做过一项调查,孩子慢慢长大后,你最讨厌他的哪种行为,75%的父母选择了“顶嘴”。在不少家长看来,当教育孩子时,孩子以一种家长不能接受的态度做出意见不同的言语回应,往往让家长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颜面受损,非常尴尬甚至愤怒。二、探索原因那么,孩子为什么会顶嘴呢?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与身体的变化相较而言,心理的变化更为隐蔽,也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在逐步提升,他们对于平等尊重、自主的要求越来越高。年幼时家长的关心、照顾现在可能变成了束缚和控制,因而,孩子会用顶嘴的方式为自己争取自主权。而家长和孩子的年龄差距、成长背景、生活经历又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再善解人意、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的家长,也难免和孩子持有不同的观点。在不同观念的碰撞下,孩子从一开始的“顺从”慢慢演变成“抗争”。当进入小学后,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信息来源也从家长向老师和同学倾斜。有的孩子会将老师看成新的权威,当家长和老师讲述的内容有出入时,他们就会以“我们老师说……”来进行反驳。尤其在孩子想要反抗家长,但又感觉自己不是家长的对手,需要寻找一些支持自己的力量时,老师、同学、其他长辈或者是媒体平台都有可能成为他们顶嘴的“帮凶”。相较而言,小学阶段孩子的行为模式更能反映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顶嘴很可能因为他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被忽视、被误会,从而想要为自己发声。想要家长信守承诺。孩子最初是很相信并期待家长的,但是家长的失信行为却会让他们感觉失望和被欺骗,比如答应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到了周末却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事情爽约;答应孩子做完一本课外习题就可以休息,等孩子真做完了,家长又送上第二本。所以他们的顶嘴有时是想要家长信守承诺。希望得到尊重和重视。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懂,管不好自恶,所以经常不顾孩子的想法,为孩子做出“家长认为对的决定”,并要求孩子照做。这时孩子顶嘴是希望家长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希望得到认同和肯定。有些家长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孩子做比较,人为地在孩子心中打造了一个无法战胜的“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始终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自信心被打压。这时孩子的顶嘴是为了让家长发现自己的优点,得到家长的认同、肯定和公平对待。模仿家长。还有些孩子会学习父母、家人的沟通模式。当家长觉得孩子的顶嘴让人无法接受时,不妨反思一下他们是不是正在复制自己的沟通方式。三、家长辅导站顶嘴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家长不妨从以下几点尝试。从心理上理解、接纳孩子的顶嘴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对相对传统、重视长幼有序的家长而言。孩子顶嘴这一行为挑战了长辈的权威。要家长一下子改变多年的思维定势确实很难,但如果想与孩子拥有更通畅的沟通模式,帮助他们更平稳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更好地成长,家长要努力尝试。换个角度,看看顶嘴的好处顶嘴有利于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顶嘴是孩子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家长可以从中了解他(她)的想法或态度,进而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原因。不顶嘴不代表孩子认同家长的观点,更不代表他会乖乖照大人所说的去做。聪明的家长可以从孩子的顶嘴中发现孩子的观点并及时调整策略,"对症下药”,使沟通更为有效,教育更显成效。顶嘴可以促使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有德国心理学家曾对200名2-5岁的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这200名孩子分成二组,其中100名有强烈的反抗倾向,另100名则没有这种倾向。等这些孩子到了青年期,调查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在顶嘴中不断锻炼自己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学着从不同角度分析看待事物,勇于尝试挑战权威,慢慢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孩子顶嘴有助于家长发现自己的问题。有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说对了话、做对了事。孩子的顶嘴正是让家长进行自我反思的提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只听从自己内心或同为家长的想法,难免失之偏颇。只有倾听被教育者--孩子的心声,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要重视教育孩子,更要学会有技巧、艺术性地教育孩子。家长要学会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充分的同理心,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从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家长在考虑问题时。要多将孩子的想法考虑在内,也有助于孩子慢慢习得怎样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调和不同意见。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不一定听大人怎么说,但一定会看大人怎么做,并从中习得家长的行为模式。引导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如果家长愿意聆听孩子的心声,但仍然无法接受孩子顶嘴的态度、可以从表达方式着手,引导孩子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进行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今后的人际交往也大有裨益。家长可以从停一停、想一想、选一选、巧心说这几点入手,来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停一停:就是要教会孩子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如果没法一下子控制情绪,可以考虑先离开当下环境,待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沟通。想一想:就是引导孩子寻找双方持有不同观点的原因。每个人想法的背后必定有他的缘由;尽管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却都可能是正确的、情有可原的。因此,孩子可以学着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想一想他们的说法是全错或者还是有些道理的。选一选:就是引导孩子学会选择沟通的时机与对象。当自己的情绪平复后,孩子就要审时度势,判断家长的情绪是否也到了适合沟通的水平。另外,家庭成员中谁的态度更易沟通,与谁的关系更为亲密,谁更可能理解自己,这些都是寻找沟通对象的依据。巧心说:就是引导孩子先学着理解家长的观点,再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这样既能让家长感受到被理解,也为他们接纳自己的观点奠定了基础。
3685 166
2022-12-30

浅谈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究竟是什么?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甚至很顽皮,顽皮到什么程度,我们要怀疑可能患了多动症呢?即医学上所称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这就涉及到多动症的评判标准,简单的说,界定这些行为是不是一种疾病,要符合4个标准:多动症的诊断标准第1个标准叫症状学标准,即我们所说的有症状。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在诊断量表中,前者有9项,包括粗心出错,注意力集中困难,好像没在听,不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组织困难,回避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丢东西,容易分心,健忘。多动和冲动也有9项表现:如过度活动,说话过多,不加思索的回答问题,难以安静玩游戏等等。家长对着量表一看,觉得孩子似乎条条符合,这些孩子都是多动症?都需要接受治疗吗?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孩子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学龄前期儿童:过分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学龄期儿童:不安静/好动,注意力难于集中,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伙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不佳,对抗,不服从/有品行问题。青少年时期:自己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与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需要强调的是,在注意力问题上,我们需要考虑到孩子年龄、兴趣特点,各年龄阶段,孩子注意集中超过一定时间后,或者在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上出现"走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上课10分钟后就开始心不在焉,而且几乎所有课程都如此,甚至在生活饮食起居中也不能维持注意力10分钟以上,就要考虑存在注意力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投入到少儿动画片,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时间,不能作为注意力的评价标准,因为这种内容是"输入式"的,具有刺激性,其实对注意力的要求并不高,无法看出孩子能否主动维持注意力,以上症状符合后还要满足病程标准,这些症状必须维持6个月以上,这是第2个标准。第3个标准是严重程度标准,即指这些行为已经给孩子造成学习成绩差,与家长、老师、同伴关系紧张,以及自尊心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第4个标准是排除标准,其他疾病也可以给孩子造成多动的表现,比如智力低下,孤独症也同样有注意力差、多动的表现。另外,在诊断时还要考虑到这些行为,至少要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场所出现,比如学校和家庭,所以要询问不同的老师,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询问家长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多方面收集信息,才能更全面更客观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多动症的治疗孩子被确诊多动症后,需要老师、家长和医生共同参与治疗,只有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家庭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建议对4~5岁的学龄前患者以行为治疗为主,如行为治疗无效,考虑药物治疗;6~11岁学龄儿童首选药物治疗,推荐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的联合疗法;12岁到18岁患儿建议药物治疗首选,辅予心理治疗。对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应该进行父母培训,学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行为治疗方法、亲子关系改善和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积极主动应对孩子的学习,情绪、交流等问题,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家长要认识到对多动症孩子端正自我形象,恢复自尊心,振作精神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4969 44
2021-12-16

浅谈儿童多动症

多动症究竟是什么?孩子天生活泼好动,甚至很顽皮,顽皮到什么程度,我们要怀疑可能患了多动症呢?即医学上所称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这就涉及到多动症的评判标准,简单的说,界定这些行为是不是一种疾病,要符合4个标准:多动症的诊断标准第1个标准叫症状学标准,即我们所说的有症状。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在诊断量表中,前者有9项,包括粗心出错,注意力集中困难,好像没在听,不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组织困难,回避需要持续注意的任务,丢东西,容易分心,健忘。多动和冲动也有9项表现:如过度活动,说话过多,不加思索的回答问题,难以安静玩游戏等等。家长对着量表一看,觉得孩子似乎条条符合,这些孩子都是多动症?都需要接受治疗吗?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一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家长需要孩子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学龄前期儿童:过分喧闹和捣乱,不好管理,惹人厌烦,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经常惹祸,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学龄期儿童:不安静/好动,注意力难于集中,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伙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不佳,对抗,不服从/有品行问题。青少年时期:自己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与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与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需要强调的是,在注意力问题上,我们需要考虑到孩子年龄、兴趣特点,各年龄阶段,孩子注意集中超过一定时间后,或者在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上出现"走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一个三四年级的孩子上课10分钟后就开始心不在焉,而且几乎所有课程都如此,甚至在生活饮食起居中也不能维持注意力10分钟以上,就要考虑存在注意力损害。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投入到少儿动画片,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时间,不能作为注意力的评价标准,因为这种内容是"输入式"的,具有刺激性,其实对注意力的要求并不高,无法看出孩子能否主动维持注意力,以上症状符合后还要满足病程标准,这些症状必须维持6个月以上,这是第2个标准。第3个标准是严重程度标准,即指这些行为已经给孩子造成学习成绩差,与家长、老师、同伴关系紧张,以及自尊心受损等一系列问题。第4个标准是排除标准,其他疾病也可以给孩子造成多动的表现,比如智力低下,孤独症也同样有注意力差、多动的表现。另外,在诊断时还要考虑到这些行为,至少要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场所出现,比如学校和家庭,所以要询问不同的老师,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询问家长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多方面收集信息,才能更全面更客观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多动症的治疗孩子被确诊多动症后,需要老师、家长和医生共同参与治疗,只有采用心理治疗,行为矫正、家庭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建议对4~5岁的学龄前患者以行为治疗为主,如行为治疗无效,考虑药物治疗;6~11岁学龄儿童首选药物治疗,推荐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的联合疗法;12岁到18岁患儿建议药物治疗首选,辅予心理治疗。对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应该进行父母培训,学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知识,如病因、临床表现、行为治疗方法、亲子关系改善和家庭教育,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积极主动应对孩子的学习,情绪、交流等问题,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家长要认识到对多动症孩子端正自我形象,恢复自尊心,振作精神和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是十分重要的。
3959 60
2021-12-16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
长按上方二维码,保存医生名片
张勤
主任医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小儿科
张勤医生名片,扫码随时随地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