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部成立于1994年,是该院的优势学科集群之一,厦门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挂靠单位。2014年该科成为首批国家级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8年3月被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急诊医学专业建设单位"并于2021年5月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获批成为"厦门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2022年1月设立急诊创伤中心病房。
目前拥有现代化急诊抢救单元12张,急诊病房床位52张,急诊重症病房床位12张,创伤中心病房床位28张;有38名急诊医师和87名急诊护士,年急诊量20万余人次,年出院病人2500余人次。
在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悉心指导下,急诊部重点进行以下平台建设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1、急诊急救大平台
急诊部始终坚持"医疗为主体,科研教学为两翼,科室管理和人才培养为动力"的发展理念进行学科建设。目前急诊总服务面积达6500平米,总床位扩增至104张。拥有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智能气道管理系统、PICCO监测仪、超声清创系统、便携式超声诊断仪、骨髓腔输液系统、多功能血液净化装置、加温加湿高流量氧疗、无创呼吸机、高端呼吸机和心肺复苏仪等一大批生命支持监护抢救设备。
先后开展ECPR(心肺复苏术联合ECMO治疗)、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呼吸治疗、危重病肺康复、人工肝、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皮肤肌肉活检、单步导入式(犀牛角)经皮气管切开术、双重血浆置换、免疫吸附、智能气道管理等疑难危重病诊断和救治新技术,使疑难危重病的抢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借助医院HIMSS7评级的东风,强化信息化建设,与院前急救中心(120)紧密衔接,建立了制度化联动机制,能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完成急救信息联动,院前、院内信息顺畅沟通,打造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症监护一体化高效生命救护中心,提升疑难病诊断、生命支持和监护、复苏、损伤控制、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疗等系统性危重病综合救治能力,可以保证24小时接收从单一危重病人到批量伤病员的紧急救治。
作为医院急诊急救协作的平台科室,与兄弟科室密切协作,先后开通"胸痛绿色通道、脑卒中绿色通道、脑外伤绿色通道、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快速通道等"多个有"时间窗"要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的急危重救治快速通道,努力发挥急诊急救大平台的作用,也因此先后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给予"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房产中心、创伤中心和危险性上消化出血救治区域中心等"授牌。
2、心肺脑复苏研究平台
心脏骤停是急诊医学专业必须面对的最急迫的急症,心肺脑复苏也因此成为该院急诊部最具特色的亚专业。2019年元旦期间,该科利用ECPR技术成功抢救1例从四川来厦门旅游因爆发性心肌炎而心脏骤停72小时的病人,获得央视点赞和各大媒体转发报道。这标志该科对心脏骤停救治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借助该院HIMSS7评级,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决策支持系统下建立了心肺脑复苏数据平台,为深入进行心肺脑复苏研究提供便利。
在科研方面,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重点支持项目"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项目编号为2018FY100600)",先后获得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福建省省卫生厅医学创新项目1项,厦门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厦门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2项,厦门医疗卫生指导项目1项、发表心肺脑复苏研究相关SCI论文10多篇,获得心肺脑复苏救治相关的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等。
在心肺脑复苏新技术推广普及和继续教育方面,科室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目前该部已有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训练模型、气道管理模型和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模拟人等心肺复苏技能训练相关的模具和教具;已举办四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肺脑复苏急救新进展学习班》。针对公众的科普宣传,科室经常到厦门、漳州、泉州和龙岩等地开展面向社会大众的急救和健康宣传教育,传授诸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众急救意识。
作为联合发起单位,连续10年于每年的10月10日举办"急救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厦门站大型急救自救科普公益活动,宣扬"急救白金十分钟理念",加强面向社会的健康知识和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宣传教育,提升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广大群众在遇到突发心脏骤停病人时不仅仅要愿意和敢于救人,更要有能力实施心肺复苏高效施救。
3、疑难危重病救治平台
在建设急诊急救大平台基础上,突出急诊医学专业面广的优势,针对急诊病种繁杂,许多重病患者来该院急诊前已辗转多家医院仍诊断不清,病情重而复杂,却又一时难以明确收治到具体专科的现状,该科收治以下疑难危重病,在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①以"不明原因发热诊治"作为突破口,在多年诊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于急诊病房内开设"发热待查亚专业诊疗组",由杜鹏辉副主任医师担任诊疗组长,开展了"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皮肤肌肉活检"新技术,在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核医学科、风湿免疫科、血液科和感染科等兄弟科室的鼎力支持和协作下建立了"发热待查病人诊疗临床路径",给予年轻医生、规培轮转医师、研究生和实习生以临床实践指引,提高了疑难发热病人诊治水平。
②社区感染、脓毒症是急诊医学专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早期液体复苏到感染控制,科室作了许多探索,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连续血液净化联合内毒素吸附治疗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对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③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症之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常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累及器官功能,病情凶险,称之为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急性危重病,可导致患者迅速出现意识不清、休克等危险症状。
为了提高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接诊、诊断及救治效率,科室强化多学科、多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以急诊部为主导,联合消化科、内镜中心、介入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检验科、输血科、影像科等兄弟专业科室,建立了危险性上消化出血急诊救治多学科协作救治平台,使该院对危险性上消化出血救治水平上了新台阶。
2019年5月获得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授予"危险性上消化出血救治区域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于学忠教授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主席赵晓东教授来该院实地考察后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④急性胰腺炎是又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病人常因腹痛腹胀而急诊,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占比20%~30%,院内病死率约为15%。由于病情转化极快,常常需要急诊科、消化科、肝胆外科、内镜中心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救治。
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兄弟专科的鼎力相助下,急诊部把"急性胰腺炎诊治"作为特色亚专业建立了"胰腺炎多学科协作诊治平台",选派刘斯瑶医生到享誉国内外的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进行专项进修胰腺炎诊治,与无锡慧方科技有限公司的医数据平台合作,建立开发胰腺炎数据库,开设胰腺炎专病门诊,对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系统追踪和随访。
⑤创伤是全球突出性的社会问题,也是该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创伤不仅危及生命,更因其致残率高和伤后潜在寿命损害大等原因逐渐引起政府和社会重视。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水平的体现。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文件,《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及《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的"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推行和加快"创伤中心"建设,明确要求建设创伤中心已成为该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成立了急诊创伤中心,在急诊综合楼六楼设立创伤中心病房,设置床位28张,投入1200万元建设创伤复苏单元,除了配备心肺复苏、呼吸循环支持、床旁超声(FAST)、床旁X光机、深静脉置管、骨髓腔输液系统、保温、加温快速输血输液、精准输液管理系统、出凝血功能监测、心电图机等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外,还添置超声清创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智能气道管理系统和PICCO等先进的创伤急救、生命支持和监护设备,保障危重伤员救治。
同时,该院急诊药房、检验、放射、CT、MRI、介入和急诊创伤手术室均围绕创伤中心布局,路径合理,便于创伤病人及时检查、检验和紧急手术救治。同时,重视创伤救治技能学习,派出业务骨干到国内一流单位进修创伤救治新技术,定期参加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和创伤急诊规范救治培训(ETTC)。
在交通创伤救治方面,依据厦门市卫健委统计资料,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交通事故抢救数据,创伤中心接诊"120"送医抢救伤病员1985人,抢救成功率达到99.6%,远远高于厦门地区其他医院,急诊部主任蔺际龑主任为此在2020年4月获得厦门市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专项整治工作先进个人表彰。顺利通过厦门市卫健委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并于2020年12月30日获批"厦门市创伤中心建设单位"。
科研方面,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科技部批准的人类遗传资源行政许可项目"一项探索快速评估中国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危险分层的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国科遗办审字(2020)CJ0186号】";发起"血液净化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000030374)"。
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危重症疾病诊治新技术研究-脓毒症精准化液体治疗策略【项目编号:2021C03071;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000040446】"。
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心发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早期血浆置换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器官功能的影响--病例注册登记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000039541)";"一项比较平衡盐溶液(瑞咯啶)与生理盐水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氯离子和肾脏不良事件影响的临床试验:一项多中心、阶梯设计、整群随机对照试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100044432)"。
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起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低分子肝素联合胰岛素VS胰岛素在高甘油三脂血症性胰腺炎紧急降脂治疗的临床预后影响: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1900023640)"。发表相关的多篇SCI论文。
在疑难危重病的学术推广方面,积极参与相关的学术交流,与国内对应学科建设先行单位建立密切联系,连续举办多期闽西南急危重症医学研讨会,且于2019年11月29日-12月1日圆满承办中国急诊医师协会"创伤规范化救治中国行-厦门站"培训项目;利用举办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面向福建省尤其是闽西南地区的急诊医师大力推广培训循环监护与支持、床旁超声(E-FAST)等危重病救治新技术,极力推动急危重症医学发展。
4、急诊呼吸治疗平台
呼吸衰竭是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而呼吸支持则是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最重要措施。针对需要急诊呼吸治疗支持的危重病人越来越多现状,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该科重点发展了急诊呼吸治疗亚专业,以规范呼吸支持技术,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水平。
目前该部已购置加温加湿高流量氧疗仪30台、无创呼吸机7台、高端进口呼吸机11台、视频喉镜5台、视频气管镜3台、床旁血气分析仪2台、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智能气道管理系统各1套,先后选派多名医生到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呼吸治疗专项技术进修学习,组建了专业的急诊呼吸治疗团队,开展了经鼻加温加湿高流量呼吸治疗、危重病肺康复、单步导入式(犀牛角)经皮气管切开术、智能气道管理和体外膜肺氧合等新技术。
目前该科的急诊呼吸治疗平台具备口咽通气、鼻咽通气、气管插管、一步法环甲膜穿刺、单步导入式(犀牛角)经皮气管切开等多种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技术,呼吸支持治疗手段从传统氧疗、加温加湿高流量呼吸支持、无创正压通气、有创正压通气发展到体外膜肺氧合和智能气道管理等最新高级呼吸支持治疗,除了满足急诊病人的呼吸支持治疗外,还承担大量兄弟科室的呼吸支持治疗支援任务。
科研方面,作为厦门分中心参与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中国急诊气道管理临床注册登记研究",获得福建省科技厅立项课题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与呼吸治疗相关的学术论文多篇。
在呼吸支持治疗新技术推广方面,该部购置了高级心肺复苏模拟人、高级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插管训练模型、气道管理模型等呼吸支持技能训练相关的模具和教具;举办多期期呼吸支持治疗专题继续教育培训班;多次应邀到厦门市第二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市海沧医院、厦门市长庚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等医院进行呼吸支持治疗技能培训。
同时,在该科承办的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全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及北京急诊医学学会联合主导的急诊临床能力提升项目"创伤急诊规范救治中国行-厦门站",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北京急诊医学学会、福建省预防医学会联合主办的"犬伤急诊规范化处置骨干师资培训班--厦门站",以及每年一期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心肺脑复苏急救新进展学习班"等会议期间均设置呼吸支持治疗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培训课程,组织举办厦门急诊医师急诊气管镜技能大力推广普及急诊呼吸治疗新技术。
5、急诊心力衰竭诊治平台
急性心力衰竭同样是常见的危重症急诊,且复发率高,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急性心力衰竭诊治"作为急诊亚专业进行平台项目建设,除了购置上文中所列呼吸支持相关设备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救治外,还购买了便携式心脏超声仪、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PICCO监测仪、心电监护仪、光电心电图机、多功能连续血液净化仪等一大批急性心力衰竭救治相关的仪器设备,顺利通过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和中国心衰中心认证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于2019年7月26日获得第三批次心衰中心授牌。
科研方面,发表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方面的SCI学术论文2篇;蔺际龑主任医师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急性心力衰竭救治相关的专家共识2篇。
6、教学平台
该院急诊部担负着厦门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厦一班的《急诊与灾难医学》授课任务,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规培基地任务,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等研究生培养、留学生和实习医师的带教任务。目前有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
急诊部坚持"医疗为主体,科研教学为两翼,科室管理和人才培养为动力"的发展理念,急诊部的全体同仁,本着"仁术仁心、至诚至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时间就是生命"的宗旨,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为广大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