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

科室简介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科室先后被授予“中国创面修复专科建设培育单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糖尿病足专病联盟江西省示范中心”、“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分中心”(江西省唯一)、“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全国示范中心”、“全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示范单位”、“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糖尿病专科”、“江西省糖尿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江西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南昌市代谢内分泌重点实验室”。是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一、科室规模学科拥有设施完善的内分泌专科病房、“一站式服务”门诊及设备先进、齐全的内分泌实验室,设病床118张,年门诊人次超10万人次。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内分泌代谢科拥有一支以老中青三结合的优秀技术队伍,全科医务人员近70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1人,江西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5人担任省级学会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8人担任市级学会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三、学科技术开展情况科室由病房、门诊、代谢内分泌研究所三大功能区组成。本专科整体实力强,特色突出,下设四个亚专科:糖尿病足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慢病一体化管理。每个专科均有相应的亚专科学科骨干及人才队伍。1、糖尿病足病科室率先在全省内组建糖尿病足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团队,形成以内分泌代谢科为中心,联合血管外科、骨科、影像科、营养科、药剂科等科室的多学科协作模式,建议一套完整、成熟的糖尿病足管控立体防治体系。科室在省内开创性的设立了糖尿病足病预防门诊,具有经皮氧分压检测仪、四肢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感觉检测仪、皮温测定仪、震动觉测定仪、足底压力检查等系列足病检测设备,已开展对鸡眼、胼胝的刀片修复与减压工具使用,嵌甲微力矫正、甲增厚(甲癣)磨削与局部药物使用、指外翻矫正等全面的预防疗法,已累计服务患者近万人。对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足病,特别是难治性糖尿病足病患者,科室拥有锐器清创、蚕食清创、超声清创仪清创、新型泡沫敷料材料应用、负压封闭引流、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技术(PRP)、红蓝光治疗、高压氧治疗等多种省内领先的治疗手段。自糖尿病足病中心开诊以来,至今已成功救治糖尿病足病及糖尿病疑难创面患者3000余人,有效率达85%,降低截肢率、致残率达90%,受到患者们的广泛赞誉。糖尿病足病中心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分会授予中国创面修复中心分中心,2023被授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糖尿病足专病联盟江西省示范中心。2、甲状腺疾病科室成熟地掌握了甲状腺微波消融术,为广大甲状腺结节患者带来了福音,使甲状腺结节的处理不在局限于传统手术切除甲状腺腺叶。经皮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术具有能够保留甲状腺功能、操作简便、恢复快速、美观无瘢痕的优点,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科室率先在省内采用了“甲状腺疾病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甲状腺局部腺体内注射药物治疗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上主要用于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内分泌性突眼。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每周仅需局部注射一次,即能达到局部疼痛消失、甲状腺肿缩小、突眼缓解,同时极大地缩短了甲亢传统治疗的有效疗程。自2001年起,科室接受该救治患者超2000人次,临床有效率达90%。3、骨质疏松科室于2009年开设了省内第一家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填补了江西省内无专业化骨质疏松门诊的空白,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及其他代谢性骨病具有一定的诊疗经验。目前科室在门诊建立了骨质疏松诊断、治疗、教育、筛查的一整套体系,拥有了DXA骨密度测定,维生素D及衍生物及骨代谢指标物检测等完善的检查项目,开展了双膦酸盐药物等抗骨质疏松药物、云克、骨质疏松治疗仪、外科骨水泥填充等完善的骨质疏松诊治手段,在省内首屈一指,其临床总体有效率达85%以上。目前科室为江西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委挂靠单位,科室主任胡玲当选为江西省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4、标准化的慢病管理模式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不仅已成为当前的常见病、多发病,还是严重影响健康、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类疾病之一。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MMC),为全国范围内建设推广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体系。医院MMC管理中心自2018年6月成立,秉承着“一个中心、一站服务、一个标准”的管理理念,迄今为止医院分中心规范管理约5000人,配套有医生诊疗、专业实验室、并发症检查设备、健康教育讲堂、专业营养指导、定期随访制度等完善管理体系,经过MMC标准化管理,中心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的达标率接近75%,体重、血脂、血压等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管理工作始终排名全国前列,东部领先。2021年荣获“全国示范中心”称号,也是江西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四、科研创新情况科室致力于糖尿病足、骨质疏松及甲状腺疾病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近5年来,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市、厅重大项目及全球多中心研究近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目2项,发表论文近60篇,目前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累积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6篇,总分61.319分;其中5分以上论文4篇,总分30.703分。五、临床教学情况科室承担了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医学导论》课程授课,作为《医学导论》课程教研室,本科室人员授课参与度高于50%,2019年《医学导论》入选南昌大学精品课程。作为南昌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已招收培养研究生50余人。近12年来,科室每年均承办了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使近万学员们了解到糖尿病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开阔了眼界。长年来,科室承担了对基层兄弟单位进修医师的培养工作,并多次开展糖尿病专科医联体基层行项目,引领全省学科发展。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糖尿病患者能喝零添加糖的酸奶吗
2024.05.17
糖尿病患者是否能喝零添加糖的酸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糖尿病患者能喝,有些糖尿病患者不能喝,具体如下:1、可以喝: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一点都不能喝零添加糖的酸奶。若是血糖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喝不添加任何糖的酸奶;2、不能喝:但糖尿病患者不但要限制糖类摄入,还要限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而酸奶含有脂肪和蛋白质,所以也是一种提供能量的食物。此类提供能量的食物进入体内,最后都是需要在足够胰岛素的作用下才能转化成能量,否则胰岛素作用不足时,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最终也会以葡萄糖的形式积聚在血液中,进而升高血糖。只不过零添加糖的酸奶,不同于加了糖的酸奶会将吃到体内糖分直接、迅速地吸收到血液中。但酸奶里的脂肪和蛋白质通过一定的三羧酸循环,最后也会转化成糖,但要胰岛素参与该过程,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作用不足,脂肪、蛋白质就不能很正常地进入细胞,进行三羧酸循环变成能量被消耗、利用,最终还是停留在糖的阶段,进而堆积在血液中引起血糖高。因此,即便是不加糖的食物,其他含有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吃到体内后,一样会升高血糖,只是升高的速度,可能相对于单糖吃到体内要慢一些。此外,实际上市场上很多零添加糖的一个标志食物,很多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误解,认为此类零加糖的食物可以随意吃。而此类零加糖的食物吃进去后,很多糖尿病患者若自己家里有血糖测仪,也可以自己监测到,吃了此类食物后血糖还是有升高的情况。总之,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受损不是很严重,且自我血糖的调控能力也不是太差,吃了东西也有运动的习惯,血糖控制也基本达标,此时可以适量吃有营养的、零添加糖的酸奶。但也要限量吃,若患者的血糖很高,本身就有胰岛功能明显缺乏的情况,即使是零添加糖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也要尽量少吃,此时将医生指导的一日三餐吃对即可。
孙苏欣主任医师内分泌科
12.85万
62
二甲双胍吃多久血糖能降到正常
2024.05.17
二甲双胍服用2-3天血糖就可以有所下降,但是想要降到正常,就需要看患者的起始血糖。二甲双胍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用药,如果想起到降血糖的作用,主要的作用途径是通过自身的胰岛功能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另外,对于肝糖输出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其起作用就相对较为缓和。如果想把血糖降到正常,对于轻微增高的血糖值,比如空腹7-8mmol/L的血糖,在使用之后,空腹血糖都会下降。但是在餐后血糖增高时,实际上二甲双胍的力量就不太强。因为本身餐后血糖的增高更多地依赖于胰岛素分泌,而二甲双胍仅是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没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降餐后血糖的优势就不太明显。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使用二甲双胍联合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时,可以快速将血糖降到正常范围之内。但是单用二甲双胍时,仅能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在轻微增高时,选用二甲双胍非常合适。但是如果血糖本身非常高,此时选用二甲双胍时,其力度就不太大。因此要及时到内分泌科医生就诊,然后让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判断单用二甲双胍是否可以,或者是否需要联合其他的降糖药。
史晓阳副主任医师内分泌科
19.25万
87
尿糖(++)要处理吗
2024.05.10
尿糖(++)主要是两种情况,所以尿糖(++)是否需要处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如下:1、不需要处理:若正常人出现尿糖(++),血糖并没有出现异常。此时考虑可能是肾糖阈出现问题,进而导致尿糖出现,或一次性大量进食甜食所导致。此类情况不考虑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状态,而考虑是一种生理现象,可以暂时不用处理;2、需要处理:若是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尿糖(++),则考虑是患者的血糖情况控制不理想,或是由于服用SGLT-2类药物导致尿糖增加。此时需要进一步调整降糖方案,或及时监测血糖情况,来判断现在所处的状态。
王丽敏副主任医师内分泌科
19.20万
39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