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网站导航
简介

神经外科始建立于1961年,当时开展各种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病、椎管内肿瘤、颅脑脊髓先天畸形等手术。1998年起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各种复杂肿瘤,开展斜坡、脑干肿瘤显微手术。2019年7月搬至9号楼13楼,分为神经外科一病区、二病区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3个病区,拥有床位数99张,包括普通床位88张,NICU床位11张。目前科室分为:颅底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血管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颅脑外伤与重症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六个亚专业,各亚专业已初具规模,相互合作,共同服务于广大神经外科患者。我科年门诊量约15000人,年收治住院病人约3000人,年手术量约2000台次。经过近50年的发展,神经外科已成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科、国家级神经外科建设中心、中国医师协会内镜颅底外科技术培训中心以及皖北地区神经外科医疗中心。

科室现状

科室现有医师32名,其中博士4人,博士在读9人,硕士11人。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博士生导师1人。护理人员55人,是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突出病房,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目前我科开展的各种诊疗活动涵盖神经外科所有疾病,包括:神经肿瘤(如脑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脊索瘤、听神经鞘瘤、三叉神经鞘瘤、转移瘤等等);脑血管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自发性脑出血、烟雾病、海绵状血管瘤等等);颅脑损伤及神经重症(如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脑脊液漏等等;各种神经重症如脑干出血、脑干肿瘤术后、重型颅脑损伤等等);神经功能性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癫痫的外科治疗、面肌痉挛、扭转痉挛等);脊柱脊髓疾病(如全段椎管内肿瘤、颈椎病、脊髓空洞症、脊髓血管畸形、脊柱外伤等);先天性畸形(如慢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脑积水、脊膜膨出等);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如颅内感染、颅内寄生虫病等等。

科室设备齐全拥有:德国蔡司手术显微镜,神经导航系统,高清神经内镜系统,CUSA,超声骨刀,美国艾泰克32通道电生理监护仪,磨钻,头架多套、碳素头架一套,术中B超等等。科室具有神经外科专用手术室及复合手术室(杂交手术室),为神经外科开展各类手术提供了可靠保障。神经重症监护室拥有:PB-840呼吸机;GE-B650心电监护仪;RadiometerABL80、GEM5000血气分析仪;麦科田MedCaptain多功能输液泵11组以及心电图机、除颤仪、冰毯机、震动排痰仪、下肢气压泵治疗仪、床旁纤维支气管镜、颅内压监护仪(可开展呼气末CO2监测、持续脑电监测、BIS监测等);床边血管成像B超;中央护理监护监测系统等,这些设备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积极救治提供了可靠保障。

神经外科作为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外科培训基地,每年接收培养神经外科专业住院医师10名左右。目前有硕士生导师8名,博士导师1名,每年培养科学学位和临床学位硕士研究生4-5名,承担蚌埠医学院本科教学和临床带教任务,接收培训外院进修医生,目前神经外科已与省内外多家医院形成联盟,如:泛长三角神经外科联盟、安徽省神经外科联盟、安徽省神经重症联盟等。与寿县人民医院和利辛县中医院成立了专科医联体。医疗规模和诊治能力、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处于省内先进水平。近三年来荣获院高新技术三等奖多项,其它医疗成果奖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二类以上杂志包括SCI、EI、CSCD等发表论著20余篇。参编神经内镜书籍2部,参与翻译神经内镜书籍1部,专利一项。在皖北地区乃至全省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一.科室负责人

科主任:娄飞云

科副主任:张少军

科护士长:曹芹

副护士长:江芹、孙文杰

二.学术交流

科室每年均举办国家级及省级继教班、全国神经内镜解剖培训班,举办市级继教班,邀请全国神经外科顶级专家来蚌传经送宝,同时参会医师也遍布全国各地,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及赞誉,为微创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推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科室各级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多位主任、护士长受邀到全国及省内大型会议上进行学术讲座、主持和交流,既推动了我院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也扩大了科室在省内外的影响力。

三.科室文化

我科始终坚持科室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教、砥砺前行的科室氛围,科室各级医护人员精诚合作,心向一处聚,劲向一处使,始终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为广大患者服务。

四.地址

医院地址: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科室位置:9号楼13楼神经外科

科室特色

1.神经外科内镜微创技术

我科自2011年开展神经内镜手术,至今已十余年,目前我们开展的神经内镜在颅底神经外科的应用主要包括:1、颅底肿瘤:嗅沟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等;2、鞍区、鞍上、鞍旁肿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拉克氏囊肿等;3、功能性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分别见图:

我科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已连续10年举办全省神经外科专业继教项目,其中2016-2019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神经内镜解剖培训班及以神经内镜为主题的省继教项目。我们也积极申报高新科技分别于2012年由“神经内镜下颅底肿瘤切除术”获三等奖;2013年“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2014年“神经内镜下修补经蝶入路术中及术后脑脊液漏”获三等奖;2015年“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颅底复杂病变切除术”获三等奖;2019年“完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获二等奖;2022年“神经内镜经鼻蝶切除颅内颅咽管瘤”获二等奖。我科的“神经内镜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获批2020年安徽省第五批适宜推广项目。由此可见,我科神经内镜技术已达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

2.“锁孔”入路微创夹闭颅内动脉瘤技术: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破裂动脉瘤大多发病急、病情重。破裂动脉瘤及部分未破裂动脉瘤大多需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开颅夹闭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治疗方法,“锁孔”入路微创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我科从2011年开展该技术以来已治疗各种颅内动脉瘤约520台次,患者术后并发症低、复发率低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认可。2016年在全国神经外科年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近年来与省内及国内多家医院进行交流,在多个全国及省内会议上进行交流学习,同时积极将该项技术向县市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

3.脑干肿瘤微侵袭治疗

由于脑结构复杂,功能重要,轻微的损伤都可能造成患者长期昏迷、呼吸及心跳信止,因此脑干部位的手术一度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禁区,手术风险极大。但是我科在先进的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辅助下开展脑干肿瘤微侵袭治疗近百例,取得良好疗效。

4.微球囊半月神经节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其疼痛剧烈,病人无法忍受,虽然,不危机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和工作。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卡马西平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随之病程延长,药物逐渐没有作用,我们在临床上可以发现部分病人已经超量服用药物,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三叉神经的治疗,有镇痛科进行封闭、射频消融,口腔科进行神经撕脱术等,但因为只是对三叉神经周围分支进行处理,效果不理想,容易复发。神经外科主要手术方式是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方式要求开颅探查神经周围,分离责任血管,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尤其对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风险尤其巨大。因此,我科室自2016年开始逐步学习三叉神经痛半月神经节压迫术,并于2017开始开展手术,目前,已经治疗数百名患者,以其无切口,手术风险小,后遗症少得到老年患者的认可。此手术方式是我科在全省首先进行开展,并逐步推广,为解决广大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室在原有C臂机引导下进行手术外,逐步过渡到利用DSA机进行精确定位,对颅底形成三维图像,术中实时显示卵圆孔形态和位置,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降低了穿刺到颈内动脉等周围结构的风险。术中还对球囊形态进行三维成像,评估手术效果。其技术应用为省内领先,并逐步在周围县市开展。同时,我们也注重了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人才梯度,保证技术的持续发展更新。

5.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治疗

(1)颅颈交界区畸形是指枕骨、寰椎和枢椎骨质、软组织和(或)神经系统的异常病理改变,包括寰椎枕化、颅底凹陷、颅底压迹、颅骨沉降、寰枢椎脱位、扁平颅底、寰枢椎发育畸形、颈椎分节不全、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等。颅颈交界区畸形致残率高,可危及生命。致病原因在于延颈髓受压和颅颈间不稳定,既有先天胚胎发育因素,又有后天病理生理学及生物力学改变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多种畸形同时共存,表现形式多样,解剖变异复杂,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一直是国际脊柱神经外科学界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械的改进,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范式不断更新和衍化,整体疗效大幅提升。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处理原则是解除对脑干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维持或重建颅颈区的稳定性及恢复正常的脑脊液循环。经口或经鼻入路齿状突/斜坡下段切除术是经典的治疗术式(图1),该入路为脑干腹侧的硬膜外病变提供了直接的通路,且避开了外侧的重要神经、血管。目前随着后路直接复位术的开展,经口齿状突切除术的应用在逐渐减少。关于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的复位性,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复位技术的进步,通过术中的关节松解、机械牵拉等方式,使越来越多的病变实现了直接复位。复位性的概念在发生转变,可复性、难复性及不可复性病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图1经口齿状突切除术

颅颈间失稳畸形的治疗:分为寰枢椎脱位和寰枕脱位。(1)寰枢椎脱位:可复性病变直接复位下行C1-2(图2)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图3)。(2)寰枕脱:需要行枕颈复位固定术。

图2C1-2固定融合术图3枕颈固定融合术

(2)颅颈间稳定畸形的治疗:

①腹侧有压迫:此类病变多由颅底凹陷合并扁平颅底造成,多有寰椎枕化,但无寰枢椎脱位(寰齿间距正常),往往伴随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治疗存在争议。②背侧有压迫:多由枕化的C1后弓或枕骨内陷造成,建议行枕骨大孔减压(图4),根据稳定性考虑是否行固定融合术。(3)无压迫:多为扁平颅底合并枕鳞部发育不良,少数合并颅底凹陷,多伴有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症。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者不需处理,建议随访观察;对临床症状明显或有加重倾向者,建议手术干预。治疗方式多种,尚不统一。不主张采用后颅窝大骨窗减压。

图4枕骨大孔区小骨窗减压

该项目研究至今,不仅在临床治疗上取得良好效果,亦进行了颅颈交界区脑脊液电影等基础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达到省内领先,省内先进的地步。

6.神经创伤及神经重症患者的多模态综合监护治疗

“神经创伤及神经重症专业组”,以规范化、综合化、系统化的诊疗思路为指导,依托重症监护单元,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进行全方位多模态监测及集束化诊疗,致力于颅脑创伤和脑卒中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

现拥有PB-840呼吸机5台;MINDRAYsv300呼吸机4台,GE-B650心电监护仪11台(可开展呼气末CO2监测、持续脑电监测、BIS监测等);RadiometerABL80、GEM5000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各1台;Codman颅内压监护仪5台用于ICP、CPP的监测;床旁TIC-13纤维支气管镜2套、PHILIPSE70咳痰机5台;以及麦科田MedCaptain多功能输液泵、心电图机、除颤仪、冰毯机、震动排痰仪、气压泵治疗仪、床边血管成像B超;中央护理监护监测系统等,同时正积极购买床旁移动CT机,更有利于对患者的救治。

目前熟练开展危重患者的有创、无创呼吸机的机械辅助呼吸;危重患者的多模态监测(持续心电、血压、心率、SPO2、有创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BIS的监测、血气分析、ICP、CPP监测);危重患者的呼吸道的综合管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高流量温湿化吸氧、震动机械排痰及咳痰机的应用、纤支镜的应用)等等。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21年度,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总计约650人次,其中急、危重急诊手术患者约235台次,占比36%左右,其中好转545人,好转率83.8%,明显提高了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了长期预后。

7.完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其发病机理相同,均为相应的责任血管压迫神经导致神经敏感性增加,我科室自2012年开始此类手术的治疗,主要通过耳后乳突下小切口入路,探查到桥脑小脑脚部位,对相应责任血管进行处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目的。目前,此类手术已经完全成熟,术前通过DTI,MRI,神经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明确的定位责任血管的位置,手术技术成熟,创伤小,手术疾病可以再2-3个小时内结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我科室除常规显微镜下进行操作外,还融合了内镜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的探查到神经周围的解剖结构,防止责任血管遗漏,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保证。对解剖异常,变异的较大患者,手术可能存在效果不理想情况,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以进行微球囊压迫半月神经节进行补救,因此,对应此类疾病治疗,我科室技术全面、成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8.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

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stent,FDS)是近十年来出现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型装置,通过提高支架的金属覆盖率,使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诱发动脉瘤内自发性血栓形成,达到重建载瘤动脉的目的,最终治愈颅内动脉瘤。当前血流导向装置已被证实是一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尤其在宽颈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大型或特大型动脉瘤的治疗中,具有完全闭合率高及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需进行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已达成共识。在手术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肝素及降血压药,防止在治疗过程中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流导向装置主要用于治疗未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梭型动脉瘤、大型或特大型动脉瘤,也可用于破裂动脉瘤及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但其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弹簧圈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在治疗动脉瘤时的即刻影像学成像显示,颅内动脉瘤并不能达到立刻闭合的效果,而在其后的随访中发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合率有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前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方法主要集中于单枚装置置入,多枚装置置入以及配合弹簧圈使用。一般认为多枚装置置入以及配合弹簧圈使用会有更好的疗效。血流导向装置配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不仅不能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概率,而且对动脉瘤体的缩小有阻碍作用。

我科在近几年应用血流重建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20余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9.联合血运重建术治疗烟雾病:

烟雾病(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双侧进行性基底动脉狭窄闭塞,并出现共存的异常网状血管,这种大脑底部的代偿性侧支循环网络被称为moyamoya血管。

外科血运重建一直是烟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血运重建手术被认为有助于通过改善脑血流灌注情况以预防缺血性损伤。既往研究报道,手术血运重建可有效降低梗死风险和TIA发生率。对于出血症状的患者,也已经使用了类似的外科手术,希望通过增加重建的旁路的血流量最终使脆弱的烟雾状侧支的,减少和进一步的出血事件的减少。

我科于2020年开始应用该术式治疗烟雾病,经过2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间接血运重建的方法治疗烟雾病。

目前我科应用联合血运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患者约30例,得到省内外患者的一致好评,术后患者相应缺血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对于术后的再次卒中概率经过随访发现术后患者较未经手术患者,其再次卒中的概率明显降低,术后患者脑灌注成像较前有明显好转,目前在省内医院中,我科该项手术技术已达省内先进水平。

10.脑干出血血肿腔精准定位微创穿刺外引流术

原发性脑干出血占全部自发性脑出血的6%~10%,是预后最差的出血性卒中类型,病死率非常高。阻断一系列恶性病理变化使其向康复方向逆转的最重要的环节和措施就是对脑干血肿完成早期清除。可最大程度减轻血肿对脑干的损伤,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脑干出血开颅手术创伤大,技术要求高,时间较长,故大多指南不推荐脑干开颅手术。2019年MISTIE3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创穿刺可以减少脑干出血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因为脑干出血位置深、出血量较少,成功定位穿刺是微创手术的关键,利用神经导航是一种较为准确的选择,但是脑干出血的病人病情危急,大多数病人没有条件进行导航手术。我们科室根据普通的CT影像,快速进行徒手脑干出血准确穿刺,准确率达到了100%,很多患者经过救治后,甚至回归了社会,继续生活工作。不仅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带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科开展的“脑干出血血肿腔精准定位微创穿刺外引流术”,对脑组织结构破坏小、对脑循环干扰少、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较好、便于推广开展,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11.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目前可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脑电图等,Ⅱ至Ⅻ颅神经均可做到监测,不仅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肿瘤全切率,也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病情评估提供了可靠途径。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本院医生未创作科普,显示平台其他内容

面肌痉挛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手术?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分很多的级,0级可能是一个正常状态,当然还有一个叫4级的,4级就是整个的面部持续的痉挛状态。所以一般来说,对于面肌痉挛什么时候手术、什么程度手术,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当然和患者的需求、工作的性质、文化背景等也有关系。例如从医学的角度认为,如果是患者比较重的面肌痉挛,就需要手术。另外对于患者面肌痉挛的时间长短,例如从发病到三个月以后,如果持续存在比较严重、明显的面肌痉挛,也是一个明确的手术指征。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经常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讲话,例如老师,老师的治疗需求还是比较早的,他的面肌痉挛会影响到社会形象和工作,所以这种患者求医和就医的需求是比较迫切、也比较早的。对于一些在家里工作的,不太见更多的人的人群,有时候往往是得病很长时间,甚至二三十年,并没有更多的求医的需求,后来直到都眼睛睁不开了,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才来接受治疗,接受手术,所以和这些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56191 23
2024-03-04

脑外伤会不会引起面肌痉挛?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外伤会不会引起面肌痉挛,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分析如下:1、脑外伤包括一些骨折,像颅底的骨折就比较容易发生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如果是处理的不好、不及时、不妥当,后期就会出现这种联带运动。联带运动实质上是神经错位再生导致的,它不是典型的面肌痉挛,从这点上,实际这个外伤导致了面瘫,继而出现了联带运动,并不是面肌痉挛;2、有少量的患者,是面部出现了一些损害,如打一拳等,它又激发了潜在的这种面肌痉挛的发生,所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上两个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63099 16
2024-03-04

面肌痉挛会引发头疼吗?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本身是一个运动问题,也就是以面部一侧为主,也有个别的患者是双侧。这一侧为主的面肌痉挛,按理论上来说是不会引起其他的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个别的患者,因为局部比较发紧,也会导致了三叉神经的累及,这个可能是更晚期的,或者是伴有一定的焦虑的患者,会导致头部的一些不适,甚至头痛。所以这个概率不是特别高,但是也有少量的患者存在这个问题。建议要及时处理面肌痉挛,如果面肌痉挛好了以后,再辅以一定的对症治疗头痛的药物,患者就可以痊愈了。
66799 81
2024-03-04

为什么面肌痉挛以眼皮跳为首发症状?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的首发症状是眼皮跳,特别是下眼睑跳。从我的知识的储备,和观察来讲,我是提出了一个假说,或者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也是供大家参考。实际上脑部的神经和整个的结构,它和整个的体表的面积和占的这种空间,实际上不是成正比。神经纤维更多的是集中在精细化、经常运动的效应器。举个例子,手和上肢比下肢要小得很多,但是手控制手的神经纤维和脑细胞,要远远多于下肢的脑细胞和神经纤维。面部的眼睛、眼皮这一块的运动,实际上更加的频繁,也就是眨眼是不断的在眨眼,除了睡觉,但是口周围的肌肉,并不是时刻在运动,所以从这点上可能控制眼睑周围的眼轮匝肌的肌肉、神经更加的多。所以同样的压迫整个的面神经根部的时候,控制眼皮的神经,就被受累的概率就要大一些,因为它的神经纤维更多,神经元更多,所以它受压迫以后,同样压迫一个地方,但是它受到的压迫的概率很高。从这点上,它可能是首先出现眼皮的抽动,进而拓展到下边的面部的口角的抽动,这也是我提出了一个个人的这种推论,也是供大家去做参考。
34595 22
2024-03-04

帕金森病诊断的金标准

潘宜新 副主任医师 功能神经外科
帕金森病的诊断目前没有金标准,目前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还是以症状学诊断为主。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肢体僵直、姿势步态异常等。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震颤症状,大约有15%的患者可能终生都没有震颤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中,运动迟缓是核心症状。帕金森病一般对多巴胺类的药物反应比较敏感,在检查方面,头颅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只能反映患者目前的状态,并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诊断。PET-CT检查是目前原发性帕金森病很好的一个辅助诊断方法,如果PET-CT检查发现基底节出现明显的代谢异常,是支持帕金森病的一个诊断,但也不是诊断的金标准。总之,如果怀疑帕金森病,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综合的检查、诊断,对以后的治疗都有帮助。
52998 59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