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体温并非越低越好!
张邦升
主任药师
药剂科
因防治“疫情”疫情的需要,医院、超市、小区等许多地方人员进出都要测量体温,一旦某人体温超过37.0℃,本人或测量体温人员都非常紧张,心中忐忑不安。希望自己的体温能低些,再低些!其实,体温并非越低越好!我们知道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6.3~37.2℃,直肠温度36.5~37.7℃,腋下温度36.0℃~37.0℃。人体的理想体温是36.5~36.8度。特别是36.5度,可以说是个分水岭,低于这个温度,损害身体健康的隐患一直存在,高于这个温度,你的健康基本没有大的问题。
研究显示,体温每降低1℃,免疫力就会下降30%以上;体温每升高1℃,免疫力就会提升5~6倍,蝙蝠的体温保持在40°C以上,所以它的免疫力比人类高几百倍,所以蝙蝠携带新冠肺炎等病毒而不致病,却可以导致人类患病。
我们知道体温越低,基础代谢率越低,血流速度越慢,白细胞杀死“敌人”的效率及速度越慢,也更容易导致机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发疾病。
白细胞不仅能抵御外部病毒和细菌的攻击,还能监测到体内的癌细胞,及时把癌变细胞杀死。即使是健康人,每天体内也会产生约5000个癌细胞。如果其中一个躲过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幸存下来,很快就会1变2、2变4、4变8......最终演化成肿瘤……
什么原因导致体温降低的?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运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民从主要从事田间劳动逐步转变成产业工人,由体力劳动为主者变为脑力劳动为主者,导致运动量相对不足。运动量的减少,导致脂肪增加、肌肉萎缩,肌肉比重降低。
2、享受“凉意”体温调节中枢不再敏感:享受空调、冷饮等惬意的同时,你的体温调节中枢将对外界温度不再敏感,从而导致体温降低,免疫力等下降。
体温低对人体的为何危害?
1、对心脏的危害:体温每降低0.5℃,心脏泵血比体温正常的人每分钟至少多跳10次,一小时多跳600次,24小时多跳14400次,一年5256000次,10年就比体温正常的人多跳了52560000次。心脏就会越来越累,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2、体温降低导致血液运行慢,冠状动脉的营养供给变慢,心脏跳动缺乏动力,就会导致各种心脏疾病,如出现胸痛、气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减慢、增快或不规则)、头晕目眩、晕厥等现象。同时,血液运行慢,心脏细胞代谢的毒素不易排出,也容易导致各种心脏疾病。
2、对大脑的危害:体温低,血液运行速度变慢,脑部供血供氧不足,轻者头晕、记忆力下降、睡眠不好;重者出现脑缺血、脑梗塞等。
3、对肝脏的危害:体温低,导致肝血不足,脂肪及毒素堆积在肝脏中,导致脂肪肝或肝硬化,而胆汁也是肝脏分泌的,肝脏功能减弱了,胆汁分泌紊乱,进而影响消化。
4、对肾脏的危害如果肾脏长期处于低体温的状态,会严重影响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机体代谢废物排泄延迟,导致尿素氮、肌酐、尿酸等100余种代谢废物和毒性堆积,造成各种肾脏疾病,严重可能致尿毒症。
5、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免疫细胞只有在体温处于36.8℃左右时才会勤奋工作,否则它将对侵犯人体的病毒和细菌“视而不见”,任其长驱直入。据科学统计,体温每下降0.5度,免疫功能就下降30%到40%。
6、其他危害:肥胖、水肿、精神不振、不孕不育、术后感染、癌症等。
提高体温的方法
加强运动,特别是温柔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运动量;改善饮食结构、提高营养,减少减肥的摄取及吸收。的确可以提高人体基础代谢率,提高基础体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运动、营养需要长期坚持。
保温护阳:冬季外出戴帽子,每天泡脚洗热水澡,喝热水不喝冷水。
8099
11
什么是腔梗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腔梗又叫腔隙性的梗死,又称为小动脉闭塞性的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者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梗死灶的范围有明确界限,它的直径是必须要小于1.5-2cm范围的梗死灶才能称之为腔梗。梗死后出现了急性的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类的临床综合征,累及的部位可以包括脑深部、脑白质、基底核、丘脑还有脑桥等部位。
腔隙性脑梗死在全脑的脑梗占20%-30%,多见于中老年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一般在65岁,半数以上的患者都有高血压的病史。长期高血压的患者会引起脑动脉硬化,而脑动脉硬化正是脑血栓的发病的基础。所以腔梗半数以上的患者都有高血压的病史,起病比较突然,也可以比较平缓的起病。有的比较重的会出现偏瘫,或者偏 身感觉等局灶性的症状。通常大部分的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症状都比较轻,体征也比较单一,预后比较良好。一般这类患者没有明显的头疼,颅内压增高,还有意识障碍等。常见的腔隙性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感觉运动性卒中。
总的来说,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占整体的脑卒中患者只是20%-30%,症状相对较轻,预后也比较好。早期的对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以预防此类患者发病。
13.16万
284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方法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类似,具体如下:
1、一般处理:包括通气情况、心脏的情况、还有体温等,如果需要可以进行吸氧通气的支持,进行心电的监测,尤其是对于有房颤,心脏病变这一类的患者。如果发烧的患者,当体温>38℃时,必须要进行退热的措施,同时监测体温;
2、血压处理:对于溶栓患者,必须血压<180-100mmHg,在发病72小时内,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才给予进行缓慢的降压,或者伴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的患者,还有主动脉夹层先兆子痫,并且在卒中发病最初的24小时内,降压不应该超过原有血压水平的15%。等患者病情稳定以后,血压如果≥140/90mmHg,就可以持续的启动降压治疗;
3、血糖处理:如果血糖>10mmol/L就可以给予降糖的治疗,同时监测血糖;
4、溶栓处理:符合溶栓的适应症应进行尽早的溶栓,还有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剂。如果患者遗留有肢体的残疾,语言障碍等,需要后期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脑血栓要进行综合的治疗,对于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溶栓,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残疾等。还有其它的一些治疗,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脑保护剂的治疗。对于有脑血管病引起的各方面的残疾,如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肢体的残疾,功能障碍,对这一类的患者要进行康复治疗。脑血栓的治疗是要进行综合的治疗。
14.62万
329
糖尿病饮食原则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蛋白摄入,长期采用高蛋白膳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肾脏高滤过状态,同时增加体内有毒氮代谢产物产生和潴留,从而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损害。因此,主张适量限制糖尿病肾病患者饮食中的蛋白质,以减少对肾脏进一步损害;
2、糖尿病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粗粮,可在控制总热量前提下,使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60%左右。日常饮食中,糖尿病患者应该多选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和粗粮,尤其是食物中富含有高纤维素的蔬菜、豆类,还有全谷类物质等应适量多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单糖类摄入要严格限制,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以及含糖类较多的食品。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口味,患者也可以选用不产生热量的甜味剂,可以比较有好的口感,如木糖醇,同时不会使患者血糖增高;
3、定时、定量进餐,注意进食规律,一日至少进食三餐,而且要定时、定量,两餐之间要间隔4-5小时。对于注射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或者容易出现低血糖患者,还应该在3次正餐之间再加餐1-2次,主要根据患者病情、血糖情况决定。同时可以从3次正餐中拿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防止低血糖发生;
4、应该注意高钙、低磷饮食,高钙食物往往也高磷,像动物内脏,还有动物脑子、排骨、虾皮、壮骨粉等食品不宜多吃;
5、蔬菜肴应该少油、少盐,糖尿病患者应该选用少油、少盐的清淡饮食。菜肴烹调应该多用蒸、煮、凉拌、冻等方式,少用炒。烹调应该用植物油,尽量减少赴宴。在赴宴时,也要尽量按照平时在家吃饭时的量,和食物间搭配选择饭菜。另外,糖尿病肾病患者应该限盐,糖尿病肾病由于肾功能衰退,要特别注意盐分摄入,不能过少,使身体缺盐,也不能过多,引起浮肿等。
总体来讲,糖尿病患者饮食要从各方面进行控制,并合理搭配,保证患者营养合理,同时不至于使血糖波动很大。
12.39万
418
静脉窦血栓怎么治疗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静脉窦血栓的治疗,主要针对基础病因、静脉血栓本身、对症治疗。对于感染性敏感患者,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对于严重脱水的患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对自身免疫性的疾病,需要用激素治疗。患有血液系统的疾病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血液系统的治疗,血黏度比较高的患者进行扩容、降低血液的黏度。
抗血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上述治疗要越早越好,运用肝素、华法林等。溶栓可以用阿替普酶、尿激酶。如上述的治疗无效,可以给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可以进行血管介入,静脉内导管机械性溶栓治疗和血管成形术。对症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抗癫痫两大类。
13.05万
147
2型糖尿病是否严重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占比最大的一种类型。如果2型糖尿病病程长,并发了并发症,对患者就可以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上有很多的患者朋友,会疑惑2型糖尿病的严重性,针对这个问题,以下内容可以解释,并且在此同时也提醒患者一定要做好糖尿病的各项防护措施,以免对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首先同时来了解一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作为糖尿病的急性代谢紊乱,认识该类疾病可能更为恰当。
由于短时间内胰岛素缺乏或者是严重的感染等,不当的使用降糖药物,血糖过高或者过低,出现急性代谢紊乱,一般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2型糖尿病还会有很多的慢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的高血糖而继发的一些 慢性并发症。可以影响从头到脚的一系列患者的症状,严重的会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2型糖尿病容易并发感染,病人的高血糖状态,会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也抑制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病人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常见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的感染、皮肤感染等。虽然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很多,但是如果在生活中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相对不算很严重,对患者的生命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7.80万
18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不同静脉窦血栓形成其症状也不一样,常常表现为以下情况:
1、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因为非感染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部位,最常见于脱水和衰弱的婴儿。其症状主要是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全身衰弱、发热、头痛、视乳头水肿,婴幼儿可以见颅缝的分离,囟门的隆起。对于老年患者症状较轻,部分仅有头痛,头晕等;
2、侧窦血栓形成常由化脓性乳突炎,中耳炎引起,症状有耳后乳突红肿、热痛、发热、寒战、复视。颈静脉孔综合征,可以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嘶,同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无力。高颅压症状有严重者昏迷、癫痫发作;
3、海绵窦血栓形成,这一类患者多见于眶部,鼻窦及上面部的化脓性感染,或者全身性的感染。出现脓毒血症、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眼球的疼痛或者眼眶部的压痛、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或者是固定复视等症状。
脑静脉窦血栓的症状,主要是由于脑静脉窦血栓发生的部位、范围、还有其阻塞程度,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的病因不同,所以导致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症状、卒中症状、脑病样的症状。头痛是颅高压最常见的表现,可能是是患者唯一的症状并伴有喷射性的呕吐。脑卒中的症状,包括出血性或者缺血性静脉梗死的症状,以多发性小出血多见。对于脑病样的症状虽然少见,但是也是最为严重的症状。它有癫痫、精神异常、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11.04万
22
脑血栓治疗的费用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脑血管病现在的发病率很高,不同的脑血管病,治疗费用也不同。对于脑血栓这一类的疾病,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案,导致费用的不同。如果患者病情较轻,仅仅只是腔隙性梗死,这一类的治疗药物费用相对就比较低,一般在5000元左右就可以完成。对于急性的脑血栓,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现在用的溶栓治疗药物,主要多数采用的都是阿替普酶,一支要价在6000元左右。根据患者的体重不同,一般需要用到一支甚至到一支半左右,根据患者体重的不同,体型的不同,整个疗程可能要在20000元左右。如果溶栓治疗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费用相对来说,就会更加昂贵。因为里面需要使用很多的耗材,如放支架。放支架还要根据血管造影的情况决定放几个支架,每一个支架是采用国内的还是进口的支架。费用就比较昂贵 而且也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血管情况不同,所以其费用也不同。如果介入治疗不适合,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或者需要后期的康复治疗,那么患者的费用就更加昂贵,尤其对于残疾需要康复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的康复,可能是以年为单位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还要根据医保政策,医保报销比例决定病患负担的费用。综上,脑血栓的患者的治疗费用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的治疗方案、当地的医保政策等决定。
12.96万
240
静脉窦血栓是怎么回事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静脉窦血栓静脉窦血栓,主要是由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组由于多种病因导致的脑静脉系统血管病,统称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动脉血栓相比,静脉窦血栓的发病率低,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的妇女。主要的病因是血凝异常,见下述情况:
1、血液高凝状态;
2、遗传性的凝血机制异常,如抗凝血酶-Ⅲ缺乏;
3、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如机体的脱水、休克、贫血、DIC;
4、全身疾病,如肿瘤、褥疮、肾病综合征;
5、药物,如长期服用避孕药、激素的患者;
6、感染或肿瘤浸润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颅压卒中症状、脑病样症状,如精神的异常,意识障碍。
DSA是上述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变主要位于静脉窦,在静脉实像不显影而在头部CT显示直接正向为空的三角征、高密度三角征。间接症有脑水肿,如果CT及核磁正常也不能排除静脉窦血栓。
10.51万
485
脑分水岭梗死CT表现
谢小莉
主任医师
神经内分泌科
脑分水岭梗死也是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的类型,CT表现主要有以下:
1、脑分水岭的梗死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者是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多数是因为血流动力学的原因所导致,分为皮层前型、皮层后型、还有皮层下型;
2、脑CT表现多数表现为24小时后脑CT,逐渐显示低密度的梗死灶。发病2-15日可以看见均匀性的片状或者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的脑梗死有脑水肿和占位的效应,甚至出现出血性的梗死。出血性的梗死呈混杂的密度,病后2-3周为梗死吸收期。由于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浸润可以与正常的脑组织等密度,CT上甚至难以分辨,出现模糊的效应,增强扫描可以有诊断的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增强现象最为明显,90%的脑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强化。
13.57万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