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于20世纪50年代由我国著名肿瘤病理学家王德延教授和内分泌病理学谭郁彬教授建立,现任主任为孙保存教授。总医院病理科与国内许多著名医学院校的病理科一样,是大学病理学教研室的一部分,由教研室的教师承担病理科的诊断工作,受大学和医院的双重领导。
病理科主任由教研室主任担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总医院病理科逐步发展,壮大。病理学科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国内有较大影响力,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病理诊断和研究基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病理科现有医技人员34人,医生队伍中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8人,技术队伍中包括主任技师1人,主管技师和实验师9人。医生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技术员中具有硕士学位者7人。
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建设,现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层次高,学术作风严谨,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术梯队,其中包括中国抗癌协会理事1人,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学分会名誉副会长1人,天津市医师协会病理分会会长1人,中国抗癌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1人,卫生部全国疑难病例远程会诊专家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博指导教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131”人才3人。
有多名中青年医生和技术人员担任各专业学会的委员和青年委员。多名医技人员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在临床病理诊断方面,病理科近年来诊断工作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年承担39000例的常规病理诊断工作,免疫组化52481例次,冰冻切片1635例,细胞学诊断3700例。除完成本院工作外,科室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和本市的疑难病例会诊3000余例,是我市病理诊断水平最高,工作量最大的单位之一。
为适应当前医学的进展,满足临床需求,病理科逐年大力加强科室建设,依托人才优势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和建立了多项病理诊断新技术:包括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液基细胞学,细针穿刺活检,骨髓活检和分子诊断技术,使病理诊断水平获得长足提高,促进了病理诊断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有力地配合了临床科室新的诊疗技术的深入开展。
同时病理科大力促进了科内各亚专业的发展,正在逐步建立各系统疾病的亚专业诊断,并积极与相关临床科室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合作,多次参与临床各科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工作,使病理诊断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为天津市医疗中心,病理科积极参与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筹建了“总医院医联体病理诊断中心”,已完成病理中心的改扩建工作,科室工作条件得到巨大改善,面貌焕然一新,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已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市设施完备、技术一流的高水平病理诊断中心。
在教学方面,病理科每年承担天津医科大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病理学教学工作7304学时,获天津市精品课程,留学生教学精品课程等荣誉,主编教材和专著20余部,多年来科室共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150余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称号,毕业的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已成为我市和全国多所医院病理科的业务骨干。
此外,病理科是天津市病理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近年共培养病理科住院医师47名,成为我市病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病理科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已举办了40届“全国病理医师进修班”,已为我市和全国培养了病理诊断医师400余名,充分发挥了病理学教学基地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方面,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病理科的科研实力明显提升。在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理以及肺癌,乳腺癌细胞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十五以来,病理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和青年项目9项,省市级项目11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2篇,最高影响因子11.930。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目前总医院病理科正以崭新的面貌继续开展学科建设,作为“医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将进一步扩大和优化学术梯队,拓展工作领域,加强学科辐射能力,尤其是为基层医院的病理诊断提供支持和帮助,建设成为天津市的病理诊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中心,为总医院各临床学科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6年5月开始接收滨海医院甲状腺诊断穿刺标本,截至目前,签约病理诊断服务医院2家。2017年根据医院工作需要将病理诊断中心纳入精准医学中心及大病理平台合作共建项目,2017年1-11月份接收滨海医院标本9例,接收空港医院标本1603例。
2018年上半年共接收空港医院病理标本1107例,同比增长19.68%。完成病理诊断中心全自动石蜡包埋机2台、全自动石蜡切片机2台及冷冻切片机1台等设备的论证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