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网站导航
神经外科切换
简介

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72年,在几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现已成为北京西部颇具实力的神经外科综合诊治中心。神经外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亚专业建制齐全,现已成为集临床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科室。

医护团队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4人,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后1人,博士4人,硕士9人,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同时也是中国颅神经疾患诊疗协作组成员单位、天坛神经介入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意识障碍医生联盟成员单位、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立体定向培训基地等。

科室建设

科室医护力量雄厚,分为功能神经外科、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及颅脑损伤等六个亚专业组,致力于为病患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的、安全的、高效的神经外科医学服务。目前有床位68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8张,是北京市最早配备中心控制台的千级层流净化亚低温室,拥有多台进口呼吸机、多功能监护系统、颅内压监护仪和冰毯机等先进的监护急救设备,有效地保证了急危重症的救治。科室配备有先进的Zeiss和Leica手术显微镜、全套蛇牌显微手术器械和骨动力系统、Storz内窥镜系统、高精度立体定向设备和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保障了精准神经外科手术的开展。科室附设“癫痫治疗单元”,可进行长程高清数字视频脑电图检查。

技术水平

神经外科在多年的发展中找准定位,重点突破,逐渐形成了以现代立体定向技术为主干,以神经外科机器人为标志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体系,着重构建功能神经疾病救治、出血性脑卒中救治、神经系统肿瘤综合治疗和脑外伤救治等四大救治体系。在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功能神经疾病的外科治疗、颅内病灶的立体定向活检、颅脑肿瘤的显微手术和间质内放疗、脑血管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小儿神经外科、难治性癫痫、脊柱脊髓疾病、颅脑损伤和神经危重症抢救等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帕金森患者什么时候该手术?

尹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在日常的门诊或电话咨询中,我经常被帕金森患者问到:“医生,您说我什么时候该手术啊?”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医生除了要全面了解病史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的身体检查,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建议。所以,患者最好能够来到医院门诊就诊。如果患者本人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医学常识,也可以在就诊前先进行一个自我判断。在下文中,我将给出一些判定标准,供患者对号入座、进行一个初步的判定,做到心中有数。一、首先,从总的原则上说一下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手术)的适应征1、原发性帕金森病(PD);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美多巴或息宁)曾经有良好疗效;3、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的;4、没有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二、然后,再从患者选择的细节上进行一下分析1、诊断:(1)符合原发性PD诊断标准;(2)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型PD,只要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也可手术。这一点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诊断,所以就不再赘述。2、病程:病程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指标之一。由于PD早期患者对于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故不建议患者早期接受DBS疗法。另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40%)、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0%)等在疾病早期得症状与PD相似,且对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也可良好,也是不建议过早接受DBS疗法。所以,目前通常建议符合以下病程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1)患病5年以上;(2)确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术以改善症状,经过评估后可放宽至病程已满3年以上。3、年龄:(1)患者年龄应不超过75岁;(2)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3)以严重震颤为主的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年龄并不是决定因素,是否可以选择手术需要临床进行全面评估。4、药物使用情况:(1)对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的疗效;(2)已经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足剂量,至少使用了复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3)目前对药物控制症状的效果不满意,药物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了棘手的运动并发症。关于药物疗效不理想和运动并发症方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1)严重的剂末现象和症状波动(药物间隔仅2-3小时,觉醒期中6小时以上的关期)(2)出现开-关现象(不可预测的运动波动,与药物的服用无关)(3)异动(剂峰异动和双相异动)(4)痛性肌张力障碍(5)药物难治性震颤5、病情严重程度:关期Hoehn-Yahr2、5~4期。分期的方法见下:(1)0期:无症状。(2)1期:单边/侧身体受影响,但没有影响平衡。(3)1、5期:身体单侧受影响,并影响平衡。(4)2期:身体双边/侧受影响,但没有影响平衡。(5)2、5期:身体双边/侧受影响,但是在拉动(后拉)试验下能够自行恢复平衡。(6)3期:平衡受影响,轻度到中度疾病。但患者可以独立生活。(7)4期:严重无活动能力。但患者可以自行走动和站立。(8)5期: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只能卧床或坐轮椅。脑起搏器——帕金森手术治疗的里程碑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又称为脑起搏器植入术,原理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高频电刺激到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底核-STN等),电刺激信号会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或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患者运动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脑起搏器治疗的开创者,法国A、L、Benabid教授曾说:“在未来十年,脑起搏器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治疗观念,推进我们对神经疾病,尤其是退行性神经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对此,神经外科的专家们深以为然。安装脑起搏器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新的里程碑。DBS手术属于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术中创面小、出血量低、术后康复快,而脑起搏器是一套精密的微电子器械,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和延长导线组成,这些部件均植入体内,不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该手术的安全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另外,由于其具有治疗的有效率高和可逆、可调控、并发症少等特点,目前,全球已超过10万人接受了DBS手术进行治疗。
5015 4
2018-12-05

痉挛性斜颈概述

尹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痉挛性斜颈是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于成年人,平均发病年龄40岁左右。临床表现为颈肌受到中枢神经异常冲动造成不可控制的痉挛或阵挛,从而使头颈部不自主的痉挛性倾斜扭转,致使出现多动症状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相应肌肉的痉挛性疼痛,通常可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及肩胛提肌等。病因: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纹状体功能障碍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目前发现DYT6、DYT7等20余种基因与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相关)与本病关系密切;精神因素也是本病症状发作的很大原因之一。临床分型:1、旋转型:头绕身体纵轴不自主向一侧作痉挛性或阵挛性旋转。根据头与纵轴有无倾斜又分为水平旋转、后仰旋转和前屈旋转3种亚型。2、前屈型:头部不自主向胸前痉挛或阵挛性屈曲。3、后仰型:头部不自主向胸前痉挛或阵挛性屈曲,面部朝天。4、侧倾型:头部偏离纵轴不自主向左或右痉挛或阵挛性倾斜。事实上,痉挛性斜颈症状多种多样,大多数表现为多种类型异常姿势的组合。通常用力、行走、情绪波动、疲劳或感觉刺激可使症状加重,安静时症状减轻,入睡后症状消失。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和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药物治疗早期可能有效,但作用有限且持续时间短暂,如地西泮、巴氯芬和、安坦和氟哌啶醇等,早期或许能起到减轻发作程度的作用,中后期则效果不明显。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短期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注射一次可维持3-6个月,反复注射易产生抗体而使治疗效果减退。2、手术治疗(1)传统手术治疗①选择性神经切断:术式较为成熟,针对性强,效果好,并发症少。对旋转型或合并轻度前屈/后仰型,效果满意。手术创伤较大,有时痉挛缓解不彻底或复发。②Fostor-Dandy术:即硬膜内切断双侧C1-4前根及双侧副神经根,但由于生理毁损大,切断愈多副作用愈明显,如颈部无力和吞咽困难。术后并发症多,已较少使用。③微血管减压术:即双侧副神经和C2以上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由于痉挛性斜颈累及的肌肉通常较多,且其原理与当前对肌张力障碍的病因理解完全不同,受到质疑。④立体定向脑运动核毁损术:靶点为苍白球、丘脑腹外侧核、Froel-H、丘脑中央核等,由于有效率较低和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应用日渐减少。(2)深部脑刺激术(DBS)靶点选择丘脑底核(STN)或苍白球内侧核(Gpi),与立体定向毁损术比较,DBS具有可调控性,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渐渐成为治疗痉挛性斜颈的主流方法。
5153 83
2018-12-05

下肢缺血性慢性疼痛怎么治疗

尹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下肢缺血性慢性疼痛是体内循环不良或神经组织过度沾黏所引起的慢性疼痛。通常在最初期时,患者会感到肢体麻痹、皮肤温度下降,甚至会有「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产生;严重者,于休息时会感到持续性的疼痛(例如:刺痛、麻、烧灼感或以其他的方式呈现)。病情发展最严重时,则是患肢出现了溃疡和坏死的情形,甚至有面临截肢的可能。上述的症状不仅困扰着患者本身,更大大降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此类型的患者在症状初期会先经由药物治疗(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抗凝血剂-Clopidogrel、血管扩张剂Pentoxifylline、血小板凝结抑制剂Ticlopidine等),而药物治疗无效者或症状严重者,才需进一步的外科治疗,大部分的患者在经由「经皮穿刺动脉腔内整形术」或「血管绕道手术」后能改善症状并减轻疼痛。然而仍有少部分患者虽经由上述的治疗却无法控制疼痛,或其疼痛治疗已失去原有的效力,甚至是引发令人不适的副作用。除了一般的传统治疗外,现今「嵴髓刺激疗法」也可作为改善疼痛的另一种新选择!然而什么是嵴髓刺激疗法呢(SCS)?医师会在患者背部适当的位置放入一条细小的电极芯片,而此芯片链接埋于下腹部的神经刺激器,并透过其发送微量电波,抑制传送至脑部的疼痛讯息。大部分的患者会感到他们的疼痛被类似按摩般麻麻的感觉所掩盖。此疗法用于治疗下肢缺血性慢性疼痛,于公元1967年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欧美国家普遍盛行。国际研究报告指出,采用此疗法不仅能减轻疼痛感达5成至7成,改善下肢循环,更可使截肢比率降低至大约3成。此外配合减少口服药量,副作用相对降低,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更可大大提升!
4938 68
2018-11-30

什么是肌张力障碍?如何治疗?

尹丰 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一、什么是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不自主运动,多以异常的表情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而引人注目。对肌张力障碍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652年Tulpius对痉挛性斜颈的描述,1911年0ppenheimsh首次提出变形性肌张力障碍一词以强调肌张力变化的特征。但人们也认识到该病尚有异常运动、姿势扭转、逐渐进展等特点,可能是一种遗传性、器质性病变,故Flatau与Sterling建议称之为进行性扭转痉挛。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肌张力障碍的定义是1984年由国际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提出的:是指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其特征性表现就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肌张力增高或减低。二、肌张力障碍的患病率如何国外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调查显示患病率为370/100万,按此推算,世界范围内的约有300万人患有该病,实际上由于认识不足造成的漏诊或误诊,实际的患病人数要高于此。而对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数目就更难统计了,例如,约1/3的脑瘫儿童可有肌张力障碍,约1/3的帕金森病患者可在病程中伴有肌张力障碍。三、肌张力障碍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目前肌张力障碍可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因、遗传基础、药物反应等因素综合分类,临床最常用如下分型:(一)根据发病年龄分型1、早发型:≤26岁,发病高峰在9岁左右,一般先出现下肢或上肢的症状,常常进展累及身体其他部位。2、晚发型:>26岁,发病高峰在45岁左右,症状常先累及颜面、咽颈或上肢肌肉,倾向于保持其局灶性或有限地累及邻近肌肉。(二)根据症状分布分型1、局灶型:单一部位肌群受累,如眼睑痉挛、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斜颈等。2、节段型:2个或2个以上相邻部位肌群受累,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等。3、多灶型:2个以上非相邻部位肌群受累。4、全身型:下肢与其他任何节段型肌张力障碍的组合,如扭转痉挛。5、偏身型:半侧身体受累,一般都是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为对侧半球、尤其是基底节损害所致。(三)根据病因分型1、原发性或特发性性:肌张力障碍是临床上仅有的异常表现,没有已知病因或其他遗传变性病,如DYT-1、DYT-2、DYT-4、DYT-6、DYT-7、DYT-13型肌张力障碍。2、肌张力障碍叠加: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但与其他的运动障碍疾病有关,没有神经变性病的证据,如DYT-3、DYT-5、DYT-11、DYT-12、DYT-14、DYT-15型肌张力障碍。3、遗传变性病:肌张力障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伴有一种遗传变性病的其他特征,如wilson病、嵴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综合征等。4、发作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突然出现且反复发作的运动障碍,发作间期表现正常。依据诱发因素的不同分为3种主要形式:(1)发作性起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KD,DYT-9),由突然的动作诱发;(2)发作性过度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ED,DYT-10),由跑步、游泳等持续运动诱发;(3)发作性非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PNKD,DYT-8),可因饮用酒、茶、咖啡或饥饿、疲劳等诱发。5、继发性或症状性:肌张力障碍是已知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症状,病因多样,如脑外伤后、颅内感染后、接触某些药物或化学毒物等。以下临床线索往往提示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1)起病突然,病程早期进展迅速;(2)持续性偏身型肌张力障碍;(3)早期出现固定的姿势异常;(4)除肌张力障碍外存在其他神经系统体征;(5)早期出现显着的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障碍、口吃和吞咽困难;(6)混合性运动障碍,即舞蹈动作、肌张力障碍叠加帕金森症、肌强直、肌阵挛及其他运动;(7)成人单个肢体的进展性肌张力障碍;(8)成人发病的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四、出现哪些症状时,我们就怀疑是肌张力障碍了呢?肌张力障碍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不自主运动,多以异常的表情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而引人注目。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运动受累部位可波及全身肌肉,因受累肌肉的部位、范围和异常收缩的强弱变化不同,导致患者临床表现有极大差异,如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痉挛性构音障碍、全身性扭转痉挛等。肌张力障碍的病程常为进展、波动性,同一例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天当中患者的状态亦可因睡眠好坏、紧张与否、姿势运动(感觉诡计)而不同,给医生及患者的认知、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某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肌张力障碍的诊断:1、肌张力障碍时不自主运动的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不规则或有节律,但在收缩的顶峰状态有短时持续,呈现为一种奇异动作或特殊姿势。2、不自主动作易累及头颈部肌肉,躯干肌,肢体的旋前肌、指腕屈肌、趾伸肌等。3、发作间歇时间不定,但异常运动的方向及模式几乎不变,受累的肌群较为恒定,肌力不受影响。4、不自主动作在随意运动时加重,在休息睡眠时减轻或消失,可呈现进行性加重,晚期症状持续,受累肌群广泛,可呈固定扭曲痉挛畸形。5、病程早期可因某种感觉刺激而使症状意外改善被称为“感觉诡计”。例如痉挛性斜颈患者触摸下颌或轻托头部,可使扭曲的头位恢复正常。有时随意运动也可能抑制肌张力障碍,一般出现于面部和口-下颌部,例如唱歌或咀嚼可以减轻眼睑痉挛,被认为是感觉诡计的一种形式。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趋于恒定,甚至形成固定的痉挛畸形,感觉诡计消失。6、症状常因精神紧张、生气、疲劳而加重。五、先天性斜颈和痉挛性斜颈有类似的症状,如何区分呢?所谓先天性斜颈,系指出生后即发现颈部向一侧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变所致者,称之为肌源性斜颈;因骨骼发育畸形所致者,称之为骨源性斜颈。后者十分罕见,先天性斜颈是指新生儿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导致头和颌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头项活动不利的一组病证。本病诊断比较容易,小儿出生后数日至满月后在颈部见到能触摸到,在胸锁乳突肌上部、中部或下部肌性肿块,伴头颈倾斜畸形,即可确诊。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常发生于30~50岁的成人。临床表现起病缓慢,表现为颈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头部不随意的向一侧旋转,颈部则向另一侧屈曲,可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多变,从轻度或偶尔发作至难于治疗等不同程度。本病可持续终身,可导致限制性运动障碍及姿势畸形。病程通常进展缓慢,1~5年后呈停滞状态。部分患者(约5%)发病后5年内可自发痊愈,通常为年轻发病,病情较轻的患者。六、除了先天性斜颈外,肌张力障碍还要与哪些疾病进行区分呢?肌张力障碍还要与以下一些疾病进行区分:1、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肌张力障碍:特点为常与感觉不适同时出现,固定姿势,没有感觉诡计效用,无人观察时好转,心理治疗、自我放松及明确疾病性质后可好转甚至痊愈。2、器质性假性肌张力障碍:眼部感染、干眼症和眼睑下垂应与眼睑痉挛鉴别;牙关紧闭或顿下颌关节病变应与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鉴别;颈椎骨关节畸形,外伤、疼痛或眩晕所致强迫头位、先天性颈肌力量不对称等应与痉挛性斜颈鉴别。七、哪些因素会导致肌张力障碍呢?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多样:肌张力障碍为一组异源性疾病,可以是独立疾病的突出或唯一症状,如原发性或特发性的痉挛性斜颈、眼睑痉挛、扭转痉挛等;也可以是多种其他神经疾病的伴随症状之一,如脑性瘫痪、脑外伤、遗传代谢病、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所致疾病、神经变性病等,即症状性或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或为其他非神经组织、器官病变造成貌似肌张力障碍的异常动作或姿势,如斜视造成的头颈异常姿势,即假性肌张力障碍。精神心理源性的运动障碍病(或转换障碍)也常有肌张力障碍样表现。八、肌张力障碍预后如何呢?肌张力障碍患者的预后有极大差异,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常可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及不同程度的随意运动障碍。虽不直接危及患者生命,但异常的姿势和表情常置患者于尴尬无助的境地,严重时丧失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成人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经适当治疗常可保持基本正常的功能状态。九、现在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方法有哪些呢?目前对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外科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功能锻炼及中医按摩理疗等,适用于所有肌张力障碍患者,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内容。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特定病因。对症治疗仍是目前肌张力障碍治疗的重点内容。对症治疗包括:1、传统口服药物的选择:一般而言,探索性的口服药物对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因人而异,常无确切、持久疗效。多数药物作用轻微或短暂,加大剂量时运动症状可能改善,但可能会出现患者不能耐受的全身毒副作用,如嗜睡、反应迟钝、口干、胃肠道不适、情绪异常等。2、局部注射肉毒毒素的应用:局部注射肉毒毒素主要治疗局灶型肌张力障碍,可通过选择性的化学性失神经作用使靶肌肉松弛,重建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力量平衡,达到减轻症状、矫正姿势、提高和改善运动能力的目的。对节段或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局部注射肉毒毒素能有效控制最突出的症状,可作为其他治疗的补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关适应证掌握、注射剂量选择、靶肌肉定位、并发症预防等治疗技能方面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并且需要重复注射以维持疗效,频繁追加注射又可能导致抗体产生,临床所用剂量因安全性而受限,若受累肌肉广泛则并不可行,对一些复杂的运动功能障碍也很难恢复完全正常。3、手术治疗的选择:对特别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可考虑适合的手术治疗。传统外周方式的手术治疗多有一定疗效,但创伤明显,也有相当数量的病例复发。脑深部电刺激(DBS)已应用于各种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据报道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在DBS植入术后症状可改善40%~90%,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症状改善则不如原发性。相对帕金森病症状而言,肌张力障碍性运动对持续DBS的治疗反应可能延迟。固定的肌张力障碍性姿势在手术治疗后可能要经过长达数月~1年或更多时间逐步好转。DBS手术已经成为难治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DBS比立体定向毁损术的破坏性小,但仍可发生某些并发症和副作用。这些问题可能因手术本身的过程(血肿)、部件(移位、折损、感染),或靶点相关的副作用(各种神经、精神病性的症状和体征)而引起。九、想要做到预防肌张力障碍,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因素在肌张力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这些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关键还是要预防导致原发疾病的因素。肌张力障碍是发病率仅次于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长期以来由于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等原因,一直为人们所忽视。近十年来,由于遗传基因的研究进展,加之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肌张力障碍开始成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对于难治性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尤其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YT1),继发性肌张力障碍中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脑外伤后肌张力障碍、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Hallerroden-Spatz病、腹部异动症、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以考虑行DBS手术治疗。
3767 87
2018-11-30

垂体瘤脑脊液鼻漏怎么办?

郭辉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垂体瘤经鼻腔切除手术以后,发生脑脊液鼻漏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因为手术中损伤了鞍膈,或者肿瘤本身已经侵透了鞍膈导致的。如果发现手术后鼻腔向外流一些清亮的液体,有点像清鼻涕,就应该警惕脑脊液漏了,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如果量很少,估计漏口不大,可以先平卧几天,放置一根腰大池引流管,再加上抗感染治疗,是有可能自愈的。如果长时间不愈合或者流量很多,估计漏口比较大的,大多数需要手术修补。"
播放语音
24280 55
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