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分为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肿瘤科、显微创伤外科。脊柱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建立于2001年初,为目前省内专门收治各类脊柱疾患的脊柱诊治中心。在著名骨科、脊柱外科资深专家、学科带头人李佛保教授带领下,从人员配备、专业素质、外语能力、医护质量、科研水平和仪器配置等方面综合评价,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并与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北海道大学及名古屋大学等的脊柱外科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定期互派学习与讲学。我们将永远本着“病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病人的需要第一和手术技术质量第一”的宗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临床工作:诊治范围1、颈肩痛、腰腿痛: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肌劳损、腰椎小关节紊乱、颈椎及腰椎失稳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脊柱畸形:枕颈畸形(颅底凹陷症、先天性寰枕融合、齿突畸形及短颈畸形)、斜颈畸形(肌性及骨性)、脊柱侧凸畸形(先天性、特发性及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强直性脊椎炎、Scheurmenn病、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等等)。3、脊柱骨折:Jefferson骨折、齿突骨折、Hangmen骨折、寰枢椎脱位、中下位颈椎骨折、胸腰椎和骶尾椎骨折。4、脊柱肿瘤:椎骨肿瘤、椎管内肿瘤(硬膜外、髓外硬膜下或哑铃状)。5、脊柱感染:结核性和化脓性脊椎炎,等等。治疗特色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相结合,药物疗法与康复疗法相结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相结合。专科特色1、上位颈椎手术,后路颈1/2椎板内固定复位及后路或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齿突骨折螺钉内固定,寰枕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2、中下颈椎手术,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后路双开门或单开门椎管扩大减压成型术、后路关节柱螺钉内固定术或Ⅰ期前后路手术。3、脊柱矫形术,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症,后路脊柱“V”形截骨矫形治疗脊柱后凸畸形。4、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5、前路或后路减压内固定复位治疗颈、胸、腰椎骨折。6、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根型颈椎病。7、全椎体骨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术。8、椎管内肿瘤摘除术。9、脊柱退行性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的保守治疗。10、外伤性瘫痪术后的早期康复介入治疗。11、脊柱经皮穿刺椎体和后凸成形术,间盘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等微创手术。关节外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是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属下的主要专科,包括一院本部关节专科和黄埔院区关节专科。院本部关节专科26张床位,黄埔院区关节专科40张床位。我院是广东省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中最早建立关节专科,至今仍是我省为数很少的关节专科之一。我院关节外科的发展,经历了30余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2000年成立黄埔院区关节外科病区,院本部成立关节外科专业组,2005年正式成立独立的关节外科专科,隶属于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至今我们已开展髋、膝、肩、肘等人体主要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和关节镜手术,每年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超过300例,关节镜手术超过200例,并取得满意的疗效,使众多失去关节活动的患者重新获得关节功能。临床特色与优势临床方面,我们在开展各种常见关节疾患诊治的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对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骨关节疑难杂症进行积极诊治,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已开展的临床工作包括:常见肩、肘、髋、膝关节的置换和翻修,难度大的复杂髋、膝关节置换和翻修,复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各种关节及韧带创伤的重建和修复,关节镜的开展等。在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病变、髋发育不良、髋关节脱位、关节骨折脱位、以及运动损伤等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人工关节手术开展和关节镜技术(半月板修复和交叉韧带重建),我们具有明显优势:(1)成立关节外科已有10年,有专科病区、病床、专业医师队伍,专业化特色明显;(2)每年实施大量人工关节手术和关节镜手术;(3)所有副高以上医师接受过国外关节外科中心培训和学习,掌握国际最新技术,并应用到临床实践;(4)我们分别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院、名古屋大学医院、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建立合作培训、科研友好关系,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始终保持中山一院关节外科与国际关节领域的同步发展;(5)我们建立了人工关节数据库,建立长期随访制度,终生呵护人工关节置换的患友。技术队伍与科研素质关节外科有一支技术好、素质高的技术队伍,正教授(主任医师)有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6人,住院医师6人。关节外科有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4人。专科主要成员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到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接受培训和研修,国际交流频繁,每年均派出医生到国外著名的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同时聘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演示。我们在开展临床工作基础开展科研,以科研作为动力,促进和推动临床工作进展,近3年关节外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校级各级科研基金10项,研究经费高达500万。近3年发表在国际杂志SCI论文12篇,国内杂志50余篇,走在国内同行先进行列。服务理念与医疗质量保障系统我们坚持的服务理念:“病人安全至高无上,手术技术精益求精,服务患者精心呵护。”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保障系统:(1)每一例都进行术前讨论,研究和制定手术方案,为病人提供符合实际的手术方案;(2)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做好术前会诊工作,包括相关内科、麻醉科等;(3)手术团队:每个病人都由一支手术团队负责,每天查房;(4)术后医护密切观察制度;(5)并发症预防措施:预防感染、预防静脉血栓、控制疼痛;(6)循序渐进的康复;(7)建立数据库,终身随访制度。(8)出院后如有特殊情况发生,随时可以联系专科,进入病房接受诊断和治疗。中山一院关节专科将再接再厉,拼搏奋斗,将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关节外科的骨关节治疗和科研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临床工作我们每年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术300例左右。关节镜手术约200例,在手术质量上一向有着严格的要求,力求将手术做得更加完美。对一些关节疾病的系列研究,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诊疗常规:进一步完善了对不同年龄段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其中包括了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各种处理方法、成人DDH的各种处理方法,特别是利用髋臼旋转截骨治疗成人DDH的手术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不同年龄段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诊断和处理,已经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一套诊治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对骨性关节炎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建立了对小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综合治疗方法。对老年髋部骨折的处理上,突出了快速、及时、稳重、合理和正确的处理原则,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急诊创伤的处理上,对涉及关节的创伤、下肢骨折、全身多发骨折的救治等方面,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对一些常见骨科疾病的处理,能结合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使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形手术、一些先天性畸形的手术矫形,四肢陈旧性骨折的处理等。科学研究目前关节外科在研省部级科研基金共14项。其中,在过去3年中(2010-2012年)新增国家及省部级基金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5010计划1项。过去3年中,医生在国外SCI杂志及国内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共57篇,其中包括在SCI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共12篇。作为主编编写专著2本。人才培养专科主要成员均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先进国家的关节外科中心接受系统培训和研修。国际交流频繁,每年均派出医生到国外著名的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中心进修学习,同时聘请高水平的国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演示。关节外科一向有重视青年医师培养的传统,除创造良好平台助其完成骨科博士学业外,每一位留院青年医师均须接受规范化的两阶段住院医师培训,无论是临床知识,还是手术操作均为今后关节外科专科医师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本专科以后,每一位青年医师的培养均有章可循,通过病例讨论、教学查房、英语角、文献学习、专题讲课、模型手术操作练习、高年资医生指导下的手术规范化操作、大课讲授、见习生带教、会议交流、实验设计、基金申报、论著书写等多种形式,使青年医师在医教研各方面均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在此培养模式下,优秀青年医师获得中山一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项目的资助。骨肿瘤专科:中山一院骨肿瘤科是华南地区首家专门治疗骨肿瘤的专科,慕名而来的有广东及邻近省份大量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在华南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及良好声誉。在国内骨肿瘤领域有卓越贡献的骨科老前辈黄承达教授开创的临床研究基础上,通过与病理学、肿瘤学、影像学、生物学、材料学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与融合,在临床、科研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领先的专科特色,成为华南地区最权威的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由于骨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容易误诊,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国内率先倡导骨肿瘤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讨论的诊断方式,进行定期的三结合讨论,保证了诊断的正确,大大提高了骨肿瘤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水平,防止误诊误治,。三结合讨论基础之上的骨肿瘤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是在全省以至全国的优势体现,已将该技术推广到国内多家单位,获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各级医院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水平,2009年、2011年多次成功举办《骨和软组织肿瘤的三结合诊断》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获得广泛好评。科主任沈靖南教授担任中华骨科学会和中华肿瘤学会的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广东省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组长,带领骨肿瘤科团队近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开展中山大学5010临床前瞻性研究2项,各级基金总额超过1000万,其主持的《恶性骨肿瘤的三结合诊断、保肢治疗和基础研究》获得2004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临床工作骨肿瘤科每年收治2000例各类骨肿瘤患者(含化疗),完成800例骨肿瘤手术,包括复杂及高难度的保肢手术,骨盆肿瘤切除及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及重建、儿童恶性骨肿瘤可延长保肢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骨肿瘤临床、影像及病理三结合诊断技术已开展30年,通过与病理科、影像学科的共同努力,解决了大量骨肿瘤的诊断难题,其形式和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医疗指标上,每年住院病人超过2000人次,床位使用率超过140%,平均住院日8天。鉴于本学科较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能力,先后被列为:卫生部临床专科医生培训基地;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药监局临床药理基地(含医疗器械)。科学研究科研是学科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动力,我院骨肿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国内外均有突出表现。近3年来,我骨肿瘤科获得各级科研基金项目达20余项。尤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中山大学5010临床研究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基金10余项,经费1000余万元。年均发表文章SCI文章8篇以上,其中影响因子4.0上年均发表3篇以上。2012年沈靖南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铁邦教授团队,完成骨肉瘤的糖原合成酶激酶3功能相关研究,研究论文《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NF-κBSignaling,andTumorigenesisofHumanOsteosarcoma》发表于国际肿瘤学著名杂志《Journal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JNCI》(IF:14.79)。该杂志同期专门对此文章做了专家述评(WoodgettJR.CanaTwo-FacedKinasebeExploitedforOsteosarcoma?),高度肯定了该研究成果的价值。上述科研成果,体现出我骨肿瘤科总体科研较高水平优势。沈靖南、黄纲、王晋教授在国内、省内相关学术组织均担任职务。人才培养具有完整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梯队,共有博士导师2人,硕士导师1人,中青年技术骨干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教育及培训背景以及良好的发展潜质。1、人才培养规划:科室医师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临床操作技能、科研水平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副高以上医生在对骨科各专业全面学习和培训基础上,确定专业研究或发展方向,针对专业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2、培养方向:不同职称人员根据专业优势与特点,选择相对稳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对中青年医师进行培养。3、人才培养方式、途径与落实:(1)形成发展方向;(2)到国外专业领先机构学习、培训与合作科研,目标是国际型人才;(3)参与重要科研课题的计划与实施;(4)国内高级培训班的学习与提高;(5)对于优秀人才的毕业留校,强调临床与科研的综合素质,尤其对具有国际合作研究背景的年青人优先考虑。(6)毕业留校的博士需在10年内出国进修学习或合作科研1年以上。(7)每2年检查、核实人员的发展、业绩情况,调整培养方式与方向。显微创伤外科:中山一院显微创伤外科的前身显微外科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开展显微外科业务的科室之一,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骨干学科,2005年更名为显微创伤外科,业务范围拓展至创伤骨科,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工作人员24名,其中医疗系列12名,正高4名,副高3名,博士导师3名,硕士导师4名,5人曾在欧美深造1年以上,在学科带头人和科主任的领导下,正努力把科室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心,国内一流的臂丛诊治中心,华南地区领先、辐射影响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区域性显微外科诊疗、研究与培训中心。临床工作院本部开放床位33张,年住院手术量近一千例,患者遍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以显微外科核心技术为依托,特色业务包括:1、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与功能重建;2、痉挛性脑性瘫痪的显微外科治疗;3、肢体严重创伤、复杂骨折、复合组织缺损与畸形的显微外科修复与功能重建;4、四肢骨创伤的微创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外露、骨感染、骨坏死的显微外科治疗;5、手外伤的显微修复与重建,包括再植再造、游离组织移植、腕关节损伤、晚期功能重建等;6、手与上肢先天或后天畸形、炎症、肿瘤等的显微外科治疗;7、淋巴水肿、乳糜尿等的显微外科治疗;8、血透患者的动静脉造瘘术;9、内镜辅助下四肢神经、肌肉等软组织手术科学研究共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5项,厅局级课题15项,研究经费近1000万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5项,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4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开发出全球第二个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人才培养共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49名,硕士60名,国内访问学者2名,每年招收进修医生4-6名,进修护士3-4名。
详情

科室疾病

刘少喻
主任医师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10
去咨询
华南专科声誉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第2名
擅长:上位颈椎疾患、颈椎病、脊柱脊髓损伤、脊柱畸形、脊柱退变、脊柱感染、脊柱肿瘤,尤其是颈肩腰腿疼的诊治,对脊柱疾患的康复治疗有较高的造诣。
李佛保
主任医师脊柱外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授
博导
擅长:尤其在断指(肢)再植、颈椎病、脊柱侧弯及驼背、腰椎滑脱、骨肿瘤等的手术治疗,以及对骨质疏松的研究有较深造诣。
劳镇国
主任医师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南专科声誉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第2名
擅长:臂丛和四肢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治疗,四肢复杂性损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体表血管瘤手术,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形成术及其并发症治疗,手、足先天性畸形矫正等
刘云江
副主任医师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华南专科声誉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第2名
擅长:断指(趾)再植、再造、断肢再植、手功能重建、臂从神经损伤的修复,并在手外伤后畸形、缺损的手再造、手先天畸形的矫正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以及手、足严重损伤、上肢骨折的治疗修复。
肖良宝
副主任医师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华南专科声誉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第2名
擅长:各种严重创伤、骨折、骨髓炎、骨软组织肿瘤、关节疾病,四肢畸形、各种手部疾病的诊治。擅长各种骨与软组长: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重建,四肢畸形(如脑瘫、儿麻后遗症,创伤、骨病所致畸形,先天性手足畸形,高肩甲)的矫形手术,四肢关节置换手术,骨和各种软组织疾病及肿瘤的手术,各种手部疾病及手功能重建手术,断肢、断指再植,手指缺失再造,各种皮瓣修复复杂创面及周围神经疾病(肿瘤,卡压及损伤)的显微外科手术。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颈椎病的形成原因
2020.02.20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劳损,还有一些外伤引起颈椎的终板退变、增生,增生的赘生物压迫神经、压迫脊髓会引起相应临床表现,也可以压迫食道,引起食道吞咽困难,压迫交感神经可引起头晕症状。治疗过度也会引起颈椎不稳,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和神经症状。 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是以保守治疗为主,而且最好是采用一种主动治疗。主动治疗是依靠病人自己做一些对颈椎有益的活动和锻炼,而不是被动依靠医生进行治疗。若患者不将肌肉练结实,没有正确的锻炼姿势,而是随意进行推拿、按摩、牵引,原本比较稳定的颈椎性退变,也会变得不稳定。异常的力量刺激也会加重增生,加重对神经周围组织的刺激,导致缓和的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刘少喻主任医师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
9.55万
47
肩关节6个活动度的正常范围
2024.05.17
肩关节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上肢关节,可以向6个方向活动,分别为前屈后伸、内收外展以及内旋外旋,各个方向活动都有其正常范围。外展、前屈这两个活动方向范围基本相同,可以达到70-90°,内旋和外旋的角度基本相同,在45-60°,内收和后伸的角度基本接近,为20-40°。如果是在范围以内活动,一般不会产生异常情况,但是如果超范围活动,容易造成肩关节疾病。综上所述,肩关节的6个活动度正常范围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是完全一样的角度,并不能根据单纯的数值而进行评估。还是需要针对肩关节活动,进行有效的观察和体格检查,才能够明确肩关节是否存在活动异常,才能够明确诊断,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张维嘉副主任医师骨外科
10.31万
92
轻微骨折10天能好吗
2024.05.07
轻微骨折10天左右,一般很难完全愈合。认识骨折愈合的过程,能够了解制动以及固定的目的。配合康复非常重要,不要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骨折的治疗。1、儿童、婴幼儿:儿童、婴幼儿的青枝骨折,虽然生长速度比较快,一般也至少需要3周才能够愈合;2、成人:如果是裂纹骨折或者撕脱骨折,建议在骨折部位用支具或石膏保护,至少要4周才能够使骨折断端达到非常稳定。愈合之后再进行负重或者复合活动锻炼,能够避免从轻微骨折发展成为有移位的骨折。所以要重视局部的固定,通过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也能够减少骨折部位的肿胀和淤血。10天左右的时间,骨折处于早期愈合阶段,软骨痂的形成至少需要4周的时间。硬骨痂的形成至少需要2-3个月的时间,再拍摄X光片、去除支具。
纪泉主任医师骨科
18.27万
74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