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

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成立于1956年,目前有西区和南区(亦庄北京经济开发区)两个病区,均有病房、门诊和急诊完整的设置。其中普通床位61张、神经重症6张、干部病房10张。专家队伍(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12人、博士后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硕士研究生学位13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医师、技师、康复师各类人员齐备,肌电图、脑电图、TCD等设备齐全先进,梯队层次配备完整。学科特色:自身免疫性脑炎、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重症肌无力、视神经炎、Leber视神经病、缺血性视神经病、眼肌麻痹及相关疾病、海绵窦动静脉瘘、特发性高颅压、朊病毒病、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眼面肌痉挛肉毒素治疗、头晕等。科主任王佳伟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兼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北京自然基金、首发重点攻关项目以及首都特色等项目基金。曾在《Naturemedicine》、《Neurolneuroimmunolneuroinflamm》等杂志发表论著文章。主要从事抗NMDAR脑炎、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脑血管病、头晕头痛等的研究。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感染和脑脊液细胞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常委、西部精神协会神经医学心身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感染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副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感染学组组长、北京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学会神经眼科专委会常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卒中内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与促进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学会常委等。长期致力于神经感染免疫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与诊治方面,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神经内科根据病人来源、疾病特色和学科建设情况,划分为神经感染、神经免疫、神经眼科、脑血管病、神经耳科、神经重症、认知障碍、肌张力障碍、睡眠障碍及康复等亚专科。神内门诊各项功能完整,重症监护NICU配备4台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免疫吸附等设备。拥有整套先进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多项诱发电位和眼震电图等。此外在神经眼科,科室可完成视野、眼底照相、OCT等常规检查,在认知障碍等领域,可完成认知功能评估与管理,肌张力障碍领域,独立开展眼肌痉挛、面肌痉挛诊治与肉毒素治疗。神经感染、神经免疫是本科突出临床特色。2010年王佳伟教授团队成功诊治并报道我国第一例抗NMDAR抗体脑炎,开启了我国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新篇章,对神经系统疾病疾病的诊治具有里程碑意义。王佳伟教授领导的中心实验室能够完成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副肿瘤综合征抗体、寡克隆区带等重要实验室检查与随访,对病人采用个体化精准诊治决策,执笔《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专家共识》,引领国内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治疗,近期应用免疫吸附治疗再次成功治愈重症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脑炎。在重症难治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脑炎及副肿瘤综合征(抗NMDAR、抗LGI1、IgLON5、AMPAR、GABAb、CV2/CRMP5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经验,并在国内总结推广。在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免疫疾病临床诊治与全程管理有丰富临床经验,科室能够自行完成视野、眼底、OCT等相关检查,参与多个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王佳伟教授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组长,王佳伟教授知名专家团队学科带头人郭燕军、学科骨干刘磊等长期从事单纯疱疹病毒脑炎、伪狂犬病毒、克雅氏病、隐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EB病毒、布氏杆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等神经感染疾病临床诊治与研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二代测序等新技术精准诊治,参与制定国内相关临床诊治指南,正在进行实时二代测序等新技术研发。本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成立由神经内科、胸外科和眼科组成的北京同仁医院重症肌无力诊治研究中心,特别邀请德高望重的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许贤豪教授为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在此基础上,首都医科大学重症肌无力诊治研究中心于2013年成立,实现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一体化。学科骨干景筠及其团队,多年来着重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研究,诊治重症肌无力逾千例。对眼肌麻痹的诊断和鉴别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对重症肌无力胸腺切除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重症肌无力长期免疫调节治疗有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与成果,并转化为临床实践。神经眼科是本科重要临床特色,是一门涉及神经科、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和胸外科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涉及的病种有视神经疾病(如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遗传性视神经病)、各种原因导致的眼肌麻痹、重症肌无力、各种眩晕综合征及邻近组织的炎症等多种疾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张晓楼院长亲自关心指导下,神经内科对眼科三大类疾病(即球后视神经炎,眼肌麻痹,青光眼)就深入开展了临床工作和研究。在前主任张晓君教授带领下,本科充分发挥北京同仁医院重点学科眼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优势,与相关科室密切合作,成立了神经眼科专业学组,开展神经眼科门诊会诊并建立了神经眼科病房,并积极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使该领域工作逐渐深化和规模化,并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性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到目前为止,本科已收治近万例视神经疾病患者。开展规范治疗以来,85%以上的视神经炎患者视力在短期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降低了视神经病向神经系统疾病进一步转化的可能,同时提高了缺血性视神经病的正确诊断率和规范化治疗水平,参与制订《我国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开展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数百例,执笔《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中国专家共识》。学科骨干江汉秋、赖春涛、李众、孟超、朱丽平等,开展视神经炎、眼肌麻痹与眼球运动障碍等相关临床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报道白塞氏视神经周围炎分类、首次描述国人单侧视神经炎脑病灶低活动性特征,发现非典型视神经炎发病与抗视神经脊髓炎抗体相关等,拓宽了对视神经炎疾病分类及病程特征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疾病的诊治。出版《同仁神经眼科病例集萃》,主译《实用神经眼科学》、《图解神经眼科》等重要神经眼科专著。脑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本院亦庄院区定位为北京市东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和科室大力推进卒中绿色通道和全程管理。从脑血管病的超早期动静脉溶栓治疗、介入桥接治疗、急性期治疗和重症患者的监护、早期神经康复、到脑血管病全程管理与防治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经验丰富的技术队伍、合理的人员梯队和相应的硬件设施,进一步提高了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的水平。学科骨干丁宁、马中华、孙林,擅长介入神经放射学诊疗技术(急性期脑梗死的动脉内溶栓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置放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及突发性耳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介入治疗)。另外,自1995年以来,与放射科合作开展介入神经放射项目,目前已诊治近千例患者。涉及病种: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取栓、颈内动脉高度狭窄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突发性耳聋等。先后参加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二项、北京市级课题研究一项。2015年作为成员单位,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对老年期痴呆等认知障碍疾病有较深入研究。学科骨干郭燕军、江汉秋、朱丽平。孟超等,长期从事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及神经感染免疫疾病相关认知障碍方面的基础与研究工作,规范化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认知障碍相关国际及科技部重大课题多中心临床研究。神经耳科也是本科重要的临床特色。学科骨干孙厚亮、崔世磊,在头晕、眩晕诊治,以及其他常见耳神经疾病;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神经眼科疾病;本科能独立完成眼震电图、前庭功能检查与分析,进行耳石症复位等治疗,避免了头晕患者多科转诊等情况,切实为病患服务。2007年初本科神经重症病房正式运行。神经重症病房成立十余年来,共收治各种危重患者逾千人人,包括急性大面积脑梗塞、重症肌无力危象、急性心肺功能衰竭、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等。使得各种危重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明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学科骨干杨庆林等开展重症脑功能损伤评估新技术研究,并在综合ICU推广。本科独立开展眼面肌痉挛及肉毒素治疗,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自2015年起,设立专病门诊,开展一系列临床与治疗研究工作。周一下午:神经眼科周二上午:眼面肌痉挛与肉毒素治疗周三下午:头晕周四下午:记忆与睡眠障碍、周五下午:神经感染免疫伴随着同仁医院辉煌发展,神经内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为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水平的提高和稳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现我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正在向国内领先研究型科室快速前进,神经内科医护全体以精心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中国每年多少人中风,有哪些中风类型
2024.05.10
根据2001-2010年国家统计局和卫监委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增卒中人数大约在170万-190万,其中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卒中大约占65%-70%,其他的病例包括心脏疾病,如房颤、瓣膜病、脑动脉炎、脑外伤、动静脉发育畸形,这是从病因学角度进行分类。另外根据血管的完整性,脑中风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慢性脑缺血状态。根据血管是否破裂还可以分为脑出血,脑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脑梗死和脑出血也可以存在混合型,即既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同时又可能发生脑血栓,以上是目前中国人中风的大致情况。
邵自强主任医师神经科
9.53万
67
头部眩晕,天旋地转,原来是耳石脱落导致的!
2024.05.07
经常发生天旋地转,并且久治不愈,总以为自己患了颈椎病或者是梅尼埃病,实际上往往是患了耳石症。患耳石症的人,往往是近期受过外伤,包括补牙在内,就容易造成耳石脱落。耳石脱落以后,会在内耳的范围管里面创击前庭神经,造成出现眼球的震颤,就会觉得是外物及自身在旋转,这是眩晕的根源。病理判断很简单,躺在床上面向左睡或者是向右睡,以及坐起来或躺下去,做这四个动作时,如果出现天旋地转的感觉,充分说明患有耳石症。耳石症患者在之前都是通过手法复位,治疗时医生很累,患者也很痛苦,并且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现在有转椅问世,通过转椅代替手法复位,它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一般通过转椅5分钟就可以把耳石复位,达到治愈的目的。
席刚明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0.95万
78
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能代替吗
2024.04.29
侧支是指侧支循环,若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能否代替取决于两种情况,具体如下:1、闭塞发生的急、慢性:若是慢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且周围有比较充足的侧支循环,有时间让侧支循环生长。若是此类情况,可能侧支循环的代替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若急性发生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此时侧支循环的代替功能就比较差,甚至不能代替,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症状。以烟雾病为例,烟雾病又称为Moyamoya病,该病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远端慢性闭塞,此时颅底的软脑膜、穿通动脉、侧支循环会生长。但此类患者通常也不是完全正常,可能会发生脑梗或脑出血的情况,成年患者多数是发生脑梗塞,而儿童患者或青少年患者会以脑出血的形式表现。因此,发生Moyamoya病时相关侧支血管的生长,仍然不是完全正常,此时血液供应有问题,会导致脑梗或出血的情况发生。因此,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侧支循环能否代替,取决于大脑中动脉闭塞是急性还是慢性,若是急性则可能很难代替;2、是否有症状:大脑中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能否代替也与是否有症状的因素有关。即使患者有慢性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此时侧支循环是否能代替,也取决于侧支循环代替的好坏,是否能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
母艳蕾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4.23万
1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