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

科室简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前身为1946年成立的云大医院X光室和教学小组,由留法博士张蓬羽教授兼任主任,经过科室几代人和历任主任张蓬羽(1946-1951年)、柯成樑(1951-1985年)、宋光义(1985-1991年、1999-2005年)、庞瑞麟(1991-1999年)、赵卫(2005年至今)的不懈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1年设立放射科及教研组;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获云南省首批一类课程,同年开办了云南省首届医学影像成人大专班;1997年创建医学影像学专业,开始招收五年制医学学士的医学影像学本科生;1997年至今为云南省医学会放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2002年成立云南省医学影像临床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创办昆医海源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2013年建立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招收培养4年制理学学士的医学影像技师。现任科室领导班子为:主任赵卫,支部书记杨亚英,副主任韩丹、孙学进,影像医学系办公室主任张丽芳。科室有内设机构20个:国家级外周血管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国家级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云南省医学影像学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X线诊断质量控制中心;云南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研究中心;云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云南省医学影像继续医学教育基地;云南省精品课程;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高校特色专业;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赵卫名师工作室;云南省赵卫劳模创新工作室;昆明医科大学影像医学系;昆明医科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昆明医科大学教学团队;昆明医科大学品牌教研室;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重点发展学科;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科室现已成为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于一体,全数字化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种类齐全的综合临床研究型科室,科室设备齐全先进、整体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已发展为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和南亚东南亚,引领我省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中心之一。全科现有科室人员124人,其中技师分为常规、CT、MR及介入专业组,医师逐步分为头颈神经组、腹组、胸组及骨骼肌肉组等专业组。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22人、博士11人、硕士32人、出国留学回国8名。附一院医学影像科有设计先进的独立单体建筑医学影像楼,配备了全院性数字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FullPACS),共60台影像诊断工作站全部配备影像专业DICOM显示屏,并通过RIS与HIS、CIS、教学PACS(130台影像教学终端机)等无缝链接。配套世界先进水平完整系统的医学影像设备,包括:9台平板DR、8台移动式DR、6台螺旋CT、5台高场MR、5台平板血管造影机、3台平板胃肠机、2台平板乳腺DR、1台射频消融治疗仪、1台高能聚焦超声消融仪(H1FU)、1台多普勒彩色超声等,为省内最多配置,临床服务能力强,所有影像学检查都实行24小时X7天连续工作,实现零排队预约。2015年诊治达305,375人次,经济收入120,434,553元。同时配备有4台80寸大屏幕专业显示器和2台BARCO影像专业投影仪,为影像学示教、会诊、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创造优良条件。专科业务特色1、所有的普通放射检查都实现了先进的平板探测器的数字摄影:(1)多功能DR:均立卧位配套独立X线机及平板配置,提供方便、迅速、清晰、优质的射片检查。(2)乳腺DR:乳腺癌现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乳腺DR检查是乳腺检查的首先方法,安全、准确、分辨率高,配套最先进的三维断层功能,对乳腺疾病特别是早期乳腺癌具有很高的检出率,同时还能对乳腺病变进行精确活检和手术精准定位。是乳腺诊断、体检、普查的基本手段。(3)数字胃肠检查:全部采用平板数字胃肠机,与内窥镜共同构成消化道检查的两大基本方法,胃肠DR具有整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楚、三维动态观感、透视与照片相结合、形态与功能并重、可进行介入治疗导向等不可替代的优点。该机还具有动态断层、长段摄影等特殊功能。选择性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是在胃肠DR导向下进行的介入治疗技术,是目前诊治输卵管梗阻不孕的最先进方法。医学影像科具有数字胃肠和输卵管介入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保证了高水平的专业诊疗技术水平。(4)床旁DR:全部为最先进的移动式平板DR,具有高效、灵活、辐射很低、优质影像的特点,保证了急危重症和不便搬动患者的放射检查。2、CT检查:配套世界最先进的第二代炫速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FlashCT)、单源128层CT(SOMATOMDefinitionAS128层4D螺旋CT)、16层、2层等CT机。炫速双源CT及128层CT主要用于CT增强、三维重建以及科研,16层CT主要用于急诊及简单部位平扫,2层CT主要用于CT引导下介入穿刺诊断及治疗。(1)炫速扫描:整个心脏扫描只需0.25秒,全胸扫描(胸痛三联扫描模式,包含心脏)只需0.6秒,全身扫描也仅需4秒,对无法憋气的病人、儿童的无镇静扫描、外伤无意识患者及急诊大范围多部位检查等,炫速扫描使其变得简便易行。而且任意心率、心律条件下、均能获得高质量成像,并实现首创的CT负荷心肌灌注分析功能。开拓了全新的扫描领域。(2)微量辐射:只需小于1mSv的辐射剂量即可完成心脏扫描,甚至低于天然本底辐射(每人每年接受的来自自然界的X射线辐射,通常为2-5mSv)为CT心脏扫描真正成为临床常规创造了条件。适合保冠脉筛查,肺癌的低剂量筛查。选择性地屏蔽辐射敏感器官,可使敏感器官辐射剂量降低40%。(3)纯谱双能:使组织鉴别能力显著增强,显著提高增强图像的强化效果,包括利用碘分布图鉴别出血与钙化、痛风的检查、泌尿系结石的成分分析、肺小结节分析、肺癌的早期诊断、肿瘤的鉴别诊断等。3、磁共振检查:昆医附一院是云南省开展磁共振检查最早的医院,磁共振室建于1993年,现有4台磁共振扫描仪Philip3.0T、Philip1.5T和GE1.5T,每年约完成9万余人次的各项MR检查。开展全面的临床磁共振检查及全方位的科研项目:MR全身实质成像、MR血管成像、灌注成像、扩散成像、外周神经成像、磁共振波谱、弥散张量成像及BOLD-MRI成像,尤其擅长神经、腹部、前列腺及骨肌影像诊断。4、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diology,IVRorIR)是影像导向下的微创治疗。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球囊、支架等介入微创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新的医学治疗学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介入诊疗的科室之一,医学影像科自1986年开展介入诊疗以来,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9年成立了云南省首家介入专科病房。开展脑血管病(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窦动静脉瘘、脑动脉狭窄闭塞、急性脑梗塞、脑静脉血栓等)、肿瘤(如:肝癌、血管瘤、子宫肌瘤等各种良恶性肿瘤)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周围血管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食管、气管篓或狭窄、急性出血性疾病(如大咯血、呕血、严重鼻出血、妇产科大出血等),器官功能亢进(甲亢、脾亢),异位妊娠灭活等疾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广阔的治疗选择,深受各地患者的欢迎。科研情况医学影像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及其它科研基金数十项,现有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SCI论文14篇,中文期刊近40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300多篇,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大会交流论文4篇,主编各类教材及专业书籍20多本。教学情况作为我国首批硕士和云南省首个医学影像博士授予点,医学影像科现有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10人,已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30多名,其中考取博士20余名。在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4名。主持和承担昆明医科大学及海源学院影像医学3个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为云南省本专业人员的主要进修学习培训基地,每年培养数十名进修医生。多人多次承担昆明医科大学教研教改一般项目和重点项目,共发表教学文章17篇。并于2014年成为国家级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十年来,科室主办、承办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都举办国家级和省级影像学继教项目和多种学术活动,常年举办“周三影像论坛”现已259期,开办的“云南医学影像网”在全国都有较好的影响。2014年开设外国留学生MBBS全英文授课的《MedicalImaging》课程;2015年昆明医科大学同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影像医学系,现影像医学系在校学生数1500人,《医学影像学》获准为医科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荣誉奖项医学影像科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省卫生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等;2014年获省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15年获省卫生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品牌教研室,获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4年度先进教研室。多次被评为昆明医科大学教书育人先进集体。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MRI的优缺点有哪些
2023.12.28
MRI作为一种临床价值较高的特殊检查项目,在软组织病变的检查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适合脑组织和神经疾病的检查。与X线和CT等传统影像检查相比,MRI是非射线成像,对人体干扰较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其优点还在于它可以任意方向切面扫描,容易显示病变的存在与组织结构变化。在成像时,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来获取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然而,MRI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成像时间较长,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可能难以耐受。其次,MRI对钙化不灵敏,部分含钙病变难以显示。此外,设备投资较高,检查费用也相对较昂贵。最后,身体内植入人工器材特别是磁性金属器材的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在X线和CT检查时,关节滑膜的增生显示不清,但在磁共振尤其是增强磁共振检查时可以显示清楚。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或监控病情。 参考资料:张剑勇,李博,罗新乐主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教育与就医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防治200问[M].华夏出版社.2021.04
李康安主任医师放射科
3165
253
PET-CT是什么,为什么辐射小
2023.12.28
对于PET-CT检查,其中的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核医学的代谢、功能、分子成像的检查技术。而CT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是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主要能提供解剖结构的结构成像技术。而PET-CT是将两种技术同机融合,即将PET的代谢、分子、功能信息叠加在CT的解剖图像上。CT有辐射损害,但PET-CT检查辐射的实际总体水平较低,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示踪剂用量小及半衰期短:即所用PET成像的示踪剂18F-FDG,其用量较小,同时F-18的半衰期仅为109分钟,即在109分钟后,辐射变成原来的一半,24小时辐射几乎没有;2、低剂量CT:PET-CT虽然是全身的CT检查,但采用的CT扫描技术是低剂量CT,即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来控制CT辐射剂量,全身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只是正常CT的1/5。所以PET-CT的整个辐射剂量较小,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据统计是相当于做胸部、腹部普通CT的平扫加增强扫描的剂量,所以1年内做1-2次PET-CT比较安全。
卜丽红主任医师PET中心
7.51万
62
CT检查哪些地方需要空腹
2023.08.28
CT检查需要空腹有两种情况,具体如下:1、怀疑有消化道疾病时:人体的消化管道从上到下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以及大肠,当临床怀疑患者存在上述器官的疾病时需要做CT检查,这些患者在检查前需要进行空腹准备。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消化管道里边会存在着食物残渣以及粪石,这些结构可能会干扰对邻近器官病变的准确定位以及定性判断,所以在检查前必须使这些空腔器官的内容物排除干净才能够进行检查;2、怀疑有胆囊病变时: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胆囊储存着胆汁,患者进食后胆汁会分泌出去,从而导致胆囊体积缩小,这样会影响对胆囊疾病的判断,所以在检查胆囊疾病之前也需要患者进行空腹准备,除此以外的其它CT检查可以不进行空腹准备。
郭永梅主任医师放射科
17.23万
75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