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
网站导航
简介

神经外科成立于1993年,是深圳市最早创建的神经外科之一,2004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卒中单元”这一世界公认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模式;2015年在前任科主任、全国知名专家、北京301医院神经外科李宝民教授的带领下,将科室发展成为以脑血管病为特色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并成立了国家高级“脑卒中中心”。

2019年,医院引进“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获得者、颅底肿瘤专家张庆华教授为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积极开展复杂颅底肿瘤、脑干病变手术等,创建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小儿神外、创伤及重症7个亚专业并协同发展,目前神经外科已经被评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建设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脑出血外科诊疗(筹建)基地、大湾区重点专病中心、深圳市南山区重点专科、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神经肿瘤学组组长单位等。

神经外科现开放床位70余张,其中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22张,医师17人,护士38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博士后2人,科研助理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1人,深圳市卫生健康菁英人才1人。

神经外科团队在张庆华教授的带领下,临床业务方面以“微创、精准神经外科”理念为发展方向,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内镜技术、血管内介入技术、人工智能等核心专科技术为基础,依托术中3.0T磁共振、移动CT、GE数字减影机、复合手术室、ZEISSK900手术显微镜、STORZ超高清神经内镜、Remebot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Brainlab神经外科导航、电磁刀、美敦力手术动力系统、术中电生理监测及术中B超等各种国际先进的辅助设备,已成功为来自国内外及港澳地区的颅脑肿瘤患者包括丘脑胶质瘤、脑深部转移瘤及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岩斜区脑膜瘤、蝶骨嵴及海绵窦脑膜瘤等复杂颅底肿瘤实施了手术;成功实施了大量脑血管病手术包括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膜动静脉瘘和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脑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栓塞和显微手术治疗、复合手术下颅内巨大动脉瘤切除+血管重建术等,以及脑梗塞、动、静脉窦狭窄和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等,尤其以头晕、耳鸣和睡眠异常为主要症状的脑小动脉硬化症和静脉窦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并开展颈前入路、后方微创通道入路等显微手术治疗髓内肿瘤、脊髓、脊神经疾病及退行性病变;成功开展癫痫外科、帕金森病DBS治疗、昏迷病人促醒手术、糖尿病足患者植入外科电极、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病灶切除及活检术等微创精准手术等;在特重型颅脑损伤和神经重症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救治了数以千计的危重患者。

2、专业技术特色、医疗服务能力、科研教学实力

神经外科团队以精湛的显微及神经内镜微创技术,“微创、精准神经外科”理念为导向,设置了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小儿神外、创伤及重症7个亚专业,诊疗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神经外科相关疾病。

神经肿瘤主要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及脊索瘤等经鼻神经内镜微创手术,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及岩斜区等复杂颅底肿瘤显微微创手术,脑胶质瘤、转移瘤、淋巴瘤、松果体区肿瘤等显微微创手术,丘脑、脑干等脑深部病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手术、功能区肿瘤的术中唤醒等手术。

脑脊髓血管疾病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支架辅助栓塞、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手术、脑脊髓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及显微外科治疗、烟雾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颅内动脉及静脉窦狭窄的支架植入治疗等。

功能神经外科主要为:癫痫手术、帕金森病及昏迷促醒的DBS治疗、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以及颅神经疼痛的微血管减压(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及舌咽神经痛等)及精准功能神经外科医疗技术等。

脊柱脊髓亚专业包括: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及内镜手术,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显微手术,脊柱脊髓畸形的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开展颅颈交界区及脊柱内固定手术。。

小儿神外亚专业包括:小儿髓母细胞瘤、胶质瘤等脑肿瘤、脊髓脑膜膨出等先天畸形、脑积水、各种颅内囊肿、小儿脑血管病、先天性神经功能疾病的手术治疗等。

创伤及重症亚专业:以NICU病床22张为保障,实施高血压高干出血、丘脑出血的微创手术、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积水及重症颅脑损伤的外科手术和围术期救治,以及长期昏迷病人促醒等。

在科研领域,积极搭建科研平台,时刻把握医学科技前沿,已主持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省部级自然基金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200篇,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新微创技术5项等。目前已经建立颅底解剖与血管重建实验室,细胞培养及分子生物实验室,以神经内镜经鼻中线区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发展显微解剖学,并开展脑出血影像组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并成功举办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神经外科双镜颅底解剖与显微血管吻合培训班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近3年先后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项目1项;深圳市科创委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南山区科技创新课题5项,累积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其中张庆华教授主持的项目《基于影像三维导引的智能手术治疗系统研发》荣获深圳市2021年度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资助,资助金额800万元人民币,标志着深圳南山医院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在神经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走在了前面。

在教学方面,承担深圳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本科生实习工作;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近3年先后开展省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3项,市级4项,同时鼓励学科成员前往国内知名医院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进修学习神经外科新项目、新技术,努力提高临床诊疗技术。

3危重疑难病处置能力

病例1,男性,43岁,因“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于2021-7-22入院,2021-10-22出院。入院查体:昏睡状,刺痛能睁眼,能发音,定向力、定时力、计算力、理解力不合作。双侧瞳孔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头颅CT平扫(2021年7月22日,福永人民医院):“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后保守治疗,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进展,告知患者家属病情,7月24日局部麻醉下行钻孔置管引流术,行尿激酶引流管注入溶解血块,定期复查头部CT提示脑出血逐渐引流吸收减少,7月28日拔除引流管并转出监护室,7月31日头颅CT平扫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改变:血肿伴周围脑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扁、中线结构稍左移,较前未见明显变化。2.右顶部术区软组织肿胀、积气,并小血肿形成,较前吸收、改善。患者意识转差,中线移位明显,转入监护室继续监护治疗,给加强脱水治疗,复查头颅CT脑水肿逐渐好转,8月10日头颅MRI平扫+增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改变,结合08-06头颅CT检查,术区血肿较前增大,右侧脑室、外侧裂池受压较前好转。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转出监护室,8月14日患者意识再次转差,复查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改变:术区血肿范围较前缩小,密度较前减低,左侧侧脑室受压程度较前减轻,余下较前未见明显变化。直接增强+三维重建示:1.右侧基底节区片状环形强化区,考虑血肿区术后改变或坏死区可能,脑疝形成,请结合临床;2.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改变,术区水肿范围大致同前。余所见大致同前。考虑脑脓肿可能,8月15日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甘露醇脱水后未恢复正常。急诊全麻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脑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术,术中抽出黄色脓液,送细菌培养提示粘质沙雷菌,请感染科会诊给予加强抗炎治疗,脓肿腔抗生素灌洗,定期复查头颅CT提示脓肿腔逐渐吸收,术后病情稳定,继续加大抗生素抗炎力度,脓肿腔引流管抗生素灌洗,8月18日患者发热,复查CRP明显升高,考虑颅内脓肿感染控制欠佳,建议反复送脑室引流液培养,必要时进行高通量病原学基因测序以明确病原体。建议予患者加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加强抗感染治疗。血常规示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较前明显降低,血液内科急会诊建议输血细胞及输血浆纠正贫血,并完善检查,继续加大抗生素抗炎力度。考虑颅内感染合并三系减少,感染控制欠佳,输注血浆和血细胞后,复查发现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较前稍上升,继续输注血细胞及血浆、白蛋白纠正贫血。8月22日头颅CT平扫与8月20日头颅CT比较:1.右侧去颅骨瓣减压术后,术区软组织肿胀同前,积气较前稍有吸收。2.右额颞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未见明显吸收。3.右侧基底节区引流管位置同前,右侧基底节区少量出血未见明显吸收。4.右侧大脑半球低密度范围未见明显变化。5.中线结构偏移、侧脑室受压较前稍有缓解。8月24患者经治疗,病情较前改善,头颅CT平扫与8月24日头颅CT比较:右侧去颅骨瓣减压术后,术区软组织肿胀同前。右额颞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未见明显吸收。右侧基底节区引流管位置同前,右侧基底节区少量出血未见明显吸收,新见积气。右侧大脑半球低密度范围未见明显变化。中线结构偏移、侧脑室受压较前稍有缓解。余所见同前类似。10月22日头颅CT平扫示1.右侧去颅骨瓣减压术后改变,原术区软组织肿胀较前基本好转。2.原考虑右额颞部硬膜下、硬膜外积液,较前明显好转。3.原右侧基底节区少量出血,较前基本吸收,局部较前软化。4.右侧大脑半球低密度影,较前未见明显变化。5.所见原右侧中耳乳突炎,较前吸收好转。出院时患者神志嗜睡,呼唤睁眼,遵嘱握持,夜间睡眠可,进食半流质,无呕吐,无抽搐,大小便正常,生命体征稳定,无发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灵敏,面纹对称,颅神经未及明显异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整,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住院诊断:1、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3、右侧额颞叶脑脓肿;4、肺部感染。

病例2,32岁,女性,因“2小时前抽搐30分钟”于2020年7月30日入科,2020年8月30日出院。住院号:418462。查体:神志清楚,自动睁眼,正确应答,遵嘱活动,查体合作,双侧睑裂对称,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不受限,双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对称正常,腱反射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双侧肢体痛温觉对称正常。头颅CT(2022-07-30):右侧海马区见一不规则混杂高密度影,范围约2.1×1.3cm,边界不清,内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伴粗大条片状钙化形成,邻近脑组织稍受压。诊断右侧海马区占位性病变。入院后完善视频脑电发作示癫痫起源于右侧颞叶,视力视野及DTI示双侧部分视野受损。头皮脑电提示右侧颞叶棘波,右侧颞叶癫痫可能。入院诊断:1、右侧海马占位:脑血管畸形2、继发癫痫3、牙髓炎。完善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2020年8月11日在全麻下行右侧颞叶内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皮层电极监测下癫痫病灶切除术+颅内压探头植入术+人工硬脑膜修补术+骨瓣还纳术。术程顺利,术后予脱水、抗压、止血等对症治疗,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及积水,复查脑电检查未见癫痫波,术后病理提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第3天患者低热,颈项强直,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示白细胞高颅内感染不排除,请感染科会诊予加用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治疗,间断腰椎穿刺,一周无发热,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白细胞及糖正常,查体:T37.0℃,P70次/分,R15次/分,BP114/72mmHg,自动睁眼,正确应答,遵嘱活动,头部伤口愈合良好,无渗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球各向活动不受限,双侧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颈软,深浅反射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2020年8月30日予口服抗菌药物及抗癫痫药物出院。出院诊断:1、右侧海马区海绵状血管瘤2、症状性癫痫3、颅内感染4、牙髓炎。

4、学科带头人及重要骨干简介

4.1学科带头人

张庆华,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百千万人才”、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留学。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脑科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颅底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委员、中国垂体腺瘤专家协作组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兼肿瘤学组组长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等。

张庆华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诊疗工作,严谨求实、兢兢业业,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又留学美国、德国等世界著名大学附属医院,在颅脑肿瘤手术及基础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工作中勇挑重担、敢于挑战疑难复杂病例,复杂脑干肿瘤、高龄外籍孕妇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脑疝、垂体瘤患者合并严重肝硬化贫血、巨大脑瘤致脑疝合并多器官衰竭等复杂病例,张庆华教授都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精心救治,使这些危重病人一一转危为安。张庆华教授工作中善于总结、积极创新,曾在国内率先提出桥小脑角区“三对血管神经复合体”的理论,深谙显微及神经内镜微创技术,尤其擅长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干肿瘤、桥小脑角区及岩斜区等复杂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微创手术;在脑胶质瘤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脊髓肿瘤、脑血管病包括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的显微微创手术及重症颅脑出血损伤的救治方面等均具有丰富、成功的临床经验;在国内较早期开展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治疗丘脑等脑深部病变。

作为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率领神经外科团队,与时俱进,积极开拓新技术新业务,创建了神经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脊柱脊髓、小儿神外、颅脑创伤及神经重症等7个亚专业。经过不懈的努力,神经外科稳步发展,四级手术不断创新高,学科也被评定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外科诊疗(筹建)基地、深圳市南山区重点专科及大湾区重点专病中心及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肿瘤专业组组长单位等。

张庆华教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在科研教学领域,时刻把握医学科学技术最前沿,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省部级及市级课题资助10余项,科研经费累积1000万余,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10余篇;独立培养博士生及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20名。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①颅脑肿瘤、神经生物学基础与临床研究。②人工智能大数据神经影像组学研究。③神经外科机器人研发。张庆华主任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在神经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该临床应用研究获得深圳市科创委可持续发展专项计划资助(800万元)。主持的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新微创技术5项等。

4.2重要骨干

胡深,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神经外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芬兰Fellow和访问学者;曾在沈阳军区医院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从事临床工作15年,后在芬兰师从于当今世界著名的脑血管疾病外科专家Juha教授2年。现任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深圳分会委员。已独立完成了本科室约占95%的三甲医院四级开颅手术项目。先后获全军、省科技进步奖4项,承担国家、全军和市区级科研课题7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擅长神经显微外科和介入诊疗技术、神经重症、颅脑创伤。

宋伟健,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美国访问学者;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重症创伤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曾在宣武医院、301医院进修学习。2016年到美国南加州大学附属KECK医院学习1年。

主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主持及主要参与深圳市科创委及南山区科技局资助项目9项,发表SCI及国家级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

擅长各种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烟雾病颅内外血管重建术、脑动脉瘤夹闭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

张清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青年理事,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脊柱学组组员;曾在南方医院、天津环湖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进修学习。

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显微及血管介入手术,熟练应用显微技术、神经介入技术、神经内镜技术处理神经系统疾病。主持完成市区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10多篇,SCI3篇。

5学科发展规划

5.1总体目标

瞄准神经外科学科发展前沿,借助深圳人工智能发展的东风、术中磁共振的应用、数字化手术室的运营、机器人及多模态影像融合的临床应用,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全面提升科室的临床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治能力,使医疗服务能力和高水平临床研究转化能力显著提高,使科室成为在深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神经医学中心。

5.2临床工作

1.继续加强卒中中心特色医学学科的建设,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外科科室之一。

2.坚持以医疗安全为临床管理核心的工作思路,改进和落实KPI质控的目标管理;

3.继续推动并深化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工作,逐步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4.完善科室规章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联合科内培养和院外引进策略,继续完善和优化科室人才梯队建设。

5.全面推进神经外科神经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脊髓脊柱、小儿神外及神经创伤重症等七个亚专业发展,各亚专业成员力争在神经外科常规病例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寻找突破。

6.坚持晨交班的读片会、手术病历讨论、疑难病历讨论和每周的科室病历汇报,并将其与提高医疗综合水平结合起来考量。

7.坚持各亚专业骨干进行病历汇报。坚持晨交班的读片会、手术病历讨论、疑难病历讨论和每周的科室病历汇报,并将其与提高医疗综合水平结合起来。

5.3科研教学工作

1.完善科室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符合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要求的教学体系,规范实习生、轮转医生的带教和教学。继续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加强科研与临床相结合工作:努力培养科室低年资年轻医生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临床医师、博士后、硕士科研方面的能力优势,重点突破现有疾病诊疗的瓶颈。

3.坚持人员交流和培训:鼓励科室医生前往国内外知名神经外科医院进修学习。

4.颅底解剖及血管重建技术培训与推广:逐步完善颅底解剖及血管重建实验室制度及培训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每月来院指导,授课、解剖示教及手术演示;开办培训班,推广颅底解剖及血管重建技术。

5.鼓励各亚专业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神经肿瘤、脑出血、功能神经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6.建设神经电生理科。

7.鼓励科室成员申请深圳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导师。

8.神经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引进PI1名,计划每年招收生物医学工程和神经生物学博士后各1名。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本院医生未创作科普,显示平台其他内容

面肌痉挛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手术?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分很多的级,0级可能是一个正常状态,当然还有一个叫4级的,4级就是整个的面部持续的痉挛状态。所以一般来说,对于面肌痉挛什么时候手术、什么程度手术,实际上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当然和患者的需求、工作的性质、文化背景等也有关系。例如从医学的角度认为,如果是患者比较重的面肌痉挛,就需要手术。另外对于患者面肌痉挛的时间长短,例如从发病到三个月以后,如果持续存在比较严重、明显的面肌痉挛,也是一个明确的手术指征。有些患者可能需要经常的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讲话,例如老师,老师的治疗需求还是比较早的,他的面肌痉挛会影响到社会形象和工作,所以这种患者求医和就医的需求是比较迫切、也比较早的。对于一些在家里工作的,不太见更多的人的人群,有时候往往是得病很长时间,甚至二三十年,并没有更多的求医的需求,后来直到都眼睛睁不开了,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才来接受治疗,接受手术,所以和这些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56191 23
2024-03-04

面肌痉挛会引发头疼吗?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本身是一个运动问题,也就是以面部一侧为主,也有个别的患者是双侧。这一侧为主的面肌痉挛,按理论上来说是不会引起其他的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个别的患者,因为局部比较发紧,也会导致了三叉神经的累及,这个可能是更晚期的,或者是伴有一定的焦虑的患者,会导致头部的一些不适,甚至头痛。所以这个概率不是特别高,但是也有少量的患者存在这个问题。建议要及时处理面肌痉挛,如果面肌痉挛好了以后,再辅以一定的对症治疗头痛的药物,患者就可以痊愈了。
66799 81
2024-03-04

脑外伤会不会引起面肌痉挛?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脑外伤会不会引起面肌痉挛,实际上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分析如下:1、脑外伤包括一些骨折,像颅底的骨折就比较容易发生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如果是处理的不好、不及时、不妥当,后期就会出现这种联带运动。联带运动实质上是神经错位再生导致的,它不是典型的面肌痉挛,从这点上,实际这个外伤导致了面瘫,继而出现了联带运动,并不是面肌痉挛;2、有少量的患者,是面部出现了一些损害,如打一拳等,它又激发了潜在的这种面肌痉挛的发生,所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以上两个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63099 16
2024-03-04

为什么面肌痉挛以眼皮跳为首发症状?

陈琳 副主任医师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的首发症状是眼皮跳,特别是下眼睑跳。从我的知识的储备,和观察来讲,我是提出了一个假说,或者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也是供大家参考。实际上脑部的神经和整个的结构,它和整个的体表的面积和占的这种空间,实际上不是成正比。神经纤维更多的是集中在精细化、经常运动的效应器。举个例子,手和上肢比下肢要小得很多,但是手控制手的神经纤维和脑细胞,要远远多于下肢的脑细胞和神经纤维。面部的眼睛、眼皮这一块的运动,实际上更加的频繁,也就是眨眼是不断的在眨眼,除了睡觉,但是口周围的肌肉,并不是时刻在运动,所以从这点上可能控制眼睑周围的眼轮匝肌的肌肉、神经更加的多。所以同样的压迫整个的面神经根部的时候,控制眼皮的神经,就被受累的概率就要大一些,因为它的神经纤维更多,神经元更多,所以它受压迫以后,同样压迫一个地方,但是它受到的压迫的概率很高。从这点上,它可能是首先出现眼皮的抽动,进而拓展到下边的面部的口角的抽动,这也是我提出了一个个人的这种推论,也是供大家去做参考。
34595 22
2024-03-04

帕金森病诊断的金标准

潘宜新 副主任医师 功能神经外科
帕金森病的诊断目前没有金标准,目前原发性帕金森病的诊断还是以症状学诊断为主。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行动迟缓、肢体僵直、姿势步态异常等。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震颤症状,大约有15%的患者可能终生都没有震颤症状。帕金森病的诊断中,运动迟缓是核心症状。帕金森病一般对多巴胺类的药物反应比较敏感,在检查方面,头颅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只能反映患者目前的状态,并不是帕金森病的核心诊断。PET-CT检查是目前原发性帕金森病很好的一个辅助诊断方法,如果PET-CT检查发现基底节出现明显的代谢异常,是支持帕金森病的一个诊断,但也不是诊断的金标准。总之,如果怀疑帕金森病,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综合的检查、诊断,对以后的治疗都有帮助。
52998 59
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