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科室概况具体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53年,是国家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博士、硕士授权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住院病区2个、康复治疗区3个、共3000余平方米。
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中、青年专家,现有高级职称专家10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重大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累计科研经费近5000余万元;取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出版和主译学术专著50余部。
二、医疗特色
康复医学中心以康复评估、训练、物理治疗为主,主要收治病种为:脑血管病(脑卒中)、颅脑外伤术后、加速外科康复治疗、军事训练伤非手术治疗等。
治疗手段包括:物理疗法(声、光、电、磁、热、冲击波、颈腰牵引等),运动疗法,作业(职业)疗法,言语与吞咽障碍治疗,呼吸与肺功能康复,认知障碍治疗,步态分析与康复评定,儿童康复治疗,机器人康复训练,虚拟现实训练,矫形支具与压力衣治疗。
康复适宜注射技术(超声引导下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透明质酸钠注射、肉毒素素注射、封闭治疗),银质针松解术及内热针治疗,神经调控(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经颅直流电治疗tDCS、膈神经起搏),脊柱正骨手法等。
除本科医疗工作外,康复医学科还保障全院其它科室患者康复需求,对于急症、危重症患者,医师床旁会诊、治疗师床旁治疗,病情稳定后,送至各楼的康复治疗区做治疗或转入康复住院病区。
作为区域性康复医学资源中心,一中心康复医学科,还具有为所在医疗区、门诊部等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康复医学技术咨询、培训,为所在区域功能残障患者提供康复诊疗技术指导的功能和职责。
三、亚专业设置
3.1神经康复
神经康复主要包括脑卒中(脑梗塞、脑出血)康复,脑外伤、颅脑术后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康复。神经康复现阶段已经从最早关注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而发展为,对患者的运动、感觉、平衡、认知、心理、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功能的提高与治疗。
在康复治疗机制阐释方面,与脑科学研究相结合,应用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等手段,对大脑代谢、脑网络模式、神经信号传递等进行观测,揭示高级神经系统功能活动规律。通过对大脑活动的捕捉,有望实现脑机接口、脑机联动等科学构想。
针对妊娠和分娩造成的肌肉功能的损伤,如骨盆功能障碍(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等);耻骨联合分离;腹直肌分离;长短腿;高低肩;骶髂关节疼痛等问题,开展了盆底肌康复训练。
肌肉能量技术(MET)进行盆底肌训练是重要且有效的无创治疗方法,利用运动力学对机体的影响提高盆底肌肌肉张力和协调性,降低膀胱敏感性,缓解疼痛,改变产后异常活动模式。
针对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言语与吞咽功能障碍,开展了言语与吞咽功能治疗。采用手法训练,电刺激,发声训练,呼吸训练,认知系统训练,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训练系统等进行言语与语言功能训练。通过口腔周围肌肉运动训练,颈部关节活动度训练,吞咽反射训练,呼吸和发声训练,咽部电刺激等治疗改善吞咽功能。
3.2军事训练损伤康复
军事训练伤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在最早的选兵环节上即可开展,根据不同兵种对官兵身体素质的要求,给出合理化建议。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应用可以无线传输信号的便携式设备,监测官兵的认知注意力、骨骼肌代谢、肢体运动模式等变化,进行运动损伤的及时预警,并为科学训练方案的拟定,提供数据支持。
在训练后疲劳恢复方面,加强官兵康复科普知识教育,利用线上远程指导等手段,实现官兵自我健康管理。在训练损伤后康复治疗方面,应用多种新技术手段如:肌骨超声实时诊断、微创伤再修复治疗、血浆修复因子注射、软组织局部力学环境调整等,进行精细化、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显著提高疗效。
采用超声引导进行类固醇、富血小板血浆等注射治疗肌肉、韧带、关节等损伤,可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内热针是采用针芯电阻丝均匀加热的一种针具。内热针疗法是根据肌筋膜痉挛变形缺血的程度和区域,将内热针分片分次密集打多个贯穿骨骼肌的小孔刺激神经感受器,以改善脊髓及脊上神经中枢的神经调控机制,对伤害感受器的抑制以及内源性抗伤害系统的激活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刺疗法。
内热针疗法主要治疗肌肉劳损、肌筋膜炎疼痛综合征等疾病,对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腰肌劳损,膝关节疼痛,足底筋膜炎等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方法独特,远期效果好。
3.3呼吸与重症康复
呼吸与重症康复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康复亚专业。通过对呼吸肌的训练、肺通气的改善、气道廓清技术、肢体的主动被动康复训练,ICU获得性功能缺陷症的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机能、缩短在ICU重症的住院时间、降低经济上的花费。
具体手段包括:吞咽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膈肌功能训练、肢体活动训练等。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卧床患者机体状态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在长期卧床患者中,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是致死的主要病因,通过肺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治肺炎的发生,挽救生命。
3.4围手术期加速外科康复与运动损伤康复
在没有手术适应症的骨与关节病治疗中,绝大部分的治疗工作,其实都是在康复科进行的,因此业内有“骨内科”一说。例如肩周炎、网球肘、骨关节退行性变、滑膜炎、足底筋膜炎这类常见疾病,康复治疗可以直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基于声、光、电、磁、热、力等诸多理疗因子的先进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传统药物治疗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
在围手术其前后,康复的介入与配合,使得患者在通过手术解决了结构问题之后,功能恢复也达到了快速而完善的目标。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可导致种种骨科疾病,如外伤造成的骨折、软组织损伤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劳损造成的关节炎、末端病、筋膜炎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风湿和类风湿造成的骨关节损害等。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往往造成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医学科骨科康复专业运用物理治疗中的各种技术帮助患者恢复躯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生活,重返社会。
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康复治疗也是康复医学科一大特色,采用“3M”现代物理治疗法,可对大部分患者产生显著疗效。
主要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Modality)包括超声波治疗,超短波治疗,低、中频电疗,磁疗,湿热敷等;手法治疗(Manualtherapy)主要有软组织松动术(Softtissuemobilization)和关节松动术(Jointmobilization)等;运动疗法(Movementtherapy)主要有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其目的在于训练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恢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
3.5康复机器人研发
目前康复机器人可大致分为治疗性康复机器人和生活辅助机器人,治疗性机器人如帮助患者康复训练并恢复肢体功能的,生活辅助机器人如智能轮椅、智能护理床等。在康复医学科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应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长距离行走的目标,我们应用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明显恢复了上肢功能。
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手段,不但能够减少治疗师的工作负担,还能够显著提高康复治疗的效率。我们与瑞士理工大学、加拿大温尼伯大学、哈佛大学附属斯波尔汀康复中心、中科院科技大学(合肥)功能神经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力学与力学生物实验室、清华大学脑科学研究中心、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发中心,共同研发、检测、临床论证、成果转化康复智能机器人。
3.6线上远程康复评估与治疗指导
康复科的许多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在治疗后往往需要辅助以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姿势保持、生活方式改造、力量训练等等。应用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等技术手段,依托5G数据传输与物联网网络,开展虚拟场景下的远程康复训练指导,可以实现社区康复同质化、居家康复标准化、康复评估治疗实时化的治疗愿景。
3.7康复专科护理
开展神经源性膀胱评估与清洁间歇性导尿,降低脑损伤或脊髓损伤后,因长期留置尿管而造成的泌尿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静脉PICC管植入,避免需长期输液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时,因手臂或下肢有留置针而造成训练不便的情况。
3.8射频消融显微修复术
开拓性发明了体表射频消融显微修复术并创建了系列手术,获得颠覆性疗效,发明了XL-射频皮肤治疗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睑缘肿物,睑分裂痣,泪点痣及肿物,内眦肿物,睑粘膜黑斑去除是国际性难题,我们高精准祛除后无睑缘变形,无泪点损伤,无溢泪,愈后痕迹不明显。确定了无瘢痕祛除面部扁平疣、寻常疣的界面,复发率低于5%。
其它方法瘢痕发生率41%,复发率37%。高精准去除面部的痣、大凸痣、先天性色素痣,斑,汗管瘤,皮脂腺异位,皮脂腺增生,睑黄瘤复发率及瘢痕发生率显著的低。我们创建无或微小瘢痕去除面部皮脂腺囊肿,祛除后无变形、未使用抗生素、无神经损伤,愈合快,90%以上的患者无肉眼可见的瘢痕,获得引领性的疗效。
难治性瘢痕疙瘩并感染、瘢痕挛缩及瘢痕疼痛取得突破。体表血管瘤及静脉畸形,选择性凝闭扩张的血管,取得显著疗效。创建射频微创祛肛痔特别内痔取得突破性疗效,其优势:疼痛不明显,损伤轻,愈合快,无肛门狭窄等副作用,治疗后对正常生活影响小,门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