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47位医生
科室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等多项任务的综合性科室,广东省医学影像重点学科。目前科室共有93人,其中医师73人,辅助人员20人。医师岗位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27人。医护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学历23人,硕士研究生44人,人才梯队合理。

超声科现分布三个院区,4个部分,各类彩超机器75台,科室亚专业设置齐全,分为腹部综合(腹部、浅表器官及肌骨、心血管)、妇产超声及介入性超声三个亚专科,全年检查病人近45万人次。曾获得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颁发的“超声医学先驱奖”。

自2001年开始,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开展超声造影检查项目,目前已完成约10万例超声造影检查,领域涉及腹部、妇产、小器官、外周血管及腔道等的应用,运用经静脉及经腔道超声造影在肝胆胰肿瘤的早期诊断、肝移植术前及术后超声监测及并发症早期诊断、瘘道疾病的评估及妇科疾病的诊断。

并将超声造影与三维超声、融合成像等新技术结合,进行术前肝脏困难及复杂肿瘤的诊断及消融术后疗效评估等,解决了临床诊断中的疑难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超声科是全国完成临床超声造影检查最多的单位之一,也是《中国超声造影临床应用指南》起草专家组成员,并作为小组长单位,组织起草了妇科超声造影指南。

曾主编并出版了国内首部系统、全面介绍超声造影专著《超声造影新技术临床应用》;在超声造影省部级及以上15项课题,发表相关论文近300篇,曾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在妇产超声领域,超声科妇产亚专科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实施了超声造影妇科应用全国多中心研究,同时作为组长单位牵头起草妇科超声造影指南。医生都取得国家卫健委产前超声筛查资格认定,超声科也是“广东省产前诊断”单位之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是国内最早开展盆底超声系统检查的单位。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获得4项省级科研基金资助。主编相关专著2本。自2013年起已连续举办七届全国盆底超声大会。2019年起获ISUOG授权国内第一个盆底培训课程。输卵管造影技术。静脉造影广泛应用于子宫宫腔病变、宫颈肿瘤、产后妊娠残留及附件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年均检查患者数量逾600人次。腔内造影在判断输卵管通畅性的一线检查,替代放射碘油造影,无辐射、安全性好,患者接受度高。年均检查患者数量逾200人次。同时,盆底超声、输卵管造影技术的推广,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每年进修人数达60人,近5年来医院进修人数科室稳居第一。

在心血管超声方面,科室开展左、右心声学造影,通过静脉注入振荡的无菌生理盐水,达到右心腔显影的目的,每年约完成600例。而左心声学造影,在评价左室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心肌肥厚,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室新近血栓,左室新近的室壁瘤,鉴别心脏内的肿块,心肌梗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同时在利用三维超声模态的技术下,本科室还开展经食道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更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的立体形态与空间方位,提供传统二维超声心动图所不能得到的诊断信息,每年约完成500例。为了更好配合终末期肾病的血液透析治疗,心脏组的医生们运用血管彩超在术前对造瘘血管的准确评价、造瘘位置的选择、术后评估内瘘成熟时机、及时发现造瘘术后并发症,起到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每年约完成300例。

利用超声造影技术,我们在颈动脉斑块实时超声造影。这项技术开展不仅直接提供管腔狭窄程度,更重要的是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无创、定量地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及时治疗可预防及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每年约完成150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超声科在提高临床诊断水平的基础上,还始终跟踪国际前沿,将超声造影研究向纵深发展,开展了纳米级超声造影肿瘤早期靶向诊断及治疗的基础研究,超声/光声分子影像融合前列腺癌早期精准介入治疗的基础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1项,并已取得初步成果,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在学科建设方面,超声科荣获2018年“学科建设优秀奖”;2019年度荣获医院“年度新媒体最具传播力奖”;2021年荣获“年度宣传工作十佳科室”。

科室擅长
肝硬化
三叉神经痛
脑膜炎
乳腺增生
输卵管积水
先天性泌尿系畸形
单纯性甲状腺肿
巨大胎儿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脑血管痉挛
足外翻
酒精性肝硬化
乳腺囊性增生病
盆腔淤血综合征
胎儿宫内窘迫
胆管壶腹部恶性肿瘤
浸润性乳腺癌
弥漫性甲状腺肿
盆腔积液
乳腺良性肿瘤
小肠结石
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脓肿
胆道或肝脏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