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传染病学教研室之一,1971年整体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搬迁,;历时64年,在朱师晦、彭文伟、周庆均、罗章炎、肖杰生、姚集鲁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我国南方传染病学专业重要的教学、医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科架构感染性疾病科(简称感染科)现有7个病区、感染科门诊及感染科实验室,总床位数280张,年出院病人6000人次以上,门诊年诊治病人超过32万人次。先后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感染性疾病专业新药临床试验基地、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感染病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重点专科、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科研中心、广东省传染科质量控制中心组长单位、广东省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培训基地、广东省远程病毒性肝炎诊疗中心等。人员结构拥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学术骨干和结构合理的医、教、研队伍。共有医护人员192人,其中医师80人,正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主治医师30人,住院医师13人;“百人引进”人才2名;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3人;已获得博士学位40人,硕士学位31人。学术带头人高志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肝脏病医院副院长,科主任、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病毒性肝炎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本着“真诚、勤业、大气、求索”的科训,带领学科全体同仁努力工作,精诚付出。学科地位学科是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防控分会主委单位、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传染病医疗质控组长单位、广东省县级医院学科带头人培训基地、广东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等7个省级学会的主委单位。2017年底牵头成立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第一批成员单位71家,联盟单位已建成远程会诊网络,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议直播,极大地增强了学科在省内外的影响。医疗水平“看肝病,到三院”已为广东病患的共识。感染科多年来积极开展重症肝炎治疗的新技术、新疗法:在重肝方面,建立了乙肝肝衰竭“三重打击”理论及“时相”学说,开展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重症肝病。2018年牵头设立“中国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珠峰)工程项目”,推动了全国慢乙肝临床治愈进入新的时期,使慢乙肝临床治愈率由8%提高到30%以上。并建立了随访门诊资料库、血清库和病理组织库,近年来注重亚专科的发展,感染发热、脂肪肝、门脉高压等已初具规模。科研工作近5年来,学科获得68项基金资助(省级以上),基金总额近4450余万元,获得厅局级以上成果2项;公开发表SCI论文97篇,其中包括LancetOncology1篇、Hepatology3篇。近年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累计过的资助约2600万元。在科研管理上,对所有医生及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技创新、确立研究方向、瞄准国际研究水平开展工作。教学成绩学科是人民卫生出版社本科生统编教材第三~七版主编单位,第八版、第九版副主编单位。2016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英版统编教材《InfectiousDiseases》。传染病学课程2009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称号;2011年获评为广东省教学团队;2013年更荣获首届国家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014年、2018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研室建立了教学网站,共享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等主要教学资源,筹备多年的传染病视听教材已投入拍摄,这将是我国第一套传染病临床影音教材,拟于国内医学院校进行推广。人才培养感染病学科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硕士(1978)及博士(1983)授予单位,1990年成为CMB国内访问学者培训基地。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82人,在读9人;已毕业的硕士研究生164人,在读20人;培养了7名博士后,还有2人在读。从1974年开始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传染病学进修班,至今已举办了63届,结业人员近800人次。培养的研究生、进修生遍及全国各地,不少人都成为国内院校及友邻医院学科的带头人或技术骨干。学科展望我们有过刻骨的磨砺(非典),有过凤凰槃涅之痛(假药事件),风雨兼程,更凸显了学科的凝聚力。未来将继续在传染病疑难杂症诊治、危重病人抢救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使本学科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中心。同时,加强亚临床专科建设,完善和发展感染专业,固旧纳新,与时俱进。学科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感染病学科心无旁骛,我们将不遗余力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详情

科室疾病

邬喆斌
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39
去咨询
全国专科声誉感染性疾病科第10名
擅长: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肝衰竭及各种感染性疾病、艾滋病阻断、传染病预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慢性乙型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对乙肝临床治愈有较多经验
林潮双
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70
去咨询
博士
教授
博导
全国专科声誉感染性疾病科第10名
擅长: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的抢救治疗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有较深入的研究。
高志良
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授
博导
全国专科声誉感染性疾病科第10名
擅长:各型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与丙型肝炎的诊治;对其它感染性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及肝衰竭等,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各种寄生虫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李刚
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教授
博士
博导
全国专科声誉感染性疾病科第10名
擅长:各种肝病的诊治,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自免肝、代谢性肝病及不明原因的肝病。
崇雨田
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三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博士
博导
全国专科声誉感染性疾病科第10名
擅长:终末期肝病,尤其肝衰竭的内科综合治疗研究及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临床系列研究工作。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结核霉素检查是什么
2024.01.15
临床上并没有结核霉素检查,通常是指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观察局部是否发生特异性变态反应,从而判断机体是否受到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一种检查方法。 结核菌素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菌体成分,结核菌素试验是通过在受试者胳膊前臂1/3处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经过48-72小时后,测量和记录皮试处周围皮肤红晕、硬结反应面积。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变化,从而诊断结核杆菌感染的方法。 结核菌素试验常用于结核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卡介菌接种后效果的验证以及协助判断结核病。如果被检测者的局部皮肤硬结直径≤5毫米,则提示结果为阴性,若局部皮肤硬结直径大于5毫米,则提示结果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结核分枝杆的感染,也可能是接种卡介苗的结果,并无法诊断患者的具体病情。如果想要诊断是否存在结核病,需进一步完善痰液结核分枝杆菌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等。
林潮双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3604
296
乙肝治疗的标准有哪些
2023.12.19
乙肝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改善情况,包括主要症状、肝功能检查指标和病毒复制标志物等。根据权威性疗效评价标准,乙肝治疗的有效性可分为基本治愈、好转。 1、基本治愈:标准包括五个方面,即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现象稳定无变动或回缩,无叫痛或压痛,肝功能检查正常,以及病毒复制标志物消失,乙肝表面抗原仍可持续存在。达到这些标准并保持稳定一年以上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2、好转:标准也包括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现象无变动且无明显压痛或叫痛,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以及病毒复制标志物水平降低。这些指标表明病情得到控制和改善,但未完全治愈。 综上所述,长期保持肝功能稳定是判断乙肝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关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资料:尹学兵主编,乙肝完全生活指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07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3569
54
唾液试纸测艾滋病准不准
2024.05.16
唾液检测艾滋病很准确,目前的唾液试纸主要是通过检测唾液当中艾滋病的抗体。唾液中虽然不会有艾滋病病毒,或者艾滋病病毒极其微量,但唾液中含有的抗体水平比较高。所以通过唾液试纸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以认为唾液当中不存在艾滋病的抗体,提示体内没有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则提示唾液当中有艾滋病的抗体,提示艾滋病病毒已经感染人体。唾液试纸的检测需要在窗口期之后进行,通常是在4周后,检测阴性就可以排除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3种传播方式。想要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最准确的方法是到医院进行采血化验,查HIV(艾滋病病毒)的抗体,或者抗原和抗体的联合检测。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用试纸检测也能够检测出来,但最终还是以采血结果为主。
梁明主任医师感染病科
8.69万
4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