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超声诊断科(超声科)建自上世纪80年代,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超声诊疗、心电诊断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科室,并跻身医院的发展学科,是同济大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一、学科规模
目前科室共有医技、护理及文员共28人,其中医师13人,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5人,博士在读1人,硕士在读2人。共有3人获得教学职称,副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人,讲师2人。
科室成员在多个学术团体任职,包括国家级任职20个,省市级任职24个,详见表1。副主任委员及以上7项,如下: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结核病防治分会委员兼超声学组副组长
亚太基层卫生协会超声分会重症超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科分会委员兼介入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兼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协会超声医学专委会常委兼心肺超声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超声介入专委会胸部介入学组副主委
超声科目前共有超声诊室10间及心电图诊室1间,主要工作区位于二号楼2楼,另于三号楼地下室开设超声诊室2间,做到结核“一门关”。科室开设了腹部、心脏、血管、浅表器官及妇科超声检查以及介入超声诊疗项目,还逐步完善了特色专科门诊,设置了专家、普通、介入超声专病、下肢血栓筛查、肿瘤影像整合、肺部肿瘤影像病理MDT门诊,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
二、专业特色
科室在常规超声及心电图工作基础上,立足医院肺部疾病的专科特色,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包括
1、超声引导下肺、淋巴结、肝脏、体表肿块等穿刺活检术、难治性胸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斑点追踪等超声新技术在肺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等,全面提升了科室的业务能力。
2、床旁超声在呼吸危重症中的应用,将肺超声、心脏彩超、血管彩超等技术全面应用于重症患者心脏、肺部、循环功能的评估。
3、与院肺移植临床团队合作,开展肺移植及ECMO的经食道心脏彩超及围术期超声评估,为多个重要临床处置环节提供实时的可视化监测。
随着科室检诊流程的不断优化,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业务量稳步上升。
三、继续教育
科室先后举办4次继续教育学习班,获得极高的反响,提升了学科影响力:
2018年上海市级继续教育项目“肺疾患超声诊疗新进展学习班”
2019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二届肺疾病超声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及超声新技术论坛”
202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第三届肺疾病超声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及超声新技术论坛”
202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第四届肺疾病超声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及超声新技术论坛”
举办了多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沙龙,如“超声与科研”系列空中沙龙,“介入超声沙龙”、“临床科研青年沙龙”以及“肺专题”网络课程共30余场,精彩的内容、鲜明的特色获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科室为同济大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王茵主任为硕士及博士生导师,目前共招收硕士1名、博士2名,参与培养硕士3名。共带教19名进修生,14名规培生。科室的教学与科研气氛浓厚,教学相长,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
科室围绕肺部超声进行了深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5篇,其中SCI论著25篇,最高IF:29.146。这篇于2021年发表于影像学TOP期刊Radiology杂志的原创论著,从设计、实施到数据分析和撰写全部由王茵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独立完成,是我院超声科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科室还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获得7项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
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科室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1名医生博士在读、2名硕士在读,多名医师赴市内外医院进修学习与交流,目前已有4名医师完成了肿瘤消融治疗三阶段培训,取得消融治疗证书;10名医师经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培训。
科室成员积极参加会议投稿及疑难病例讨论、专业及科普竞赛,先后大会发言300余次,投稿156篇,壁报100余篇,获得优秀论文、优秀壁报及各类竞赛奖项25项。科室成员
多年来,科室致力于创建公平公正、团结互助的科室文化,并积极开展义诊活动,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