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疹是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包括斑疹型梅毒疹、丘疹型梅毒疹、脓疱型梅毒疹、蛎壳状梅毒疹等,症状、特点因此存在一定差异。对于出现疑似症状者,应立即到专业医院就诊,以确保身体健康。
斑疹型梅毒疹
- 症状: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直径约1厘米左右,淡红色或暗红色,也可表现为黄红色。通常不痛不痒,分布较为广泛,可出现在躯干、四肢、手掌以及脚底等部位。
- 特点:斑疹表面干燥,边界相对清晰,但不像某些其他皮肤病那样边界锐利。大多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自然退去。
丘疹型梅毒疹
- 症状:红棕色或铜红色的丘疹,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或有鳞屑。丘疹大小从米粒发展到黄豆不等,可单独存在,也可相互融合形成斑块。
- 特点:多发生在患者的前身后背、脚底、手掌以及四肢等部位的内侧。与银屑病、痤疮等引起的丘疹有所不同,梅毒疹的丘疹无明显的毛囊开口扩大或黑头粉刺等表现,且分布更为广泛。
脓疱型梅毒疹
- 症状:较为少见,表现为脓疱,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基底通常是潮红的,周围有红晕,里面含有脓液。脓疱破裂后可形成溃疡,有疼痛感,容易继发感染。
- 特点:分布没有局限性,疼痛和瘙痒症状相对较轻。
蛎壳状梅毒疹
- 症状:多层灰白色的鳞屑堆积,形似蛎壳。鳞屑与皮肤紧密粘连,不易剥离,剥离后可见下方皮肤有潮红、湿润的创面。
- 特点:蛎壳状梅毒疹通常较大,可覆盖数平方厘米的皮肤面积,多发生在皮肤摩擦部位或湿润部位,如外阴、肛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