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京京的科普
性格暴躁喜欢大吼大叫的人,到底心理有什么问题?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人:别人稍微招惹了他,他就可能火冒三丈,对你大吼一通。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遭遇某些自己无法的跨越的不顺、挫折。(如婚恋情感、人际关系、亲子教育、自我认知等方面)。 控制不住情绪、性格暴躁的人,往往都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所致。很多时候,他们在发泄怒火后,还会再来几天冷战。 如果你不懂这类人的心理机制,就很难和他们长期相处下去。 吼叫背后,也许是一种防御 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某一天,你的伴侣其实犯了点儿错,你啥也没说,但他就开始吼你。 那可能表示: 他内心比较烦躁,怕你责怪他,所以才先发制人,把火发在你的身上,来减轻自己的过错和内疚。 这种应对方式,用心理学来解释,就是一种防御机制。 他为了保护自己可能受到的攻击,就先把矛头指向别人。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往往很可能和自身的原生家庭有关。 比如,他如果出生在一个比较严厉的家庭,他的某个重要抚养人,脾气比较暴躁,容易指责他,爱生闷气,喜欢抱怨别人等。 假设负面其中一方是个脾气暴躁,性格内向的人,容易一点就着,身边人都可能成为他的出气筒。 而且自己做错了事,也会怪罪到别人身上,同时,他的内心可能也会自责,觉得事情没办好,感到懊恼,自己跟自己生闷气。 假若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就会慢慢地习得并内化这个重要抚养人的模式,长大了,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同时攻击自己。 这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既认同,又防御,既自我攻击,又攻击别人。 这类人的内心,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 在他的心中,可能压抑了很多的愤怒,也有很多的委屈。别看他发起火来,显得好像有多厉害,但很可能是“虚张声势”而已。 愤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恐惧,害怕到要集中全部能量来抵抗。 发完火后,他的心里其实有个内省阶段,这个时候,他应该就能冷静地看待这件事了。 他可能会检讨自己,比较自责,又出于面子,不肯先低头认错。所以,他给你的感觉,是在跟你冷战。 但其实,有可能他在生自己的气。 因此,暴躁的人很可能就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他的暴躁,无非是在掩盖恐惧,防御受伤。 四个锦囊帮助和解 了解到这些,会不会让你感觉他们这类人没那么讨厌了? 如果你现在能理解身边有暴躁倾向的亲密之人了,我们就来看看,要怎么做,才能让彼此和解。 在此,给你以下四个建议: 1、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地表达 情绪的表达,是指直接把情绪发泄出来。比如,愤怒生气的时候,骂人打人发火,都是直接地发泄情绪。 这样的方式,会让对方感到被伤害。 表达情绪,是用言语说出自己的感受。 比如,一个人很愤怒的时候,用嘴把这个感受说出来:我感到很生气、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觉得很委屈等等。 这种表达方式,能避免伤害到对方,防止把对方拉入自己的情绪陷阱中,产生抵触心理。 无论是男友,还是你,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都会给你们的关系锦上添花。 2、发现情绪苗头,事先预警 伴侣自己犯错,却吼你冷落你,证明他不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出来时,有时难免会控制不住。这个时候,你可能比他冷静。当你发现他情绪不对时,可以引导他,或者你替他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如果在他做错事后,还没朝你发火前,你就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没把事情做好,一定感觉很烦躁,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别人的错,而是事情只能做到这个样子,请你不要责怪自己,我们再想办法补救,或者就此放下,允许自己犯这样一个错。 一般来说,外界的指责没有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他的防御也会解除,负面情绪自然就会消解,还会感激你的大度包容和善解人意。 3、事前没做好不责怪,事后善沟通 这一点,是针对具体事情具体解决,也可以举一反三,用在其他矛盾冲突的解决中。 如果你把握不准对方现在的情绪是怎样的,或者担心你俩面谈不会很顺畅,那么,通过信息的方式,一次性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参考话术: 亲爱的,我知道这次的事情没做好,你感到不痛快,你不是故意要吼我,也不是推卸责任责怪我,而是你现在身边就我一个最亲近的人,你是在向我表达,你把事情办砸了,不知道怎么办,觉得很烦躁。 当你吼我的时候,我觉得很委屈,当你跟我冷战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同时,我也在想,你可能不是在生我的气,而是在生自己的气,所以你一直没联系我。 我理解你的心情,但却无法猜透你此时的想法,你能跟我谈谈你到底怎么想的么? 主动出击,给自己的委屈找个出口,给他找个台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4、发生矛盾即时解决,事不过夜 如果他学不会或拒绝表达情绪,你可以代其表达,做情绪的领路人。 在两人交流沟通中,遵行这个原则:以“我”这个第一人称开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希望他怎么做,而不是以“你”怎样怎样,避免让他感受到被指责而攻击你,或者缩回自己的壳里。 做到以上四点,相信很多矛盾冲突都能迎刃而解。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959
46
2023-10-13
15个表扬和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请家长查收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表现优秀时,你是否是这样夸奖孩子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当孩子犯错误时,你是否是这样惩罚孩子的—“打孩子一顿”,“骂孩子”········ 表扬和惩罚时一门学问,那么该如何做呢? 以下是《人民日报》推荐的表扬、批评、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值得各位家长参考。 15个表扬孩子的科学方法 1. 表扬努力: 当孩子给你呈现一幅漂亮的画,或是他的其他成绩时,不要被喜悦冲昏了头脑,记得肯定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2. 表扬坚毅: 当孩子完成一件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无数次失败后肯反复尝试,请记得肯定他的耐心和坚持。 3. 表扬态度: 当孩子对面临的任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时,可不要忘了抓住机会美言几句。 4. 表扬细节: 当孩子再某方面能力有所提高时,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比如:宝贝,你现在游泳时手上姿势更标准了,进步了很多。 5. 表扬创意: 孩子的奇思妙想时创意和思考的积累,时孩子再尝试无数次可能性方案之后才收获的脑洞大开,表扬“真聪明”不如表扬“有创意” 6. 表扬合作精神: 如果孩子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了某件事,做得还不错,请一定抓住机会肯定孩子的合作沟通能力。 7. 表扬领导力: 有些事虽然不完全事孩子一个人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的,做的好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 8. 表扬勇气: 表扬孩子的勇气,最能帮助他涨“自信指数” 9. 表扬热心: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表扬孩子的热心能鼓励他多帮助别人。同时也能让他知道,懂得求助别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也是克服困难的方法。 10. 表扬责任心和条理性: 能把自己的东西收拾整理好,是有责任心、有条理性的体现,这是孩子能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表扬和鼓励是必须的。 11. 表扬信用: 良好的信用会让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加顺畅,所以要适时帮他建立。比如和孩子约定什么时,可以说“我相信你,因为前几次你说话都算数” 12. 表扬参与: 参与活动能开拓视野,当孩子积极踊跃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不错时,一定要鼓励他地参与感。 13. 表扬开放虚心的态度: 从别人身上吸取好的建议和经验,自己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一般都有着开放虚心的态度。 14. 表扬选择: 物质表扬会纵坏孩子,精神层面的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可,更好地塑造价值观。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有时是因为努力,有时是因为改变了策略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扬策略,也是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关键。 15. 表扬细心: 细心不仅体现谨小慎微,更体现在孩子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多角度。比如出门玩的时候,孩子记得带伞,后来下雨了还真用的着,原来是细心的孩子出门之前查看了当天的天气预报。这时,爸爸妈妈就该表扬一下他的细心和考虑周全。 8个批评孩子的科学方法 1. 允许孩子解释: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不能听信某一方的指责,要允许孩子自己解释。 家长保持中立,客观评价孩子是否做错,为什么做错。 2. 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这么做的目的,找准批评的切入点。 并且让孩子换位思考,“假设你是那个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3. 首先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前,家长先进行自我批评,放低身段,迅速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家长的自我批评,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反思。 4. 只对事不对人: 孩子做错了或者没做好,家长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指导。 就事论事,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 5. 教会孩子改错: 不能盲目地批评,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且找到改错的方法。 利用批评再给孩子上一课,是批评的意义所在。 6. 选择恰当的时机: 不能在孩子起床时、睡觉前、吃饭时、生病时批评他,这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最好和孩子坐下来平静交流,父母可以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意见。 7. 采用和善的态度: 批评孩子≠骂孩子,父母更不能向孩子宣泄情绪,应该简明扼要地指出错误,然后再教育。 也不要动不动就翻旧账,让孩子抵触认错,不服管教。 8. 尊重孩子的自尊: 别当着外人面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孩子的同学、老师面前对他又打又骂。 不只大人需要被尊重,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孩子的内心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脆弱敏感。 10个惩罚孩子的科学方法 1. 练字: 练字是一种比较枯燥的学习,但能够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自己。 等孩子练好字了,家长也恢复平静了,这时候就可以心平气和地交流。 2. 弥补: 孩子弄脏了地面,就让他拿小扫帚小拖布去清理,赖床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多背几首古诗。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胜过一切打骂。 3. 面壁思过: 家长长时间的冷落会让孩子难受,从而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做错。 如果孩子不配合,家长可以稍微拉长面壁时间,直到孩子承认错误再跟他讲道理。 4. 改变声调: 父母直接指责孩子,孩子一定会反抗,这时就应该改变语气,“太可惜了,因为你一直没做作业,就失去一次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当孩子意识到做作业就能跟小伙伴玩,他会避免下一次不做作业带来的不愉快的后果。 5. 帮忙做家务: 孩子犯错后,家长可以罚他做一些他不爱做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等等。 既能够锻炼他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的责任心和家庭参与感。 6. 暂停某些权利: 比如说,不让孩子玩玩具,不允许孩子到同学家做客,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长等等。 告诉他,正因为他做错了才会有这样的后果,当他表现好的时候就能恢复权利。 7. 减少亲密行为: 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不跟孩子拥抱,不对孩子爱抚,不再用温柔的语气聊天。 让孩子知道,犯错后会失去父母的关心与爱护,以后就要避免犯错。 8. 拟定家庭公约: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拟定一份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守的家庭公约,规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利用家庭公约培养良好习惯。 9. 家人口径一致: 父母说法不一,或祖辈宠溺孩子,都会导致对孩子的批评和惩罚大打折扣。 只有当家庭教育保持一致,父母的管教才会发挥作用。 10. 自然承担后果法: 如果孩子已经体验到做错事情的后果,那就让他自己承担,不要心疼孩子。 当孩子能够从这件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自然就学好了。 好的教育 奖惩分明;好的父母 管教同步 很多父母都纠结过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管教孩子? 管了,怕孩子哭鼻子,不管,怕孩子学坏。 但是家长要明白,惩罚,是为了让孩子改变,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这就需要家长们把握度和原则。 在惩罚过程中,不能任凭自己的情绪,随意打骂孩子、羞辱孩子,语气要和善而坚定,眼神不带敌意,惩罚内容要贯彻到底。 事后,及时安抚孩子,或拥抱、或微笑,让孩子知道你没有对他失望,要他更有自信。 《战争与和平》中有一句话:“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教育孩子光靠爱是不够的,父母温柔且坚定的管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爱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协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9845
64
2023-07-24
原生家庭创伤:在孩子面前吵架,负能量足以毁灭一个孩子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世上极少有不吵架的父母,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会遇到矛盾,发生激烈的争吵。争吵过后,不管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反正脾气是发完了,情绪也宣泄了,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然而,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伤害最大! 父母吵架时说的每一句攻击对方的狠话,对于夫妻双方来说,可能只是一时的气话,不放在心上,但孩子会全盘接收并放在心上。 他们惶恐、着急而又无法理解,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个局面。于是,他们的潜意识就会制造一些问题来换取父母的和谐,出现磨牙、做噩梦、经常生病、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不听教导、学习散漫等现象。 原来儿时父母吵架的经历,能够那么深远地影响着一个孩子,它所带来的巨大负能量足以毁灭孩子的一生!甚至,超过父母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的争吵」常常会成为孩子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甚至会跟随他们进入成年。 「争吵」刺激年幼记忆 在一次家庭治疗课程上,一位男士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次冲突。 有一天晚上,他和妻子因为一件家事的分歧发生了言语冲突,那段时间他工作不顺,父母又同时生病,他和妻子在忙碌工作之余还要奔走照顾两个老人,每天非常疲惫。 那晚两人的分歧只是一件小事情,但不知为何他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彼此不让,越说越激动。妻子将很多年前一些自觉"委屈"的事情一一列出,他越听越觉得烦,脱口而出了一句:你不想待在这个家里就滚。 这句话激怒了妻子,妻子突然做出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举动,走进房间将正在做作业的儿子拖了出来,指着他对儿子说:你爸要我滚!看我滚了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以后你就和你爸过,就他来养你! 看见儿子一脸惊恐,吓得哇哇大哭,拉着妻子说:妈妈不要走,妈妈我错了!儿子一边拉,妻子一边挣脱往门口走,但又不时回头指着他怒骂,骂什么他已经记不清了,但他突然变得怒不可遏,脑子中不知怎么回忆起小时候一个片段——他母亲抱着一包衣服怒气冲冲往门外走,一边走一边回头指着他说: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走了!而他当时大概站在门口哭,他父亲坐在桌边对他吼:男孩子离了妈就哭,你丢不丢脸? 他气得浑身发抖,冲到妻子面前想阻止她咒骂。他一把将儿子拉开推到一边,然后抓住妻子给了她一耳光。 这一记耳光成了他和妻子难以弥合的伤痕。 但那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 等他冷静下来之后,除了感到后悔,还感到惊恐。在他小时候,父母常常吵架,那时他们家里只有一个房间,父母都是在他面前争吵,他说看到儿子拉着妻子那一幕,不知怎么回事他脑中就回闪出了自己小时候父母吵架的画面。 这个男士说自己不是一个暴力的人,之前也从来没对妻子动过手,有时吵急了可能摔门而去,仅此而已。然而这次似乎完全失控了。 后来他想,是妻子拖出儿子的那一幕深深刺痛了他,他阻止妻子对儿子说出那些话,其实是他内心渴望阻止母亲对年幼的他说出那些话。 「争吵」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面前争吵,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的争吵常常会成为孩子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甚至会跟随他们进入成年。 父母争吵对孩子的影响也可能很深远,就像这个男士,会在这段记忆被激活的时候突然失控。 有一个女孩告诉我,每次她父母吵架,她就躲在被子里哭。有时她也会对父母抗议,让他们别总在她面前吵。但是父母会说,我们吵架关你什么事? 然而父母吵架,真的关孩子的事。 神经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听见吼叫、怒骂声时,他们的压力激素就会飙升。因为父母争吵这种行为威胁到了孩子本来安全的家庭环境,所以很多孩子都害怕父母吵架,越小的孩子越害怕。 看见父母争吵会让孩子变得很焦虑,因为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当父母都失控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变得非常可怕。 那些看见父母争吵甚至向对方大打出手的孩子,会一直害怕父母离婚。 当父母争吵中提及了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要对父母的争吵负责,这会使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怀有内疚感。 焦虑担忧的孩子也没办法向愤怒的父母寻求安慰,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恐惧强行压抑住,这些恐惧之后可能会引发孩子更广泛的焦虑情绪,让他们表现出叛逆行为,甚至偏差行为。 冲突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对夫妻能够避免冲突。一对夫妻在孩子面前表达各自的分歧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父母能够用这个机会来给孩子展示他们是怎么解决彼此间不同的意见,最后达成一直行动,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他们又学会了一种与人相处的重要技能——协商。 但如果父母因为分歧发生了争吵、谩骂,即便他们之后和好了,对孩子也有消极影响,因为孩子会目睹对自己最重要的两个人如何伤害对方,如何羞辱对方。 他们用这种行为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当成年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通过争吵、谩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些不会解决婚姻冲突的成年人,若观察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是不能很好解决冲突的人。 「争吵」让孩子一生都在疗伤 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父母离婚给孩子带来的打击。 不信,可以看看网友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习惯成自然:小时候他们一吵架我就很害怕、很恐惧,现在渐渐已经习惯了。即使他们现在当着我的面离婚,我也不会说什么。害怕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冷漠。 @祝愿:父母经常吵架,吵到歇斯底里,吵到分居,可却一直没有离婚。妈妈总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了!其实我很想说,你们为什么不早点离? @盒子:家里最热闹的时候是他们在吵架,最安静的时候是他们在冷战。我在房间里,外面飘进来的争吵声中永远夹杂着钱、累、苦这样的字眼,每一次听到这些,我就一遍遍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为什么活着?我怎么不去死? @Khaleesiii:小时候爸妈总吵架,还动过手,每次都给我吓得只会哭。我现在都30岁了,有的时候看到同事吵架,跟我毫无关系,我在旁边还是会吓得心怦怦跳,觉得特别可怕。我觉得这个阴影会跟随我一辈子吧。 @如斯难寐: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都想家,只有我一个人害怕放假回家。30岁了也不想结婚,总觉得家庭没那么让人渴望。 @梅梅:父母带给我太多负面的东西,导致我的性格有着令我自己都讨厌的缺陷。我和同学几乎都是泛泛之交,没有知心朋友,不愿意向人打开心扉,更不喜欢和人提及有关家里的一切。我不懂得生气,别人总认为我脾气好,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因为我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 @坐看月中天:他们有个风吹草动我能想出千万个吵架场面,然后感觉喘不上来气了,特别痛苦。 @辣妹子:父母间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婚姻,对我而言,就是一场无形的折磨,每次看到同学讲起一家三口的趣事,我都只有羡慕的份儿,这样的回忆我一点也没有。 @天天:小时候父母两人吵架就没断过,动手也是常事。我不记得有多少次在半夜躲在被子里独自一人捂着耳朵流眼泪,想哭却不敢哭。如今,我的性格敏感内向,我不敢相信任何一个男人,就因为这样,我一直单到了现在。 这些网友来自不同的家庭,但却有着相同的童年遭遇:父母经常吵架。 是的,谁都不愿意与爱人吵架。我们总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为自己开脱或者指责对方,所以我们必须争吵解决。可是,为人父母,我们在吵架时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如何弥补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 如果父母真的不小心在孩子面前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应该怎么做才能弥补给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 很多孩子都难以完全理解父母为什么争吵,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发生了争吵,应该向孩子说明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无论他们是否和好,说这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再指责对方。 如果父母在争吵中还将孩子也牵扯了进去,他们更加需要向孩子说明当时的情况,甚至需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 这种做法非常有效,有人发现这种方法甚至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儿都有效。 一对夫妇在家里吵架,他们6个月大的孩子被吓哭了,虽然之后他们不再争吵,孩子最终也停止了哭泣,但是一整晚孩子都不肯睡觉。这对夫妇抱着孩子,分别用平静的语调向他解释当时发生了什么。 妈妈说: 刚才我和你爸爸吵架了,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但当时我很生气,就开始骂他。 爸爸说: 刚才我和你妈妈吵了一架,她很累所以心情不好,说了我几句,我也控制不好自己情绪就和她吵了起来。我们吵架不是因为你,而且我们现在也没事了。 虽然他们也不确定孩子是否能够理解,但是在他们这么做了之后不久,孩子真的安然入睡了。 当一对夫妻在孩子面前爆发了争吵以后,一定要及时告诉孩子当时发生了什么,要告诉孩子他们争吵与孩子无关。 但是无论如何,都希望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在孩子面前羞辱谩骂对方,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当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会体会到安全感缺失的恐惧,而恐惧的记忆,是最难以消失的记忆。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9776
74
2023-02-07
手机游戏网瘾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手机成瘾是一种与药物成瘾既有相似指出有有很大差别的行为成瘾方式,是心理上对手机的依赖,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游戏成瘾,而手机成瘾中以游戏网瘾最为常见,个体由于对手机游戏的过度使用,且无法对该中行为控制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带来心理和行文问题的一种行为成瘾。 中研网在2019年报道打游戏男性所占比例为70%,女性比例占30%;其中未成年人占比55%,成年人45%,二者基本各占一半。在被调查者中,学生占比70%,占比较高,其中初中生最高,占比28%。在这些手机游戏玩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据了大半江山,占比高达58%。我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77亿人,占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我国青少年网民过度依赖网络情况发生率为6%-14%。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网络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一种。 2、表现 (1)游戏失控 具体表现为,不能控制玩游戏的时间,不间断的玩游戏,甚至废寝忘食。 (2)游戏优先 如果经常放下手头必须完成的学习,工作等重要的事情而去玩游戏,那么也是网瘾的一个显著特征。 (3)精神萎靡 具体表现为不玩游戏就情绪低落,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心不在焉,会表现出烦躁不耐烦的情绪。 (4)人际交往失常 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日益沉迷于网络而急速下降,人际交往很容易出现障碍。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转而更加地封闭自己,将自己的一腔热情都付诸网络。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生活中的正常交往都已无法完成,自信心更加消退。 (5)睡眠质量很差 因为一直在玩电子产品导致的睡眠质量很差,而且是没有任何的规律性,有时候会觉得精力很充沛,做什么事情都充满干劲,有时候又觉得很疲劳,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动力,一旦离开网络世界,放下手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烦很苦闷的感觉。 (6)专注力差 当放下手机电脑的时候原本的专注力,原本的操作力执行力都会等价的下降,而且明显的会减退自己的记忆力,总数记不住事情。 (7)烦躁焦虑 若出现意外情况,不能上网之类的事情的时候,会明显的产生烦躁,焦虑等情绪。 3、原因 (1)信息化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无处不在。学生的上网情况,从电脑发展到了手机。很多学生不能分清网络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无节制地上网,染上了沉迷网络。 在上网学生的传染下,沉迷网络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别人,引诱更多的学生上网玩游戏;他们的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 (2)在网络游戏中寻找自我 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情绪低落,缺乏追求和抱负,希望他人接纳和认可,但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被老师和家长认可,产生挫败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和价值感,然后,转向玩手机和游戏,从虚拟的游戏世界当中找到自我价值。 (3)孩子在游戏中得到成就感以弥补现实的失落 在网络游戏中的成就感是指,练级练到一定的程度,或者通关了、或者得分高了、或者说你把一个人物养成到某个阶段了,就会得到赞美和鼓励,这一种成就感可能是对一些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少得到的。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看到一些,就是在学校里面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色的孩子往往是非常容易迷恋游戏的。 因为对他们来说,如果在现实社会当中很难体验到那种自我成就感的话,在游戏当中经常可以对这一部分去进行一个弥补。但是这种弥补背后也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代价的。 (4)青春期的影响 青春期影响。求助者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由青春期发育导致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增强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使他感到痛苦而迷茫。当他无法获得相应知识,解决青春期困惑时,他就会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5)孩子缺乏缓解压力的方法 孩子承受着现实的压力,社会对求助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升学、就业、家长期望、榜样等都给他带来很大压力,危机意识、生存意识明显增强。 但社会、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帮助他调整心态,有效缓解和释放种种压力,他就会通过网络逃避问题、转移压力。 (6)孩子和家长沟通不畅 社会在不断的发生逐渐变化,思维活跃的求助者了解最新的互联网知识技术,其家长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素养却不高,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他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4、解决方法 (1)多跟孩子沟通交流 父母多注意与其沟通交流,不要采用说教模式,这样会引起他的反感。最好采取朋友式的聊天模式,有利于和孩子沟通。常常和孩子聊聊网络,既有助于获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的“大朋友”,也有助于以此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最终找到解决孩子网瘾严重问题的方法。俗话说,身教大于言传,父母在孩子跟前要减少玩手机的时间,要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的作用。父母千万不要去跟孩子抢手机,或者以玩游戏作为条件跟孩子交换,这两种方法会让孩子的责任感丧失。 (2)充实生活建立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状况 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兴趣和能力,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填满孩子的精神空虚。家长在青春期开始时,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学生就该以学业为重,不能避重就轻。而且这个事情家长也可以多抽出时间带这孩子活动,多接触外界事物,分散孩子的精力,转移孩子的主力已。 (3)家人和朋友监督 家长和朋友监督,少发短信或删掉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针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功能的具体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 (4)心理辅导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清楚,了解。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时期的人都是有不同的责任和生活的,学生时期就是学习,毕业了就要工作,到了年龄就该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些是人的生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发现孩子还不能走出误区,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5、真实案例 13岁男孩浩浩(化名),是一名初一的学生,根据妈妈描述,浩浩性格内向,从四年级开始一步步深陷游戏,父母没有及时正确关心和引导,每天玩手机的时间都超过2小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沉溺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父母忙于工作也没太留意,慢慢上课经常走神,睡眠也越来越少,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脾气变的急躁,学习状态和成绩也开始直线下降。 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沟通,我们制定了一套躯体训练方案加大脑提升训练,同时也给家长进行了三次亲子沟通指导。经过我们和妈妈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疗程后孩子的玩手机现象明显的减少了。第二个疗程后上课已经可以完全跟随,成绩也随之回升。浩浩也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5795
28
2023-01-09
青春期叛逆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阶段发展为成人阶段的过渡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般女孩10~18岁,男孩12~20岁 。青春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青春早期、青春中期和青春晚期。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对抗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依赖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 2.表现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 青春期叛逆主要有三个阶段: ①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 ②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 ③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 3.成因 ①生理快速发育的必然产物。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 ②心理人格发展的必然阶段。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 ③压力过大造成的应激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④家长无效的教养方式所引发的对抗。 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 4.解决方法 ①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 ②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 ③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 ④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⑤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⑥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⑦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⑧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5.真实案例 初二,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依然我行我素。 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就是不爱学习。跟孩子父母深度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初一在班里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 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先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运动,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听取孩子的心声,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学习生活规划表。孩子脾气逐渐收敛,再次恢复阳光的笑容。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6819
55
2023-01-09
青少年早恋/性教育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 早恋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孩子,大多数的家长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孩子有了男女朋友,都会比较担心和着急,甚至如临大敌。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孩子10岁的时候,45%左右的男生和60%的女生都会对异性的身体和性产生兴趣。所以,这是孩子生理发育成熟的结果。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异性的吸引期,也充满了对异性的好奇。 在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与异性发生性关系的现象也频繁发生,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2011年中国未成年人性事大调查》表明:50%的青少年在15岁之前就接触了性话题,37%的人不仅有性行为,而且在发生性行为时没有进行避孕措施。 2、表现 大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心理和身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母不仅非常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还有“早恋”这一问题也常常让父母担心,这被认为是导致孩子成绩下滑的首要因素,所以早发现孩子是否早恋,就能够更好的找出解决办法,孩子早恋的表现有: (1)经常看着手机偷偷笑 现在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更方便的联系到自己,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配备了手机,当孩子的自制力不强的时候,常常会迷恋上手机上的一些小游戏。 如果孩子放弃了打游戏的时间,用来聊天,说明正在和他聊天的这个人对他蛮重要,一般这种学校的恋爱因为有学业要完成,所以实际上两个人接触的时间比较少,需要靠手机上的聊天来完成情感的联系。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总是忍不住看手机,在键盘是上敲敲打打,还时不时情绪起伏比较大,偷笑或者皱眉冷脸,都可能是早恋的表现。 (2)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可能有一些情侣物件 一般情况下,孩子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就可能是有在乎的人了,尤其对男生来说。 在学校期间,因为有穿校服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审美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所以没有特别多的人在乎自己的外貌、穿着等,当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时,很明显就是想要吸引人的关注了。尤其是注意孩子的校服上是否有签名、字母,书包周围是否开始有挂饰,又或者手机壳突然换了等许多细节,都有可能表明孩子早恋了。 青春期的孩子对于感情的定义还很浅薄,又比较有表现力,所以常常会在一些小细节方面做出改变,从而证明“我和她是一对”,所以发现孩子在这方面有变化,父母就要警惕了。 (3)出现明显的反常行为 如果孩子的性格突然大变,那么很可能是在学校遇到了一些事情,其中就有一条是因为早恋了。一般情况下,内敛的孩子突然变得话很多,更乐于分享自己的心情;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安静了很多都可能是受早恋影响的。这时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自己待着,所以可能会早早的关上房门,或者找各种理由出门,有时他们花钱更大手大脚,因为两个人待着需要更多的花销。 3、原因 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对异性的冲动是无法避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婚恋观。当孩子们都能对恋爱和婚姻当中蕴含的责任和尊重正确看待,甚至能进一步把这份青春激情转化成认真学习和积极上进的动力,青少年从青春期开始,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会分泌各种激素,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此时青少年在生理上会产生急剧的变化。 在性特征出现的动力作用下,青少年对异性更加向往,他们很想接近异性、追求异性。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很容易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陷入早恋。 另外,性教育的缺乏和不良的社会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原因。目前,对于青少年的性教育虽然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是在现实中很难落实到位。有的学校和家长可能没有资源和方法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的做法反而会强化孩子对异性的好奇心,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他们早恋的发生。 青少年不能从正规渠道学习到性教育的有关知识,内心又充满好奇,这样就催生了一些不良的信息广泛充斥于网络、电影、视频等媒介当中。很多内容关于性知识的宣导是不健康的,它们不能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认识,却成了很多青少年陷入早恋的催化剂。主要有以下几点引发早恋和性行为的心理原因: (1)爱慕,青少年儿童中间因为爱慕另一方而发生的早恋状况。依据爱慕目标的不一样,又可分成:仪表盘型,便是因为爱慕另一方外在的仪表盘而发生的早恋;特长型,便是由于爱慕另一方的工作能力特长而发生的早恋;品行型,便是因为爱慕另一方的优异品行而发生的早恋。 (2)好奇心,因为对异性的求知欲而发生的早恋状况。对异性造成明显的求知欲,是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伴随着性心理的进步而当然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青少年儿童因为生理方面生长和发情,非常容易造成性兴奋,对异性越来越很比较敏感,期盼掌握异性的心里和生理学,掌握异性对自身的心态。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类求知欲,就想结识异性盆友,创建恋爱关系。 (3)效仿,由于效仿其他人的方式而发生的早恋状况。效仿的目标关键来源于社会发展,影视剧和报刊书籍。 (4)从众心理,迫不得已周边人的负担形成的早恋状况。周边人就是指扮演的同龄人群。 (5)愉快型,即为了更好地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发生的早恋状况。青春发育期男人和女人的紧密相处,通常会给彼此产生愉悦的感受,这类开心的感受会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儿童中间的紧密相处,慢慢转化为早恋。 (6)补偿性,即为了更好地得到情感赔偿和缓解挫败的情感而发生的早恋状况。情感赔偿就是指青少年儿童在学习上或情感层面遭受挫败时,出自于心高气傲的心理状态,或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情感外伤,一些青少年儿童就想要早恋的方法排解挫败的心态,从异性那边得到情感赔偿。 (7)叛逆,因为青少年儿童在男女相处中遭受他人不得当的干涉所造成的早恋状况。最常见的也是心理状态便是你们不能我这种做,我硬要那样做。在青春期叛逆的效果下,一切正常的异性相处会快速向早恋关联发展趋势。 4、解决方法 了解过青春期孩子发生早恋的原因,父母既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把这段美好的经历变成孩子两性情感能力的成长机会。 (1)尊重孩子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早恋后都会在第一时间和孩子谈话,然后去学校找老师,希望老师找对方的孩子和家长谈谈,一起制止孩子的行为,并要求孩子之间不能再有任何接触,弄得满城风雨。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坏,本来这是孩子的个人极其隐私的事情,却被弄到公堂之上,让孩子觉得颜面尽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而且日后在学校中也很难抬头。 这个时候的家长要冷静,看清事情的起因,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多加沟通,向孩子说明早恋的原因和利弊,帮助孩子找到问题所在,充分信任和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往往这样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充实生活 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兴趣活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兴趣和能力,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填满孩子的精神空虚。家长在青春期开始时,就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学生就该以学业为重,不能避重就轻。而且这个事情家长也可以多抽出时间带这孩子活动,多接触外界事物,分散孩子的精力,转移孩子的主力已。 (3)沟通是关键 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只有家长在了解孩子,孩子对家长充分信任的情况下,才会顺利的度过青春期。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得到关心,加强孩子的亲情感,多安慰鼓励孩子,让孩子从家里获得内心的满足。 (4)心理辅导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因为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最清楚,了解。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时期的人都是有不同的责任和生活的,学生时期就是学习,毕业了就要工作,到了年龄就该恋爱、结婚、生孩子。这些是人的生活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发现孩子还不能走出误区,可以通过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还是很单纯的友谊关键,却被紧张过度的家长误认为是早恋现象。场面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同时伤害了两个家庭和两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家长在处理早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多留心,多观察,冷静和理智的处理解决问题。不要盲目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 (5)加强性道德方面的引导 性道德内容主要包括青少年性态度、性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家长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态度与符合社会规范的性道德价值观。 (6)分辨是非 引导孩子学会在开放多远的社会和网络中分辨是非,把握正确的方向,消除媒体中的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 5、真实案例 14岁男孩明明(化名),是一个初二学生,与同班一女生“坠入了爱河”,他们经常形影不离,一起上下学,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一到周末两人就千方百计从家里跑出来,逛公园、看电影、去游乐场。可是好景不长,两人很快就分手了,从此之后明明一蹶不振,无心学习,不光成绩下降,也不太爱和异性交往。我们制定了一个心理疏导的方案,也和家长进行了两次亲子沟通指导,经过我们和妈妈的共同努力,第一个疗程后孩子的情绪明显好转,开始逐步回归学习,第二个疗程后,明明恢复了正常的社交中,逐步回到正常学习生活中。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719
27
2023-01-09
儿童青少年焦虑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概述 焦虑症被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广泛性焦虑(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panic attack)两种形式。会出现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是病理性的焦虑。 今年来,随着学业压力和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多。国外的一些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病率是10%到20%。我国的一些儿童青少年相关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症是11%,广泛性焦虑是2.8%,强迫症8.3%,分离焦虑0.5%。儿童焦虑障碍患病率14.4%。其中广泛性焦虑为2.7%,强迫症为8.6%,分离性焦虑为2.5%。 2.表现 (1)身体紧张,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面部绷紧,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2)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过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等。 (3)对未来过度担心,过分机警。 (4)分离焦虑,不愿意离开父母,哭泣、辗转不宁。 (5)睡眠障碍 (6)上课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3.成因 (1)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焦虑症,那么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很焦虑。如果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很容易导致焦虑。焦虑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此外一些质量因素,即非遗传因素,如神经衰弱也会导致焦虑。 (2)生理因素:植入的神经系统活动增加,如焦虑持续时间长,肌肉张力增加,伴有一些紧张或反复剧烈运动。 (3)心理因素:过度的内部冲突也会导致焦虑症,童年的时候心理体验被压抑,遇到这种应激就会出现焦虑,焦虑体质易焦虑、不安全、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谨慎和不稳定。 (4)社会因素:亲属死亡或事业失败也是直接原因,良好的家庭条件、富裕的经济、任性以及从小被宠坏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对孩子过于严格的控制也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 (5)家庭环境紧张,导致孩子在紧张的氛围中生活而引起的持续紧张感觉。 4. 解决方法 (1)改善家庭和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孩子适应的环境,减轻压力。 (2)通过对孩子的运动以及大脑进行训练,减轻神经焦虑的影响。 (3)遵从精神科大夫的药物治疗。 (4)减少孩子的学业压力。 (5)提升孩子的人际社交能力,引导孩子学会沟通,正向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集体,减少社交恐惧。 (6)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 5.真实案例 王胜名,15岁男孩,高一期间发现心慌、手抖、焦虑,无法安然入睡,影响学习和正常作息,为了弥补学习,妈妈每周都请家教老师专门为他补课,但是孩子因为睡眠问题,加深了心慌、焦虑症状,非常紧张。在接受二十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父母良好沟通,把孩子的补课暂时延缓。同时通过对还自己进行放松训练,躯体训练,正念冥想练习提升孩子的神经调节能力,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学习的压力和人际关系,最终帮助孩子取得明显改善。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3613
90
2023-01-09
“低声教育”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有一位姑娘讲了自己的经历。 从小,我就习惯了爸爸的高嗓门,他无论和谁说话,都是大眼睛一瞪,声如铜铃。伯父和人说话也是,貌似天生的大嗓门。 用我妈妈的话来说,这哥俩和人说话,永远像是在吵架,就不能声音小点,慢慢的,清楚地说吗? 到后来我长大,嫁人,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公公婆婆之间的说话方式很有意思。 他们从来没有大声说过话,日常间的柴米油盐,都是慢慢的,和和气气地说。 我才明白,正常的说话方式就应该是这样的。 又联想到平日里我们教育孩子,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 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让他们根据我们音量的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 当孩子犯错时,你愤怒地大吼大叫,结果无非两种: 孩子被你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你赶快结束训斥; 孩子被你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你,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你对着干。 但是,当你压低声音、语调平静、严肃地跟孩子谈话时,你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你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你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说话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就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希望家长们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能把这一点教给他: 急事,慢慢地说; 大事,清楚地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何谓“低声教育”? 低声教育,是与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种教育方式。 很多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说服教育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 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 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这是因为: 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 低声调可以赶走愤怒。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时间最长的老师。 大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静,开口大声责骂的父母,肯定对孩子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低声教育呢? 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 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声责骂孩子,孩子反抗的声音也不低,双方情绪越来越激动,最后惹得大人一肚子气,孩子也不服气。 2、 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 比如“我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我不能接受”,这种话初听会觉得很生硬,但过一会儿,孩子很自然就会明白你的意思了。 3、 把你的期望解释给他们听。 比如带孩子逛超市,告诉他不要乱动商品,并警告如果违反的后果将是什么。 你要从头到尾贯彻到底,无需大声威胁。 4、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 就事论事,不要随意发泄对孩子的情绪,不要使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爸爸妈妈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每一个爸妈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打骂教育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一时起到的作用也不会长久。 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有的,这需要健康的爱好、良好的生活规律做铺垫。 一个常读书、勤运动的妈妈,内心更阳光开朗,也就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良好沟通。 跟孩子低声说话,降下的不止是声调,还有那颗浮躁的心。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524
97
2023-01-03
哈佛医学博士:语言暴力改变大脑结构,对孩子影响太可怕了!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前不久,在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你满目狰狞,让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 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 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 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1、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 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 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 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 “我在说你呢,听到没?” 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 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 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 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 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 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 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 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你的肆意批判,将葬送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我妈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那一刻我感觉,这辈子都不会原谅她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正确的沟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时候,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远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认可,特别是来自父母的。当父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纳和爱的时候,孩子必然能够更加积极面对生活。 著名心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就提到了一种和谐的亲子沟通方式: 1、观察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说出观察的结果。做好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对孩子的行为下定义。 比如当老师告诉父母孩子没交作业,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又不写作业了?” 只要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评判,就会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你为什么不写作业?”这是客观的疑问,孩子就会说出,因为作业太难、太多,或者不喜欢老师等原因,父母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导。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欢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扫房间,孩子有情绪,洒了一地的水,就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感受是极大的伤害,也许孩子只是想偷懒,却被冠以笨、无能的标签。 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说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懒,要是孩子还是不愿意,态度可以适当强硬点,但不能胡乱指责。 3、了解感受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时,会有三种反应选择。 比如当孩子对妈妈说:“妈,你做的饭不好吃。” 第一种是愤怒,“辛辛苦苦给你做饭,还敢嫌弃饭难吃。” 第二种是推脱,指责对方——“那我不做了,你们自己做吧。” 第三种是用心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虑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饪技术了。 父母不要总是意气用事,多通过沟通来发现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体的要求 清楚地告诉孩子,希望他们做什么。 比如孩子出门磨蹭,妈妈通常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快点呀,总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让人等你。” 这不是具体的要求,而是一种变相批评,也是一种利用孩子内疚心理的道德绑架。 孩子一般听到这些,会有很强的逆反心理,继续慢慢悠悠。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应该对孩子说:“我们快要迟到了,五分钟后出门吧。”这才是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孩子和父母有着多年生活经验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来很容易事情,对孩子来说却非常困难的。 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仔细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后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当你做到了以上几点,就会发现,孩子并非不骂不成材,春风化雨的教导,也同样能使他茁壮成长。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4261
65
2023-01-03
在家的时间,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这14个字!
段京京
心理咨询师
青春期
1、拖延 拖延的孩子,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内心永远想着:“明天再说!” 寒假作业,总是等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写; 老师布置的任务,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提交; 让他整理下房间,磨磨蹭蹭不愿意动。 ...... 看电视玩游戏没有节制、起床吃饭都要催、熬夜、睡懒觉、饮食不规律,他们在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 对喜欢拖延的孩子来说,快乐的事永远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被排到了最后。 短暂的愉悦之后,带给孩子的是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最高赞的回答是: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 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拖延不仅仅是因为自控力差,还因为缺乏时间观念,对要做的事没兴趣或不知道怎么做。 这个时候唠叨、催促反而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懂得轻重缓急,才能真正地让他自觉起来。 不如帮助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分解面前的任务,从简单的开始,同时让孩子承担拖延带来的后果。 拖延是很差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规避它。 2、运动 在平时,有的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认为做两道题远比花时间在外面跑两圈重要得多。 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知道先有好身体,才有免疫力,才能抵挡病毒的侵袭。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坚持运动一段时间,整个人看起来都精神许多,不仅如此,运动也会让人变得更有耐力、更自信。 一个孩子,如果能将运动的精神贯穿一生,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将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情。 突如其来的假期,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饮食不规律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看电视、玩手机引起的近视问题;每天熬夜导致精神萎靡等,运动在这个时候显得更加重要。 虽然宅在家里,但运动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使是简单的家务也是运动。就有家长每天带着孩子做健身操。运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总是让孩子在家久坐久躺、看电视、玩手机。 3、阅读 受疫情影响,孩子们取消了户外活动,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正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好时候。 阅读往大了说,在孩子未来面对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时,内心会多一份从容与豁达,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会随之改变。阅读构建起来的是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往功利上说,阅读是很多科目学习中最基础的能力。阅读能够帮助孩子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一种文字逻辑性,积累素材,写出好的文章,甚至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题。 从长远看,阅读可以说决定孩子这一生的精神世界是贫瘠还是丰厚,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孩子如果阅读量上去了,学习对他来说不是难题,退一步说,即使现在孩子成绩平平,但有阅读的习惯,未来也是潜力巨大。 孩子读的那些书,汲取的那些智慧,都会藏在他们的脸上,气质里,谈吐上。即使以后没有富庶的生活,仍有富庶的生命。和别人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有着相似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假期是孩子阅读课外读物很好的机会,用阅读来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孩子独处时最好的选择。 4、坚持 后台有家长留言说: “孩子英语不好,我就和她一起在app上打卡背单词,前两天还好,还能耐心背几个,这几天又不想学了.......这孩子学什么都没有耐心。” 孩子学习的拦路虎,除了拖延、不专心,没有耐心和三分钟热度也是很大的问题。 不管是阅读、运动、早睡早起这样的好习惯,还是学习,想要有个好结果,必须要忍受得枯燥,沉下心,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拿练字来说,最近这段时间,很多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在家练练字,而练字这件事并非几天就能看到效果的。 练字的过程中,是在磨练孩子的耐心、毅力,直到能写出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坚持就有了意义。 起点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坚持,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唯有坚持,才能让孩子越走越远。 5、自律 最近各地陆续开始进行网上学习,不少家长反映说孩子隔着屏幕学不进去,看到同学们发弹幕感觉很新鲜,时不时就想走神,完全感觉不到在校学习的那种氛围; 还有的学生在假期开始斗志满满,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坚持没几天,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电子产品上,刷着刷着时间就过去了。 这些孩子们的经历各有不同,却都有着同样的结果:因为不自律,他们浪费了学习的时间。 而那些自律的孩子呢?每天强迫自己早睡觉,睡眠质量有了改善,上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每天阅读半小时,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坚持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每天坚持运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自律的孩子对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明白在该好好读书的年纪,就不应该在消遣娱乐的事情上浪费大量时间。 他们未来的道路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清晰,进入理想的轨道,让自己慢慢变得有能力去获得想要的一切。 6、高效 每个班里都会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学习很长时间,课间也在埋头苦读,熬夜在小台灯下兢兢业业地复习做题,可是成绩偏偏就是和付出不成正比。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孩子都陷入了一个学习误区,以为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高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比起一口气学几个小时,分散式学习效果最好。 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拉开每次的学习间隔,散散步听听音乐,让脑子休息放松一下,然后再回过头来埋头苦思。这样不但总的学习时间更短,而且记忆留存时间更长。 所以,重要的不是努力的时间,而是努力的方式! 7、认真 以上所有,必须有“认真”加持,不然一切都免谈。 认真的孩子做什么都很认真,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全力以赴,有始有终。 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写作业,就是做手工、运动、玩游戏,也都比较认真,不轻易中途岔开或放弃。 请告诉孩子,如果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那生活回报给你的便是一事无成;如果始终抱着一颗认真赤诚之心,生活也将回报以歌。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317
56
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