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科室相关科普
得胃病的特征是什么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病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类疾病,得胃病的特征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与疼痛、消化功能减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以及消瘦乏力等,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上腹部不适 上腹部不适与疼痛是胃病最常见的特征,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烧灼感,常在饭后或空腹时加重。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疼痛可能呈持续性,而胃溃疡则表现为餐后疼痛,并在一段时间后缓解。 2、消化功能减退 胃病往往导致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早饱等症状,其在消化不良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尤为明显。 由于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患者常感到饭后饱胀不适,甚至影响食欲。 3、反酸烧心 是胃病特有的症状,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和胃溃疡患者。反酸是指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的症状,而烧心则表现为胸骨后方的烧灼感,在躺下或弯腰时可能加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恶心呕吐 是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在急性胃炎和胃溃疡患者中更为突出。 恶心是一种主观感觉,想吐出胃内容物,而呕吐则是胃内容物经口排出的过程,不仅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摄入,还可能对胃黏膜造成进一步的刺激和损伤。 5、消瘦乏力 随着胃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贫血、精神不振等,在胃癌等恶性肿瘤患者中尤为明显,可能与肿瘤消耗营养、影响吸收功能以及引发并发症有关。 面对胃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减少胃病的发生和发展。
657
2024-09-24
肠易激综合征能治好吗
徐有青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虽然难以完全根治,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控制和缓解。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因素如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饮食因素也不可忽视,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不耐受的食物等可能诱发症状。此外,肠道菌群失调、胃肠动力异常等也可能参与其中。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首先是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在饮食方面,要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乳制品、高纤维食物等,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可以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对于腹泻型患者,则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减轻症状。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止泻药可以缓解腹泻症状,泻药可以用于便秘型患者,解痉药可以减轻腹痛。 患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要学会自我管理,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定期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746
2024-09-24
胃为什么会糜烂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糜烂即胃黏膜的浅表性缺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饮食、药物、应激、精神压力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个方面。 1、饮食因素: 长期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过量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胃糜烂。但通常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食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程度相对较低。 2、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功能,促进胃酸分泌,从而增加胃糜烂的风险,但通过及时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可减轻症状。 3、应激因素: 如急性心梗、脑出血、严重酒精中毒等应激性事件会导致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促使胃酸大量分泌,进而诱发胃糜烂或胃溃疡,需及时就医治疗。 4、精神压力大: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从而增加胃糜烂的风险。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糜烂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需综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在胃内强酸环境中生存并繁殖,通过释放毒素破坏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进而发展为胃糜烂、胃溃疡甚至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就医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以根除细菌,防止病情进展。 在生活中需合理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损伤胃黏膜,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潜在疾病,降低胃糜烂的发病风险。
895
2024-09-24
女性上厕所大便拉出血是什么情况严重吗
徐有青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女性上厕所大便拉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痔疮、肛裂、肠道炎症、息肉及肿瘤等。出血量少且偶尔出现鲜红色血液,病情可能较轻;若量大、持续久或伴有其他症状则可能较严重。 1、可能的原因 痔疮: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痔疮是由于直肠和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当大便干燥、排便用力时,可能会擦破痔疮表面的黏膜,导致出血。血液通常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或滴落在马桶内。 肛裂:通常是由于大便过硬、排便困难,导致肛门周围的皮肤撕裂。肛裂引起的出血也为鲜红色,量一般较少,伴有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排便时和排便后。 肠道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引起出血。血液的颜色和性状因病情严重程度而异,可能为暗红色或伴有黏液,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道息肉:息肉是肠道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当息肉较大或表面糜烂时,可能会引起出血,出血的表现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而不同,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也可能导致大便出血,血液通常为暗红色,常与大便混合在一起,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 2、严重程度判断 如果出血量较少,仅为偶尔出现的鲜红色血液,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可能病情相对较轻。但如果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腹痛、发热、头晕、乏力等症状,就需要引起重视,可能病情较为严重。 例如大量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症状;如果是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面对大便出血症状,女性患者应保持冷静,及时观察出血情况及伴随症状。在等待就医期间,可尝试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肛门卫生等措施缓解症状。同时避免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162
2024-09-24
肠痉挛怎么治疗效果好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肠痉挛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针对肠痉挛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的严重程度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情绪管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 1、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轻度肠痉挛,患者应遵循定时定量的饮食原则,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中应减少辛辣、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油炸食品、冰淇淋等,以免刺激肠道加重痉挛。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痉挛。 2、情绪管理 紧张、焦虑、压力大等负面情绪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加剧痉挛症状,患者应学会情绪管理,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以改善心理状态,从而减轻肠痉挛症状,适用于因情绪因素引起的肠痉挛。 3、药物治疗 对于中度肠痉挛,药物治疗是必要的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解痉药物,如遵医嘱使用肠道平滑肌松弛剂和抗生素双炔类药物等,以减轻肠道痉挛和相关症状。 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也可用于缓解疼痛,适用于由肠道炎症、感染等引起的中度肠痉挛。 4、物理治疗 是缓解肠痉挛症状的辅助手段,患者可通过热敷、按摩等方式促进腹部血液循环,缓解肠道肌肉紧张。 热敷时可使用暖宝宝或热水袋,但需注意温度控制,避免烫伤,按摩时应以轻柔的手法为主,避免用力过猛加重症状,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肠痉挛,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5、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如肠套叠、肠梗阻等,可能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手术治疗,适用于由器质性病变引起的重度肠痉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规律、情绪调节和保暖措施,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03
2024-09-24
胃胀,胃顶,不消化是什么原因
徐有青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胀、胃顶、不消化多由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精神压力等引起,也可能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相关。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缓解压力、及时就医等措施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1、饮食不当 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快、过量或食物选择不当会引起胃胀、胃顶,多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对较轻。 建议调整饮食习惯,每餐七八分饱,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油腻、辛辣、酸性和含咖啡因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2、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引发胃胀、胃顶感。 建议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瑜伽等,促进胃肠蠕动,减轻腹胀症状,注意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可静坐或站立片刻。 3、精神压力 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的状态,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出现胃胀、胃顶等不适感。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心情,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4、胃溃疡 胃溃疡则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刺激引起胃黏膜破损,会导致胃胀、胃顶、不消化等症状。 如果怀疑胃炎或胃溃疡,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 日常生活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避免精神压力,注意食物选择,每餐不宜吃得过饱,一般七八分饱为宜,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胃肠负担。
973
2024-09-24
反胃怎么快速缓解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快速缓解反胃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休息放松、药物治疗、穴位按摩等,建议根据患者自身的状况以及专业医生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方法。 1、调整饮食: 建议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特别是温水或淡盐水,有助于缓解因脱水引起的反胃症状。适用于多数因饮食不当或轻微胃肠不适引起的反胃,效果温和且易于实施。 2、休息放松: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缓解身体疲劳和紧张情绪,从而减轻反胃症状。通过进行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也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引起的反胃。 3、热敷: 热敷胃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部肌肉紧张,从而减轻反胃症状。 4、药物治疗: 对于因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引起的反胃,根据医生建议可服用抗酸药或质子泵抑制剂来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部不适和反胃症状。 5、穴位按摩: 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对于缓解反胃症状也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内关穴,适当按摩有助于调节胃气,缓解反胃。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反胃需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降低反胃的发生风险,维护身体健康。
639
2024-09-24
肠痉挛怎么缓解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缓解肠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热敷按摩、调整饮食习惯、心理调适、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建议针对不同严重程度的肠痉挛选择合适的方法。 1、热敷按摩 热敷可以通过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肠道平滑肌的紧张状态,从而减轻疼痛。 按摩则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缓解肠道积气引起的痉挛。适用于因受凉、饮食不当或情绪紧张引起的轻度肠痉挛。 2、调整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都可能刺激肠道,诱发痉挛。 建议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摄入,有助于保持肠道健康,预防肠痉挛的发生。 3、心理调适 长期高度紧张或情绪激动会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异常,引发痉挛。通过心理调适和放松练习,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压力,减少肠痉挛的发生。 适用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肠痉挛,无需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4、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肠痉挛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痉止痛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肠道平滑肌的痉挛状态,减轻疼痛。 对于因肠道感染等病理原因引起的肠痉挛,还需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消除病因。 5、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用于治疗由严重肠道疾病如肠梗阻、肠内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肠痉挛。 当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持续恶化时,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通过手术去除原发病灶,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彻底缓解肠痉挛症状。 为了预防肠痉挛的发生,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减少精神压力,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1265
2024-09-24
屁多的原因是什么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屁多即排气频繁,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功能性消化不良、肠道菌群失调、肠炎,以及肠道息肉等因素导致,如果伴有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1、饮食习惯: 摄入过多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薯类、乳制品及高纤维食品,会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导致排气增多。 进食速度过快、咀嚼不充分或边吃饭边说话,也可能使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增加放屁次数。一般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细嚼慢咽、避免进食时说话等措施即可有效缓解。 2、功能性消化不良: 当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未能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会产生更多气体,引起屁多。 功能性消化不良还可能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对于此类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促胃肠动力药或消化酶制剂,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肠道菌群失调: 当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时,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引起便秘、腹胀等症状。治疗需通过遵医嘱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4、肠炎: 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炎症本身也会刺激肠道产生更多气体。其引起的屁多还伴有腹泻、腹痛、黏液便等症状且病情可能逐渐加重。 治疗需就医针对病因进行,包括抗炎、修复肠道黏膜等,注意饮食卫生和休息。 5、肠道息肉: 屁多可能是肠道器质性病变的征兆,如肠道息肉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食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产生大量气体。 其还会伴有其他症状,如便血、腹痛加剧、体重下降等,需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多摄入易产气食物,注意进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吞咽过多空气,关注肠道健康,适时补充益生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1154
2024-09-24
什么是非萎缩性胃炎
周中银
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胃黏膜未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 1、病因分析: 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在胃内长期寄生,可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 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2、临床表现: 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嗳气等症状,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疼痛程度多为轻度到中度,一般不会非常剧烈。 3、病理特征: 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在显微镜下可见炎症细胞浸润,但胃黏膜腺体一般无明显萎缩,黏膜层保持相对完整,没有明显的变薄现象,与萎缩性胃炎相比,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相对较轻。 4、诊断方法: 主要通过胃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活检来确诊,胃镜下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糜烂、出血等情况,组织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排除其他胃部疾病。 5、治疗措施: 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根治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习惯、停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动力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综合治疗并定期复查。 日常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遵医嘱服药,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852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