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青云医生
殷青云主任医师儿少精神科
三甲广州市脑科医院
  1. 博士
儿童精神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儿童孤独症、儿童强迫症、儿童恐惧症、儿童攻击行为、儿童焦虑症、小儿多动症等疾病的心理咨询以及治疗。
殷青云,广州市脑科医院,儿少精神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1996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方向为精神病理学与精神卫生学。毕业后分配至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工作,主要从事成人精神病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儿童潜能研究中心进修3月,2001年考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师从于儿童精神病学家李雪荣教授,主要从事儿童精神病学的研究,2004年获得医学博士。主要开展有关儿童精神障碍的诊治及各种儿童心理问题的咨询等工作,擅长儿童精神障碍、儿童心理问题、儿童孤独症、儿童强迫症、儿童恐惧症、儿童攻击行为、儿童焦虑症、小儿多动症等疾病的心理咨询以及治疗。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和互联网搜索结果
纠错

殷青云医生的问诊服务

免费咨询
医生助理提供诊前咨询服务
去咨询
预约挂号
暂未开通挂号服务
挂号指引
极速问诊
根据病情智能推荐医生
去问诊
全国医生随机分配
殷青云的预约挂号
广州市脑科医院
第一执业
殷青云医生最新的出诊信息请参照医院官网
殷青云的挂号方式
1.
微信: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服务号”或“广州健康通”公众号预约;
2.
电话:拨打020-81580392、020-81268070芳村门诊,020-81251863、020-81251773荔湾门诊、020-31526349江村门诊,按提示预约;
3.
现场:人工窗口或医院内自助机。
殷青云医生未在本平台开通挂号服务 向您推荐所在医院官方挂号方式
挂号方式可能会存在更新不及时 具体以医院官方渠道为准
殷青云同科室医生

儿少精神科相关科普

医生本人未创作科普,推荐医生同科室相关内容
过敏实际是什么问题,如何预防
2023.10.16
过敏其实是免疫系统对某些东西特别敏感,一碰就会出现各种奇怪的反应,如皮肤发痒、鼻塞、流鼻涕、咳嗽等。过敏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免疫系统会产生一种叫做IgE抗体的物质,这些抗体会结合到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上。 当下次再次接触到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出大量的化学物质,如组胺、白三烯等。这些化学物质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症状的出现。 过敏的症状和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有轻微的不适,而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工作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保护身体健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过敏的发生: 1、了解自己的过敏原非常重要,通过过敏测试可以确定自己对哪些物质过敏,从而避免接触到过敏原;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家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 3、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锻炼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减少过敏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过敏的人群,及时就医非常重要,医生会根据症状和过敏原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过敏药物、免疫疗法等,可以帮助缓解过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刘燕婷主治医师
3332
71
adhd是怎么引起的
2023.06.21
adhd是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或者多动综合征,主要由于脑部异常、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引起,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 1、脑部异常: 脑内神经递质浓度的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当出现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时,也可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是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密切相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较多,同时其同胞兄弟姐妹患病率也较高。 3、其他因素: 家长教育方式失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环境污染导致的铅、及化学物质中毒等也可诱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出现注意力短暂、易随环境转移,玩耍和学习时常心不在焉,做事有始无终,还可伴有兴奋多动、干扰别人活动、缺乏克制力、任性冲动、情绪不稳,甚至神经发育障碍或延迟的情况。 日常要有耐心,避免打骂、呵斥等不良刺激,善于发现患儿优点并给予表扬,提高自信心。引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克服冲动破坏行为,循序渐进地培养其注意力,提高学习、做事效率。对于攻击行为,应及时制止。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安静,睡眠前不听刺激性音乐,用温水洗脚,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除心理治疗和教育外,遵医嘱使用神经兴奋剂有效,如盐酸派甲酯片等。注意要从小剂量开始,同时监测患儿症状及药物副作用。
唐勇军副主任医师
6352
86
青春期叛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父母该如何正确应对?(内附实用建议及详细案例)
2023.02.09
当孩子说出第一个“不”时,ta的自我意识形成了。 美国著名“沟通之父”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青春期孩子反叛的不是其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力,以及基于这份权力的言行方式。如果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能更多地用非权力的方法来影响孩子,那么,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反叛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叛逆期。 这解释了为什么到了青春期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不叛逆,叛逆真正的源头在于家长,而“青春期”只是这一反应的催化剂。 我是有来心理认证的青少年成长领域的咨询师,下面我将以系统知识结合自己的咨询经验,来谈一谈“青少年叛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 青春期叛逆,是指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发生的一段心理的过渡期,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求自由,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监护的表现。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产生了叛逆心理,倾向于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如果用命令式的管教来应对,会让孩子感到耻辱,更加激发了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它很多时候会引起强烈反应,因而的确需要投以足够的重视。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喜欢和家长老师唱反调,特别容易冲动,有很强的虚荣心,会早恋,会厌学,做事不考虑行为后果,容易走极端。 表现 不同阶段区别 1.早期阶段(9-13岁):反叛通常开始于中学早期,孩子的叛逆动机,主要是为了摆脱曾经的自我定义,为将来更成熟的重新定义扫清道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不再是小孩子,不要再把我当成小孩!” 2.中期阶段(13-15岁):在中学后期和高中早期,大多数的反叛是为了创造必要的差异来突出自己,让明自己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也期待别人能够肯定其独特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我是与众不同的,请不要用任何人的标准来对待我。” 3.后期阶段(15-18岁)︰在高中的中后期发生,通常是由青春期的延迟而发生的,主要是为了把自己从对父母的依赖中解放出来,以获得相对独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内心独白是:“不要总是对我啰里啰嗦的,我有能力照顾好我自己。” 反权威特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这个社会有许多的条条框框。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固有的规则、权威是让他们首先碰壁的东西。在他们最初接触权威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给予全面、公正、客观、具体的信息,孩子就认为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对权威的质疑和反对。出现如“只要是上级(老师、家长)就要反对”、“只要是制度就要反对”等倾向,这种对权威的叛逆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反抗性,偏激性,自发性和盲从性。 被动攻击(“我偏不”) 叛逆的孩子都有着一种跟家长对着干的心理,经常故意做错一些事情惹家长生气,“你们最想我做这个,我偏偏不做这个”,即使ta在这种对抗中也得不到好处,但仿佛只要给家长“捣乱”、受到批评就会满足,这其实是一种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不满的发泄,即被动攻击心理。 原因 生理快速发育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发育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各项内分泌和身体激素水平空前提升,但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展还不够均衡,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情绪波动较大、自控能力不足、行事冲动易走极端、时而烦躁不安、时而忧虑苦闷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被很多家长看来,自然是问题多多,然而身体的本能反应又如何能被区区几句啰嗦和训斥所压制,一来二去,孩子便被冠以叛逆的罪名。 心理人格发展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价值体系逐渐形成,开始深入地思考“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哪些价值”等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地探索、尝试和确认,逐渐感知“我"与世界之间的界线。同时,在这个探索和确认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自尊和自爱等心理素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往往都充满矛盾,对待家长时,反抗性和依赖性会同时存在,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双方就很容易发生冲撞。 压力过大造成应激反应 青春期的孩子,一直面临学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恰当引导,就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进而触发潜意识中的对抗情绪,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不恰当的教养方式 家长的过多干预、过度操控,常常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受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反之,家长的情感忽视、放任自流又会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关注和重视,使双方因为缺乏理解,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 1.缺乏人格尊重 家长最常见的一种误区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不承认他们具有独立人格和丰沛的情感。经常打着“都是为你好”的名号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感受,直接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又或是因为觉得孩子“不记事”随意做出伤害孩子情感的事情。 对于父母们来说,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就是最合适的,但站在孩子自己角度上,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有主体意识的人的存在被最亲近的父母抹杀了,他们既伤心,又愤怒,一部分孩子就更加急于证明和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会有越来越强的自主性,越来越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 2.情感漠视 在家庭中,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或是感情破裂等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这导致了孩子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一些孩子发展出过于敏感悲观的性格,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事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应对,感觉别人都对自己有敌意,故而激发叛逆心理;还有的孩子用叛逆行为引起家长注意,这样就能让自己觉得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 3.控制欲过强 青春期阶段里的孩子一般都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愿,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讨厌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约束下,特别反感父母的唠叨和说教。而父母却习惯事事自己做主,拿捏孩子所有一举一动,家长们强势的压迫使得青春期的孩子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最后引发反感情绪。这时候孩子的叛逆,是一种压迫下的揭竿而起,是一种低调的报复。 家长控制欲过强不仅会引发叛逆问题,研究表示,控制行为与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长的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持续一生。 4.沟通不利 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忌讳教条式的沟通。青少年正处于对事事充满好奇、追求真理的阶段,他们对固有的规则和权威的不理解是很合情合理的。在他们最初接触一些社会共识、规则时,成年人出于怕麻烦、觉得孩子小反正也不懂等原因,往往做不到耐心的分析和解释,孩子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获取客观、具体的信息,他们就认为规则、权威、共识等的存在是一种教条,从而引发质疑和反对。 解决 了解与理解 充分认识到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种种生理和心理、外在环境和自我发展上的矛盾和挑战。将心比心,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更多地给予支持和帮助而非苛责,保持充分的沟通,并树立“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与我沟通,我会始终站在你这边”的可靠形象,孩子自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必要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心理咨询。 营造良好的环境 健康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成长环境、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等等……都是保障孩子渡过青春期、减少叛逆心理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的必要条件。 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并不受“经济是否充裕”、“父母离婚与否”等条件限制,健康的家庭氛围就是说在充满平和理智、崇尚沟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然会养成遇事先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性格;良好的成长环境指的是没有暴力、没有重男轻女和交流壁垒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学习计划指符合发展规律、因材施教、科学育人。 正确的沟通和引导 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相当于拥有了良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完全信任家长,而家长也会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引孩子人生发展道路的弥足珍贵的建议。 首先 ,家长成熟的世界观和丰富的阅历是孩子所不具备的,若想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遵循理想的方向,必须让ta站在成人的肩膀上,助其思考深远。 其次 ,不可加以任何强制的意味。即使家长再为了孩子着想,又或者孩子的想法在家长看来多么错误与幼稚,需谨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如果强加干预,只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达不到目的的同时还会彻底破坏亲子关系。 最后, 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想当然地站在成年人的认知和立场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孩子,考虑自己对自己这样说话,能不能听进去。 下面是一些实际运用上的建议: 1.给予孩子尊重:让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和相对范围内运用、实施自己的权力。家长要逐渐放权。 2.给予孩子信任:要尽量允许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并对其中做到的部分进行及时的肯定。家长要给予甚至是制造一些让孩子独立决定、独立完成事情的机会,并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好,使他获得更多的肯定,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途径。 3.倾听并保持好奇心:父母要学会适时闭嘴,用心倾听孩子的信息(知)、情绪(情)、需求(意)。保持好奇心,促进良好的沟通。 4.共情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并共情孩子,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5.多用鼓励,避免羞辱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与此同时,可以表达父母自己的看法。批评孩子不要当众,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6.关注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不埋怨,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 7.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定期举行家庭会议,充分相信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爱放手,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 8.引导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叛逆期的孩子内心会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孩子才会有动力。 案例 小哲是一名初二的男孩,从初二上学期开始,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用妈妈的话说“就像变了个人一样”,父母说他什么都不听,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冲撞,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父母说破了嘴皮也没有丝毫效果,越说他越做,我行我素甚至愈演愈烈。老师反映在学校里孩子表现得很有礼貌,只是成绩有下降的趋势。 在早些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经常因为小事产生争执、吵架,双方各执一词,疯狂输出,谁也不让,最后基本都是孩子摔门而去把自己锁在房间。再后来,连吵架的沟通都变少了,大家都不愿意说话了,整个家庭氛围变得很沉重。 在分别和父母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亲子双方都有一个共同诉求,就是好好说话、好好相处。在这个家庭中,引发叛逆行为的突出原因就是没有建立沟通之桥。 小哲虽然表现得不想跟父母说话、不理父母、总是跟父母作对,但实际上,他的心底里是想跟自己的爸妈好好相处的,但他们的专制和闭塞让他有口难开。我能感受到孩子沉默的背后藏着深深的无助,明明是最亲密的人,此时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或许家庭成员中都觉得自己很爱对方,但是其实却是把对方的真实需求拒之门外。他说:“其实我真的不想跟她(妈妈)吵架,可是我说话她听不懂,她说话的时候,我一句也不想听。” 跟孩子父母沟通发现,父母很强势,从小对孩子学习要求很高。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升初一后,在班里属于中等水平,父母认为是孩子不努力学习,经常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还常常以怕耽误学习为由,不让小哲参加足球练习和比赛,不让他打游戏,甚至干涉交友。 通过咨询,父母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调整自己的期待,接纳了孩子目前的情况,并且学习掌握了在与孩子沟通时应有的心态和一些技巧。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时,小哲父母着手营造轻松、平等的氛围。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观看孩子比赛,赢得了与孩子的沟通机会,经过渐渐敞开心扉的沟通,他们了解到孩子升入初一后成绩排名不如从前,内心也很受挫,父母理解共情孩子的难处,与孩子平等交流,不再苛责和用高要求给他压力。在其他的事情里,无论大小,都听取孩子的心声,一改之前“一言堂”的决策方式,共同寻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 同时,允许孩子有比较多的独处时间,允许他自我思考,自我处理,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安排自己生活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系改造”,小哲更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了,也不像之前那么我行我素,成绩提升很快。回访时,家长说“本身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只是大人把他脾气激上来了,其实对所有人都不好”。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尹建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7289
21
如果您的问题未能解决,您还可以选择:
三甲医生

极速问诊

3万名三甲名医
7*24小时极速响应
1对1

找专家

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对症找医专科专治

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可咨询医生

更多
  • 0~50元
  • 50~100元
  • 100~200元
  • 大于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