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军的科普
同用碗筷,会传染上血液病么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恶性血液病是不是传染病?答案是:不是传染病。   尽管目前关于人类恶性血液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有关恶性血液病发病机制的学说也颇多,尚无由于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密切接触而传染上恶性血液病的。虽然有研究发现,某些病毒感染,如嗜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I型(HJLV-1)可诱发某些T细胞恶性血液病,主要系这类病毒本身所含的逆转录DNA引起患者基因突变所致,虽然是由于感染这类病毒后引起发病,但主要还有这类患者的内在因素存在。   另外,也曾有报道,在某些家庭中,先后数位家族成员患同一类型恶性血液病,但这并非由于相互间传染所致,主要系这类家族成员中共有的某些遗传性缺陷。若是恶性血液病会传染的话,那与恶性血液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势必该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了,可实际工作中,并未见因此医护人员中有恶性血液病的患病。
4482
67
2019-09-10
这10类药物会引起白细胞减少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临床上医生经常能碰到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第一反应,是不是造血系统出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像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很多血液系统疾病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轻度减少可没有任何征兆,但是白细胞重度减少的患者则容易发生感染,乏力、头晕等常见的。   但是有些白细胞减少是由于药物本身导致,往往不是血液系统疾病所致。   抗肿瘤化疗药物:   抗肿瘤化疗药物可以非特异性的杀伤白细胞,白细胞减少是用药中一种常见的毒性反应。除杀伤白细胞外,也能抑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主要包括烷化剂和抗代谢药:   1、烷化剂: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和肼类(丙卡巴肼),其中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氮芥和环磷酰胺。   2、抗代谢药:主要有甲氨蝶呤、培美曲塞,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吉奥、巯嘌呤、阿糖胞苷、吉西他滨等。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临床常用的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等。   抗菌药物:   近年来由于常见病原菌对氯霉素的耐药性增加及其骨髓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氯霉素的全身给药在国内外的应用普遍减少。需要注意的是,氯霉素局部给药后也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青霉素类、链霉素、多黏菌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药物进入人体内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大量粒细胞被凝集破坏,造成白细胞下降,其中粒细胞下降更为明显。   抗甲状腺药物: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可能机制有   1、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抑制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致粒细胞有丝分裂减少,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缺乏;   2、免疫反应使粒细胞破坏过多所致,抗甲状腺药物进入体内后,导致体内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大量粒细胞被凝集破坏,造成白细胞下降。   抗疟药物:   氯喹、伯氨喹、乙胺嘧啶等,这些药物除了可以治疗疟疾外,也可能抑制骨髓,引起白细胞减少。   抗惊厥/癫痫药物   临床常用的此类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这些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在治疗中定期监测血常规。   降血压药物:   1、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临床上医生比较重视的是卡托普利引起的咳嗽,卡托普利导致白细胞减少的几率相对较低,造成白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骨髓抑制作用和药物所诱发的变态反应有关;   2、甲基多巴:有发生轻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伴有或不伴有Coombs试验阳性。也有报告血小板及白细胞抗体的补体结合试验阳性、Coombs试验阳性、抗核抗体阳性。上述这些变化,经停药后往往均可恢复。   免疫抑制药:   吗替麦考酚酯通过干扰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使之不能形成DNA,抑制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以达到免疫抑制作用,为器官移植后抗排异反应药物。但其亦同时损伤人体其他正常细胞的生长,因此可导致骨髓抑制。   吗替麦考酚酯导致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7%-35%,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其中以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最常见。   治疗精神障碍药:   包括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由氯丙嗪引起的白细胞减少一般发生在用药的前几周。氯丙嗪引起的这种不良反应比其他作用更强的抗精神药(如奋乃静、三氟拉嗪)更为多见,氯丙嗪还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至缺乏。
1.20万
61
2019-08-06
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普及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又叫多能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从卵黄囊全能间叶细胞分化来的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它具有高度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并有进一步分化为各组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经有丝分裂后,正常稳定状态下约半数子细胞仍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通过这种自我更新使干细胞总容量的大小维持不变,这种功能可一直保持到正常健康机体的生命终止。另一方面,干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能基因发生重排或易位,使细胞特征发生改变而走上逐渐分化的途径。通过干细胞的这种向各组细胞分化的功能,从而维持了机体的正常造血,保证了机体在生命过程中对各类细胞的需要。利用造血干细胞这个重要的基本特性,临床上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各种疾病,使病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得以重建。   造血干细胞移植定义及分类:   1、造血干细胞移植定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应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血液及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   2、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   根据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可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以下几类:   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移植:造血干细胞可取自骨髓,也可取自外周血或胎盘脐带血(简称脐带血),取自骨髓的称为骨髓移植,取自外周血的称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取自胎盘脐带血的称为胎盘脐带血移植(简称脐带血移植)。   根据供者与受者(患者)HLA配型结果可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以下几类: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指同卵孪生子(双胞胎)间的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供者为非同卵孪生子的其他人,包括:HLA配型(简称配型)相同的同胞供者,配型半相合的亲缘关系供者(父母与子女之间、同胞间或其他亲属间,又称单倍型移植)及配型相合的非血缘关系供者。非血缘关系供者的移植又被称为无关供者的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先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冷冻保存起来,待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后再回输给患者自己,以重建自身血液及免疫细胞,所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实际上是“骨髓避难”或“造血干细胞避难”。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通常适用于骨髓未受累或疾病处于很好的完全缓解状态的患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1、遗传性血液病及免疫系统疾病,如重型地中海贫血、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2、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如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非造血系统疾病,如实体瘤等。   4、各种白血病,其他血液肿瘤,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5252
3
2019-08-06
血癌?莫怕!坚持四点,成为抗癌“小战士”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白血病,又称“血癌”,现在人们谈癌色变。对于白血病患者而言,除了疾病本身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以外。精神压力往往也不可忽视,比如患者会经常感觉疲倦、虚弱,担心自己的未来甚至出现精神抑郁的情况等。   整日沉浸于无谓的忧虑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降低机体抵抗力,甚至加重病情。与其这样,不如照顾好自己,感受美好,享受当下,希望白血病患者不要被疾病打到,做一个积极勇敢的抗癌“小战士”。我从饮食、运动和心理方面为困惑中的“小战士”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可能帮助大家战胜病魔。   保持健康饮食   丰富的营养能够使我们更强壮、抵抗力更强,并且有助于病情恢复。理想食物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好”脂肪。   蛋白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家禽、鱼类、豆类和蛋类、瘦肉都是很好的选择。   碳水化合物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豆类、蔬菜、全谷物都是非常好的健康食品。   “好”脂肪不仅给我们提供能量,还能将一些维生素运达全身。我们可以通过葵花油、橄榄油、红花籽油、芥花油、牛油果获得“好”的脂肪。   不健康的食物不要吃,如高盐零食小吃、糖果、高脂肪肉类。补充水分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呕吐和腹泻的时候。这样可以避免脱水。避免饮酒抽烟,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高脂、高盐食物,少吃,少吃,少吃~    如何应对治疗副作用引起的饮食问题   化疗过程可引起很多化疗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腔溃疡、便秘或腹泻等,进而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将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情恢复时间延长,百害而无一益。   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建议少食多餐,以获得足够的营养。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热量和营养的食物,例如什锦果仁、花生酱、奶酪。如果吃东西会引起疼痛,可以喝高热量、高蛋白的奶昔。   我们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食物中一些细菌的入侵。有的白血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较低,饮食需要注意:   1、吃煮熟或者烫过蔬菜和水果,或者是吃罐装的水果和果汁;   2、肉类、鱼类和鸡蛋一定要煮熟;   3、只吃巴氏杀菌的奶酪、酸奶和牛奶。   4、避免食用熟食;   如果有困难,可以咨询我院的营养师,他可以根据身体需求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方案。    保持活力   大家往往认为白血病患者不适宜户外运动,担心“感染”。但是适当的运动可以缓解疲劳,让心情愉悦。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慢慢地开始锻炼。   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争取每天都能进行30分钟适度的有氧运动。   保持愉悦心情   在临床上,经常看到患者害怕、压力、焦虑、愤怒。但是,请记住!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情绪并不能自拔的时候,不必独自承担。积极地与身边的朋友、家人、医护人员交流,敞开心扉,适当释放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压力:   社交。和朋友出去吃饭或看电影;   每天花点时间做一些放松的事情。例如洗个热水澡、读书、看电影、种花等;   可以将你的心路历程或者体验记录在笔记本上。   可以尝试一些瑜伽、冥想或深呼吸等方面的运动。   如果你仍感到万分痛苦,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
4926
16
2019-08-05
关于“献血”你知道多少?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献血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事实证明,健康适龄成年人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5%或不超过10.5毫升每千克体重,不会损害身体健康。一般每次献血量为200毫升或400毫升,约为人体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在肝、脾等器官的血液能够及时补充循环血量,各种丢失的血液成分也能够很快被骨髓的新生细胞所补充。    献血安全吗?   献血时的各项操作均由具有采血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均使用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采血器材,用后集中销毁,确保献血者不会因献血而感染疾病。因此,献血是安全的。    什么是成分献血?   成分献血是指借助血细胞分离机,单独采集某一种血液成分的过程。目前我国通行的成分献血主要是血小板单采。在成分献血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在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全新密闭耗材中进行循环和分离,不会造成交叉感染。捐献者在成分献血前会进行比捐献全血更严格的血液检测,确保捐献后自身的血小板计数仍在正常范围内。    献血前要做哪些准备?   献血前,应了解哪些人、哪些情况不适宜献血等知识,保证血液安全和自身健康。献血前一晚,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油腻食物,献血当天不要空腹;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另外,放松心情也很重要,和曾经成功献血的同伴一起献血有助于消除紧张心理。
6871
63
2019-08-05
科普:直系亲属之间为什么不能直接输血?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当您的直系血亲需要输血时,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义不容辞:“我们是他的亲属,用我们的血吧!”影视作品中的这类场景也层出不穷,但是这种“帮助”常常只是影视作品中设计的煽情桥段,在现实生活中却适得其反。   血亲间输血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极为凶险的TA-GVH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正常情况下,TA-GVHD的人群发病率仅为0.1%~1%,而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在一级亲属之间的发病率会增至10~20倍。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使发病率低,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疗法,一旦发生,则死亡率高达90%。   血亲主要指出于同一祖先,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它们的遗传物质有相同的部分,有血缘关系的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细胞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似的可能性更大。发生TA-GVHD的主要基础是受血者和供血者HLA半倍体的一致性和同源性。受血者免疫系统的卫士们会根据供血者的抗原将其认定为友军,从而使得输入的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存活、克隆增殖和活化,之后反而对受血者进行攻击,从而严重破坏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移植物抗宿主病。这种病起病突然,进展迅速,病情严重,有时医生甚至还来不及做出诊断。   在美国,输血患者极少发生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而在日本发生率比较高,这可能与日本人存在高度同源基因有关。在我国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估计在万分之一,但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发病率可以达到1%,相比于非直系亲属献血,这种病在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的发病率高达十到二十倍。因此,为了避免发病,应尽量避免血亲之间的直接输血。
1.67万
29
2019-08-05
白血病分类分型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白血病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又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共分八型,分别为M0、M1、M2、M3、M4、M5、M6、M7,分别对应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分化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红白血病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的分类和分级是根据骨髓中原始白血病细胞,被阻滞在不同的生长周期而定的,如果阻滞在早期则为急性白血病,如果白血病细胞癌变在晚期,则为慢性白血病。
播放语音
16.17万
94
2019-07-20
急性白血病能不能治好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急性白血病能不能治好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具体分型,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又分为m0-m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又分为急淋L1、L2、L3型,不同的类型,预后也不一样的。需要完善骨髓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白血病的诊断,是属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如果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通过药物可以治愈,低危的患者通过化疗大部分也是可以治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可以达到99%,对于高危类型的白血病,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达到治愈。
播放语音
8.00万
92
2019-07-10
血液病患者的清淡饮食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清淡饮食是一种特殊的血液病专科饮食,淡的特色在于清淡而不低盐。   清淡饮食是血液病患者的最基本饮食,但对血液病患者的所需的清淡饮食,对其中的“淡”,与正常人普食中的“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用法。    在讲清淡饮食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食盐。   《食用盐的国家标准》(GB5461-2000)食用盐为晶体氯化钠,用于食用。精制盐化学指标湿基氯化钠含量≥99.1%。膳食中的钠主要存在于食盐中,食盐的咸味主要来自于钠离子,钠的人体最低需要量约为200mg,相当于0.5克食盐(1克食盐=393毫克钠)。普通食盐钠含量约占重量的40%。氯常以氯化物的形式存在,以氯化钠(食盐)的形式摄入,经胃肠道吸收,成人体内含氯约为100克,占体重的0.15%。钠离子和氯离子主要是通过肾经尿液排出,肾排钠量与食入量保持平衡。食盐是最重要的调味品虽其用量很少,但对人体的作用不可忽略,维持着人体的酸碱平衡。   首先,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完全素食会导致蛋白质和脂肪酸的缺乏)。清淡饮食是在是膳食平衡搭配合理的前提下口味清淡、保持食物原味的饮食。同时清淡饮食也被称为“五低饮食”,即低盐、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低刺激。   清淡饮食为“四低饮食”,即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低刺激,不低盐,钠是食盐的成分,正常人钠摄入过多体内不蓄积,因此饮食需要多加盐是其特色(高血压、脱水、肾功能异常者例外)。经放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绝大多数患者食欲较差,饮食摄入量大大减少,食盐的摄入更是少之又少,人体血钠的维持,食盐是唯一的来源,我院患者不能食用腌制和加工制备的外购食物,腹泻、呕吐、禁食、饮食差、补液、利尿剂、水潴留、低血钾、醛固酮减少等都是造成人体内血钠含量较低或者失衡的因素,所以不建议低盐饮食。    低脂: 过量脂肪是导致肥胖、冠心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的元凶,但低脂饮食是血液病患者的最基本饮食。   低胆固醇:化疗药物易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少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性食品,蛋每天一个即可,肉类选择精瘦肉,不吃动物内脏,蟹黄等。    低糖: 少食精糖和甜食,血液肿瘤更提倡低糖饮食。    低刺激: 少食辛辣食品、易引起肠胃不适、对于口腔排异患者更是一种恶性刺激。   血液病患者食欲较差,钠摄入量相对较少,加之腹泻等原因引起的钠严重丢失,很容易发生低钠血症。对于合并低钠血症的血液病患者,可以选择油菜、芹菜、茴香、茼蒿、萝卜、白菜、菠菜等高钠蔬菜,另外也可多选择动物蛋白类食物,因为动物蛋白中天然钠的含量比蔬菜和谷物高很多。虽然高钠食物是预防低钠的最好措施,但是食盐腌制品是绝对禁用的。   血液病患者情况特殊,所以营养科特提出“四低”的清淡饮食,以免发生低钠血症。当患者出现倦怠、淡漠、起立时晕倒、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低血钠的临床表现时切记要及时就医,当然,食盐的摄入量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钠盐摄入除了增加血压外还会导致尿钙排出增加。   适当清淡饮食可以减少患者肾脏负担,也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但一味的清淡饮食并不利于患者的恢复,更会影响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4117
46
2019-06-05
科普|血常规化验是否可以发现血癌
郭军
主治医师
血液内科
答案是肯定的。   血常规检查是一项最基础的检查,对许多疾病都有初筛作用,而血液系统疾病的表现多是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并带来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   血液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恶性疾病,因此也被称为“血癌”,而目前许多类型的白血病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此类疾病会使患者本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甚至死亡,同时也带来高昂的治疗费用。虽然目前尚未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也无法预防,但是如能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某些类型的血液病还是能够被较好的控制,治疗效果也会提高。   血常规检查就是初步发现此类疾病的最简单方法,如能半年或一年内定期查体,并做血常规检查,并将每次的检查结果进行比对,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常人非疾病情况下,血常规会保持相对平稳,只是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浮动,例如白细胞在安静和休息状态下较低、运动以后会有升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日光或紫外线照射都会使白细胞轻度增高;严寒和暴热可使白细胞明显增高;剧烈运动后甚至可以使白细胞升高至正常情况下的3~4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儿童6~7岁期间可能出现生理性减低,随年龄长大而逐渐升高,25~30岁时可达到高峰。女性可受月经周期、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出现降低;妊娠期更可出现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导致红细胞数量相对减低。而血小板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可因日间因素、气候因素、饮食、运动和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增减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会非常显著。所以一旦血常规结果在非生理情况下出现明显改变,如明显的升高和降低,一定要引起关注。   各类贫血是一种相对容易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的,一般表现有血红蛋白降低和红细胞减少,同时可伴有红细胞体积和形态的改变。常见的疾病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以及一些血红蛋白病等。而白细胞的明显增高和极度减少可能是白血病的一种表现,一些急性白血病白细胞数量可能是正常人的数倍到几十倍,而且伴随外周血出现各种幼稚细胞,这是要特别注意的,常见的疾病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在成人中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多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升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多在50岁以后出现,而在儿童中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多见。而浆细胞白血病更是一种恶性白血病,治疗困难,继发性浆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尤其差,死亡率较高。实验室血常规检查,当发现白细胞明显增高时,一定要做血细胞形态检查(或称血涂片检查),如发现幼稚或异常形态的白细胞,一定要及时与血液内科医生联系,必要时做骨髓检查和其他检查以确诊。血小板数量减少也不可忽视,当低于50×109/L时可有出血倾向,当低于20×109/L会有较严重的出现倾向。血小板减低可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如果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系或两系细胞数量同时降低,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关。   由此看来,血常规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筛查确有“诊察兵”的作用,可发现异常,并根据这初步的血象改变,通过血涂片检查、骨髓检查、血液系统疾病的特殊检查和实验对血液病进行诊断,更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PCR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更加先进的专业技术手段对此类疾病进行诊断和深入研究。
4822
31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