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科科室相关科普
肝癌验血哪项指标会高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癌患者在验血时,某些指标会出现异常升高,主要包括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γ-谷氨酰转肽酶等。 1、甲胎蛋白: 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部分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会升高,尤其是原发性肝癌。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会合成并释放大量的甲胎蛋白进入血液,但部分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能不升高。 2、异常凝血酶原: 在肝癌患者中也常出现升高,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前体异常而产生。肝癌细胞的异常代谢会导致异常凝血酶原的生成增加,升高程度与肝癌的病情进展有一定关系。 3、糖类抗原19-9: 虽然主要用于胰腺癌等的诊断,但在部分肝癌患者中也可能升高。当肝癌细胞的糖代谢发生改变时,会引起糖类抗原19-9的升高,但它的特异性相对较低,不能单独作为肝癌的诊断指标。 4、癌胚抗原: 在肝癌患者中有时也会轻度升高,癌胚抗原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多种肿瘤都可能导致其升高。肝癌合并其他肿瘤或存在肝外转移时,癌胚抗原可能升高,但特异性不强。 5、γ-谷氨酰转肽酶: 肝癌细胞可分泌或诱导产生这种酶,导致血液中酶的活性升高,主要反映肝脏的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有肝癌风险的人群,如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饮酒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验血检查这些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等。如果验血指标出现异常升高,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进行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861
2024-09-23
肝实质回声稍增强是什么情况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可能由多种情况引起,可能是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表现,应结合患者的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具体分析原因。 1、脂肪肝: 这是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时,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实质回声稍增强。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因素导致脂肪在肝脏内蓄积,引起脂肪肝,进而出现该超声表现。 2、肝炎: 各种类型的肝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肝脏组织发生炎症性改变,使肝实质回声增强,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炎症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超声图像上表现出异常。 3、肝纤维化: 长期的肝脏损伤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实质回声也会出现稍增强的情况。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这是肝脏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异常表现。 4、肝硬化: 如果肝实质回声稍增强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可能提示处于肝硬化前期阶段。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尚未完全发展为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肝功能异常症状。 5、肝癌: 在少数情况下,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可能与肝癌有关,一些小的肝脏肿瘤在生长初期可能引起局部肝脏组织的改变,导致回声异常,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进行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过度饮酒和滥用药物。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肝脏疾病家族史、长期饮酒、患有慢性肝炎等人群,应更加关注肝脏健康。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808
2024-09-23
胆息肉有什么危害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较小的胆囊息肉一般没什么症状和危害,如果息肉较大,超过1cm或出现症状,可能会有一些危害,比如影响消化致腹胀恶心,诱发胆囊炎与结石,更存癌变风险。其他症状亦需警惕,如乏力发热黄疸等,需及时就医治疗。 1、消化功能受损: 胆囊息肉会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导致胆汁中的消化酶含量减少,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闷胀不适、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 2、诱发胆囊炎: 胆囊息肉可能会浸润底层的胆囊壁,导致胆囊壁的血流循环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功能,引发胆汁排泄障碍,诱发胆囊炎症。胆囊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胆囊息肉生长于胆囊颈部,甚至有可能造成胆道阻塞,导致胆囊坏疽穿孔等严重后果。 3、形成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可能导致胆汁淤积,使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从而析出胆固醇结晶,诱发胆囊结石的形成。胆囊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压痛、胆绞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存在癌变风险: 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息肉,尤其是直径大于1cm、基底部较宽、合并胆囊结石的息肉,其恶性转化的可能性较高。一旦胆囊息肉发生癌变,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发现胆囊息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胆囊息肉的方法。
1098
2024-09-23
胆囊炎怎么缓解疼痛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炎发作疼痛难忍,可通过调整体位、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方法缓解,患者应及时就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疼痛,防止病情加重。 1、调整体位 当胆囊炎疼痛发作时,患者可以尝试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减轻胆囊对周围组织的压力,缓解疼痛。 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或进行剧烈运动,这些动作可能会加重胆囊的疼痛。保持身体的放松和平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减轻胆囊的负担。 2、饮食调整 禁食:在胆囊炎急性发作期间,应立即禁食,避免食物刺激胆囊收缩,加重疼痛。禁食可以让胆囊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 控制饮食:在疼痛缓解后,可以逐渐恢复饮食,但要注意控制饮食的种类和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加重胆囊炎的症状。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胆囊的负担。 3、药物治疗 解痉止痛药物:胆囊炎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解痉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按照剂量和用法服用。 抗生素:如果胆囊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按照疗程进行,彻底消除感染,防止胆囊炎的复发。 利胆药物:利胆药物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减轻胆囊的负担。这些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预防胆囊炎的发作。 4、物理治疗 热敷:在胆囊炎疼痛的部位进行热敷,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 按摩: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胆汁的排泄,缓解胆囊炎的症状。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法,避免用力过猛加重疼痛。 预防胆囊炎需保持健康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刺激性食物。若出现疼痛应及时治疗,遵医嘱用药和调整生活方式,降低胆囊炎发作风险。
514
2024-09-23
胆囊息肉和结石并存怎么治疗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息肉和结石并存时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生活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方面应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胆汁分泌,降低胆囊负担。 定期随访:对于息肉和结石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建议定期(如每半年或一年)进行超声复查,观察息肉和结石的变化情况。 2、药物治疗 溶石药物:对于胆固醇性小结石,可以尝试使用溶石药物。但需注意,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且需长期服用,并定期复查以评估疗效。 对症治疗药物:如伴有胆囊炎症状,可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息肉和结石较大、数量较多,或伴有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壁钙化、瓷化胆囊等情况的患者,建议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彻底去除病灶,防止癌变风险。 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怀疑胆囊息肉恶变或腹腔镜手术无法完成时,可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手术后应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饮食和活动的调整。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
1272
2024-09-23
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喝牛奶吗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一般可以喝牛奶,但需注意适量、观察反应、循序渐进等原则。同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合理调整饮食。 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多种营养成分,对于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在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恢复,因此适量饮用牛奶是有益的。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帮助消化脂肪。胆囊切除后,胆汁的储存和浓缩功能丧失,但肝脏仍继续分泌胆汁,只是这些胆汁会直接进入肠道,而非经过胆囊的储存和浓缩。因此胆囊切除后,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 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避免过量饮用牛奶,尤其是全脂牛奶,因为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建议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并控制每日饮用量。患者在术后初次尝试喝牛奶时,应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饮用,并咨询医生意见。 术后饮食调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半流质、软食,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在此过程中,患者可以逐渐尝试增加牛奶的摄入量,以观察身体的适应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即体内缺乏分解乳糖的酶,导致饮用牛奶后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应避免饮用牛奶或选择低乳糖的牛奶替代品。
1476
2024-09-23
胆囊结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结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不良的生活习惯、胆囊慢性炎症等,具体建议到医院就诊咨询医生。 1、不良的生活习惯 饮食不规律:长期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特别是偏爱高油脂、高胆固醇食物,会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的胆固醇容易沉积在胆囊壁,形成胆固醇性息肉或结节。 生活习惯不良: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都会加重肝脏和胆囊的负担,影响胆汁的正常代谢和排泄,从而促进胆囊结节的形成。 2、胆囊慢性炎症 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在慢性炎症的反复刺激下,会出现充血、水肿、增厚等改变,有时可形成结节状改变。这些结节可能是炎性息肉,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与胆囊黏膜反复摩擦,导致黏膜破损和修复,修复过程中可能造成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炎性息肉或结节。 3、基因突变与遗传因素 基因突变:某些情况下,胆囊结节的形成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例如,胆囊腺瘤是源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过度生长有关。 遗传因素:虽然胆囊结节的具体遗传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在胆囊疾病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应更加注意胆囊健康。 高脂血症:患者由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过高,容易导致胆固醇在胆囊壁沉积,促进胆囊结节的形成。胆道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等,也可能促进胆囊结节的形成。 为了预防胆囊结节的发生,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油腻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并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于有胆囊疾病家族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胆囊超声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750
2024-09-23
胆囊水肿是什么原因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水肿的原因多样,包括生活方式与药物因素、胆囊炎、低蛋白血症、肝炎与肝硬化、胆管肿瘤等,具体建议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1、生活方式与药物因素: 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偏食、挑食、作息不规律、肥胖以及经常吃低热量的膳食,可能导致身体严重缺乏营养,间接影响胆囊健康。 2、胆囊炎: 通常由胆结石嵌顿、蛔虫阻塞等引起胆囊管阻塞,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增高,压迫胆囊壁血管和淋巴管,造成胆囊血供障碍。此时,胆囊壁血液循环受阻,容易滋生细菌,诱发炎症反应,炎性渗出增加,渗透到胆囊壁,引起胆囊壁水肿。 3、低蛋白血症: 长期蛋白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短期内大量失血导致大量血浆蛋白丢失,可引起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减少会降低血浆渗透压,使胆囊组织间潴留水分,从而引发水肿。 4、肝炎: 肝炎时,肝内外胆管壁受损,肝细胞形成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胆管,胆汁中的水分渗出到胆管外,可刺激胆囊壁,导致胆囊壁水肿。 5、肝硬化: 特别是进入失代偿期后,门静脉高压可能导致胆囊壁内血液回流出现障碍,进而造成胆囊水肿。 6、胆管肿瘤: 胆管被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肿瘤压迫,或胆管内生长的肿瘤本身,均可能造成梗阻,导致胆汁堆积,进而出现胆囊水肿。此外,淋巴肉瘤肿大的淋巴结压迫也可能引起梗阻,造成类似结果。 在出现胆囊水肿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099
2024-09-23
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严重吗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的严重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结节的性质、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评估。对于良性结节,一般不严重,但对于恶性结节,则需要及时进行综合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1、结节性质的影响: 良性结节: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中,如果大多数或全部为良性病变,如肝囊肿、肝血管瘤等,通常情况下并不严重。这些良性病变往往生长缓慢,不会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恶变率极低。对于这类结节,一般建议患者定期复查,以监测其变化情况。 恶性结节:如果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中包含恶性病变,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等,则情况较为严重。恶性结节具有生长迅速、易扩散和转移的特点,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肝脏功能,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对于这类结节,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 2、结节大小和数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结节越大、数量越多,其恶性程度可能越高,对肝脏功能的损害也可能越严重。因此在发现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时,医生会根据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是影响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严重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能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风险。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因素也可能对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对于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的治疗,需要根据结节的性质、大小、数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良性结节,一般采取定期复查的策略,对于恶性结节,则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随访,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如果发现结节有增大、增多或恶变的趋势,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731
2024-09-23
胆囊炎的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陈志强
副主任医师
肝胆外科
胆囊炎的症状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主要包括梗阻性因素、感染因素、化学因素以及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梗阻性因素: 胆囊管、胆囊颈受阻:当胆囊管或胆囊颈受到机械性阻碍时,如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囊内胆汁浓缩,受到高浓度胆盐刺激,从而引发化学性炎症,即胆囊炎。 胆汁淤积:胆汁无法正常排出,淤积在胆囊内,长时间刺激胆囊壁,也容易引起胆囊炎。 2、感染因素: 病原菌感染:邻近器官的炎症、局部病灶的病菌可通过血行、淋巴、胆道等途径扩散侵入到胆囊,引起胆囊炎。特别是当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时,更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细菌增殖:在胆汁淤积的情况下,细菌容易在胆囊内增殖,进一步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 3、化学因素: 胆汁成分改变:胆汁中的胆盐、磷脂等成分比例失调,或存在其他化学物质刺激胆囊壁,引发胆囊炎。 胰液反流:胰液反流入胆囊,也可能对胆囊壁造成刺激,导致胆囊炎的发生。 4、饮食和生活习惯: 高脂饮食:长期食用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增加胆囊负担,容易诱发胆囊炎。特别是在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更容易出现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生活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规律、不吃早餐等不良习惯,也容易导致胆汁淤积和胆囊炎的发生。 胆囊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和黄疸等,其中右上腹疼痛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可表现为钝痛、绞痛或胀痛,并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恶心和呕吐常伴随疼痛发作,而发热则是由于胆囊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所致。黄疸则相对较少见,主要出现在胆囊炎合并胆管炎的情况下。
1421
2024-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