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血液科科室相关科普
嗜碱性粒细胞偏高说明什么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可能由过敏反应、药物作用、寄生虫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多种因素引起,了解上述原因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1、过敏反应: 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如花粉、尘螨、食物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被激活,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过程,数量会升高。 2、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反应等也可能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如某些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寄生虫感染: 部分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刺激免疫系统,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如蛔虫、钩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对寄生虫的抵抗。 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属于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内代谢水平降低,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可能发生变化。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的造血细胞异常增殖,包括嗜碱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明显升高。 在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偏高,应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个人卫生,预防寄生虫感染。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监测嗜碱性粒细胞水平。
1241
2024-09-25
缺铁性贫血吃什么补血最快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肉、豆类、绿叶蔬菜等食物有助于补血,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 1、动物肝脏: 富含铁元素,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如猪肝,可炒食或煮汤,为身体补充足够的铁,但要注意适量食用,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 2、动物血: 如鸭血、猪血等,铁含量丰富,所含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可做成血豆腐汤等菜肴。动物血还含有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对贫血患者有益。 3、红肉: 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中含有大量的铁,如瘦牛肉,不仅含铁量较高,还富含蛋白质,可炖煮或炒菜食用,但应选择瘦肉部分,避免摄入过多脂肪。 4、豆类: 如黄豆、黑豆等,含有一定量的铁,豆类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可以制作豆浆、豆腐等食品。豆类中的铁虽然吸收率相对较低,但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一起食用,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5、绿叶蔬菜: 菠菜、苋菜等绿叶蔬菜含铁量较高,如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叶酸等营养成分,可清炒或做汤,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 在日常生活中,缺铁性贫血患者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和偏食,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促进铁的吸收。注意减少影响铁吸收的食物摄入,如咖啡、浓茶等。如果贫血症状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782
2024-09-25
红细胞压积低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红细胞压积低意味着血液中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降低,可能由营养不良、贫血、失血、慢性肾衰竭等多种原因引起,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处理。 1、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造血功能,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使红细胞生成减少,导致红细胞压积降低。 2、贫血: 当身体缺乏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时,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从而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 3、失血: 急性或慢性失血可使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红细胞压积降低,如外伤导致的大量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大量失血后,身体来不及补充足够的红细胞,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下降,红细胞压积随之降低。 4、慢性肾衰竭: 肾脏疾病可能影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如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功能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压积降低,还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毒素积累,破坏红细胞,进一步加重红细胞压积降低的情况。 如果发现红细胞压积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等造血原料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由特定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压积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红细胞压积的变化。
1316
2024-09-25
淋巴细胞偏低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淋巴细胞偏低可能是由于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等原因引起,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是一种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病,患者体内丙种球蛋白水平低下,影响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患者容易反复感染,需要定期补充丙种球蛋白来维持免疫功能。 2、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活跃,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在疾病活动期,患者的淋巴细胞数量可能会减少,患者除了有皮肤、关节、肾脏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3、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淋巴细胞生成减少,后天性免疫缺陷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和肿瘤。 4、放射病: 人体在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后,可引起放射病,骨髓等造血器官受到损伤,淋巴细胞生成减少,患者会出现造血功能障碍、出血、感染等症状,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支持疗法,促进造血功能恢复。 对于淋巴细胞偏低的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的诱因,如长期或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接触放射线等。
1499
2024-09-25
嗜酸粒细胞低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嗜酸粒细胞偏低可能是伤寒、应激状态、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库欣综合征、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等原因所致,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伤寒患者中,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通常会减少甚至消失,患者会出现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等,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伤寒的预后至关重要。 2、应激状态: 在严重的应激状态下,如重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等,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中包括嗜酸粒细胞减少,这是身体对强烈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以集中资源应对紧急情况,应激状态解除后,嗜酸粒细胞水平可能逐渐恢复正常。 3、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但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系统,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在使用激素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患者除了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等典型表现外,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也会减少,明确诊断后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可导致多种激素分泌不足,其中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会进一步影响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导致嗜酸粒细胞偏低,患者会出现乏力、怕冷、闭经、性功能减退等症状,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若出现嗜酸粒细胞偏低且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忽视病情,日常保持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646
2024-09-25
大小血板比率低了是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大小血板比率低可能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引起,了解上述病因有助于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1、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血小板体积相对较为均一,导致大小血板比率降低,患者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脾功能亢进: 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的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的体积分布也可能变得较为均匀,从而引起大小血板比率降低,患者可能有脾肿大、贫血、出血等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是否有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且体积较为均一,导致大小血板比率偏低,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4、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在白血病患者中,骨髓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抑制了正常的造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数量减少且体积较为均一,使得大小血板比率下降,患者除了有出血倾向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由于患者可能存在出血倾向,因此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以免诱发出血,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生成。
718
2024-09-25
白蛋白高是什么原因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白蛋白高可能由脱水、药物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原因引起,了解上述原因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脱水: 严重的呕吐、腹泻、高热等情况导致身体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可使白蛋白相对升高,此时患者除了白蛋白高外,还可能有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纠正脱水状态。 2、药物影响: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刺激肝脏合成蛋白质,导致白蛋白升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监测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 3、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在疾病活动期,患者体内可能出现炎症反应,导致白蛋白合成增加,患者常伴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需要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4、慢性肾小球肾炎: 这种肾脏疾病可能导致白蛋白升高,由于肾脏的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白蛋白相对增多,患者可能出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症状,需要针对肾脏病变进行治疗。 5、多发性骨髓瘤: 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生的浆细胞会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同时也可刺激肝脏合成白蛋白增多,患者可能出现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症状,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发现白蛋白偏高时,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以免延误治疗,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白蛋白偏高,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适量补充水分。
1228
2024-09-25
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可能由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原因引起,了解上述原因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潜在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1、缺铁性贫血: 当人体缺铁时,可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成熟过程,在缺铁性贫血的早期,可能出现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的情况,患者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需要补充铁剂治疗贫血。 2、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这是一种骨髓增殖性肿瘤,主要特征是血小板持续增多,在这种疾病中,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产生大量血小板,其中包括大型血小板,患者可能出现血栓形成、出血等症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此疾病中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患者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治疗较为复杂,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虽然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但在部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可能与免疫紊乱导致血小板生成和破坏异常有关,患者常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症状,治疗包括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 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在疾病过程中,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形态,导致大型血小板数目增多,患者可能有发热、乏力、脾大等表现,需要进行化疗等综合治疗。 一旦发现大型血小板数目偏高,尤其是伴有出血、血栓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741
2024-09-25
血红蛋白浓度低怎么回事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血红蛋白浓度低可能由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和肾性贫血等多种原因引起,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1、缺铁性贫血: 这是最为常见的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低的原因之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当身体缺乏铁时,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阻碍,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常见于饮食中缺乏富含铁的食物、慢性失血等情况。 2、巨幼细胞贫血: 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维生素B12和叶酸在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常见于长期素食、胃肠道疾病等人群。 3、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包括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患者会有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病因可能与遗传、药物、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关。 4、地中海贫血: 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严重者需要定期输血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不同类型,在特定地区人群中较为常见。 5、肾性贫血: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常出现贫血,主要是因为肾脏功能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影响了红细胞的生成,患者除了有贫血症状外,还伴有肾脏疾病的相关表现,如水肿、蛋白尿等。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贫血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贫血患者应适当减少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826
2024-09-25
凝血功能不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韦云
主任医师
血液免疫科
凝血功能不好可能由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肝病等多种原因引起,了解上述原因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保障患者的健康。 1、血友病: 这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患者自幼即有出血倾向,表现为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如关节腔出血、肌肉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维生素K缺乏症: 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物质,当人体缺乏维生素K时,这些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新生儿、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吸收不良等人群。 3、肝病: 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当肝脏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凝血功能下降,患者除了凝血功能不好外,还会有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表现。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这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同时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产科并发症等情况。 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并接受规范治疗,凝血功能不佳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易导致外伤的活动,以防出血不止,接受治疗后,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以评估治疗效果。
1326
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