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科室相关科普
布病的10个征兆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布病一般是指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临床并没有10个征兆的说法,其症状的出现因个体差异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常见的有发热、大汗、关节肌肉疼痛、疲乏、淋巴结与肝脾肿大等。若出现上述不适,应及时就医。 1、发热 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波浪热或弛张热,并伴有多汗,慢性期的发热可能不明显; 2、大汗 与体温上升有直接关系,患者可能会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 3、关节肌肉疼痛 布鲁氏菌病可引起关节和肌肉疼痛,特别是大关节如膝关节、腰背关节、髋关节等。疼痛可能是游走性的,急性期疼痛剧烈,慢性期则可能局限于1-2个关节,并出现持续性钝痛或酸痛。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肌腱变硬或萎缩,进而使关节出现畸形; 4、疲乏 还可能会导致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使患者感到疲劳、精神萎靡和身体持续乏力; 5、淋巴结与肝脾肿大 在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颈部及腋下的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除上述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见皮疹、腹泻、黄疸、肝大、腹水、肝脏损伤、贫血、轻度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建议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预防以及治疗布鲁氏菌病,包括加强动物防疫、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动物等。
1809
2024-05-28
支原体感染多久转阴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支原体感染通常15-30天可转阴,但具体的转阴时间因人而异。治疗方案、患者年龄、患者免疫状态、基础疾病等原因,都可能影响转阴时间的长短。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争取获得更好的预后。 支原体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的多个部位,如泌尿道、生殖道、肺部等。如果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生活习惯良好,通常免疫系统较强,能更快地识别并应对支原体感染,启动有效的免疫反应来清除支原体。如果在感染初期就及时发现并开始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支原体的繁殖和扩散,缩短病程。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15天左右就能转阴。 如果是老年患者、儿童患者、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等,免疫反应可能不够强烈或迅速,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会导致病程延长。此外,如果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症状较重,说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和扩散的程度较高,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清除。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30天左右才能转阴。 在支原体感染发生之后,患者要尽快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罗红霉素片、阿奇霉素颗粒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可加服止咳镇咳药和解热镇痛药。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增强身体抵抗力等,以加快病情的恢复。
1838
2024-05-2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独特的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结构,这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通过不可逆的结合,实现对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该类药物。 具体而言,14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阻断肽酰基t-RNA在核糖体上的移位过程,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两者共同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关键环节,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此外,还有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L2和L蛋白质结合,进而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此作用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等药物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位点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重叠或相似性。因此当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拮抗作用,降低药效。除此之外,此相似性还可能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乎无影响。这是因为细菌核糖体的结构与哺乳动物核糖体有所不同,细菌核糖体为70S,由50S和30S亚基构成,而哺乳动物核糖体为80S,由60S和40S亚基构成。这种结构差异使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同时,对哺乳动物细胞几乎无损伤。
2095
2024-05-28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用克林霉素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克林霉素在此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医生不建议用该药物,可能是因为这类药物会导致注射局部不适、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异常、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等。而患者本身就有某些基础疾病,因此不适宜注射。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其他药物来治疗疾病。 1、注射局部不适 静脉滴注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可能导致静脉炎,而肌内注射则可能引起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等; 2、胃肠道反应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常见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更为剧烈的腹绞痛、腹部压痛,并伴随水样或脓血样腹泻,通常被诊断为假膜性肠炎。而胃肠道反应可能在用药初期出现,也可能在停药后数周内发生; 3、血液系统异常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也可能对血液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偶尔有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等情况,甚至可能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4、过敏反应 患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偶见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血清病反应等,甚至可能引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等严重皮肤疾病; 5、肝肾功能异常 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出现黄疸、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此外,医生不建议用该药物还有可能是因为并未出现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感染部位特殊,而药物无法达到。鉴于以上潜在风险,医生在评估治疗方案时,可能会考虑其他药物来替代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不论使用何种药物,皆应注意观察自身的症状。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并停药。
1681
2024-05-28
反应蛋白测定是查什么的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反应蛋白测定一般是指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用来查是否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严重创伤、恶性肿瘤等。建议及时就医,通过监测C反应蛋白水平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1、细菌感染 当身体受到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的水平往往会出现中等以上的上升。在感染的初期,上升可能较为轻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达到高峰; 2、病毒感染 只有少数病毒感染会导致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且此上升通常较为轻微; 3、风湿免疫性疾病 在多数情况下,风湿免疫性疾病会促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上升。如果患者的血沉速度加快,检测出自身抗体阳性以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应该高度关注是否存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 4、严重创伤 比如大型的手术、烧伤或者重症胰腺炎等,而严重受损的情况则会引发C反应蛋白的升高; 5、恶性肿瘤威胁 当身体出现恶性肿瘤时,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可能会显著上升。如果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C反应蛋白的显著增高,并且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应警惕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的可能。 此外,通过监测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治疗是否有效等,方便及时作出调整。
1865
2024-05-28
感冒发低烧37.1℃-37.5℃要警惕什么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低烧指低热,体温处于37.1℃-37.5℃之间,需要警惕细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肺结核、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1、细菌性感冒 这类感冒通常是由细菌侵入人体后引发,表现为低热、咽喉红肿、咳嗽以及流涕等症状。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药物,以控制感染并缓解症状; 2、病毒性感冒 与细菌性感冒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同样会导致低热,并可能伴有喉咙疼痛、咳嗽、鼻塞和四肢酸痛等症状。医生可能会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来辅助治疗; 3、扁桃体炎症 扁桃体是喉咙后部的一对腺体,当其受到感染时,会引发扁桃体炎。除了低热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医生通常会使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蓝芩口服液等清热解毒的药物; 4、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可能导致咳嗽、咳痰以及低热等症状。针对支气管炎,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罗红霉素分散片等进行治疗; 5、结核杆菌感染 低热也可能是结核杆菌感染的信号。在结核杆菌感染后,会释放毒素,引起低热、咳嗽、咯血和其他相关症状。此时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片、利福平片、盐酸乙胺丁醇胶囊等。 此外,肺炎也可能引起低热,非感染性疾病,比如风湿病、血液病、肿瘤热等也可以是长期的低热表现。在低热期间,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使用温热的毛巾擦拭身体或使用退热贴来辅助降温。同时多喝水和摄入新鲜蔬果,如冬瓜、梨、苹果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2226
2024-05-28
阳了是什么症状表现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阳了一般是指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症状为体温上升、咽喉不适、嗅觉异常、咳嗽咳痰、全身乏力等。建议及时就医,并积极治疗,以免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体温上升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初期,患者往往会出现中低度的体温升高,伴随全身性的不适感; 2、咽喉不适 患者常常感受到咽喉干燥并伴有疼痛感,同时可能伴有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3、嗅觉异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嗅觉减退,严重时甚至可能完全丧失嗅觉功能; 4、咳嗽咳痰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呼吸道,因此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5、全身乏力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体内后,患者的自身免疫力会有所下降,从而表现出全身乏力的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感到腿部酸痛或腰部不适。 在感染较为严重的病例中,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他们可能表现出反应迟钝,甚至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2047
2024-05-28
支原体感染后出汗多怎么回事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支原体感染后出汗多,可能与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个体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1、环境因素 如果身处的居室温度偏高,或者穿着过于厚重,身体自然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因此保持适宜的室温和穿着,对于减少出汗量有帮助; 2、饮食因素 如果平时摄入过多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会刺激血管和内脏系统,导致出汗增多。因此在支原体感染期间,应该尽量保持清淡的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如冬瓜、白菜、苹果、梨等,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3、个体因素 每个人的体质和反应都不同,有些人在疾病状态下容易出汗,而有些人则不容易出汗,可能与个体的自身免疫能力、体温调节功能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应对支原体感染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 4、疾病因素 从疾病本身的角度来看,支原体感染往往伴随着发热的症状。高温状态会刺激体内的神经系统,导致出汗量显著增加,以帮助身体降温; 5、药物因素 有些患者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类药物时,如阿奇霉素胶囊、罗红霉素胶囊等,可能会出现出汗增多、畏寒、寒战等症状,可能与药物的副作用有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及时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更换其他药物; 此外病情加重或者合并其他感染时,也可能导致出汗多。建议患者出汗后及时擦干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也要注意多喝水,避免水电解质失衡而引起不适。
2200
2024-05-28
莫西沙星五大禁忌
王鹤
副主任医师
感染内科
在临床上,并没有莫西沙星五大禁忌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其禁忌包括18岁以下患者禁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严重肝功能损伤患者禁用、对莫西沙星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有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相关肌腱疾病/病症病史的患者禁用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该药品。 1、18岁以下患者禁用 莫西沙星在未成年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使用莫西沙星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应禁用莫西沙星; 2、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莫西沙星在妊娠和哺乳期间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考虑到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母乳传递给胎儿或婴儿,对其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因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莫西沙星; 3、严重肝功能损伤患者禁用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对于肝功能损伤的患者,特别是ChildPughC级或转氨酶升高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其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显著降低。使用莫西沙星可能增加药物在体内的积累,导致药物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因此这类患者应禁用莫西沙星; 4、对莫西沙星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如果患者对莫西沙星或其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使用药物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皮疹、甚至过敏性休克。因此为了患者的安全,须避免使用; 5、有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相关肌腱疾病/病症病史的患者禁用 对于已经有过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相关肌腱问题病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莫西沙星可能增加肌腱疾病复发的风险,因此这类患者应禁用莫西沙星。 除此之外,既往发生过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均应慎用莫西沙星。在使用该药物时,也要注意观察自身是否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告知医生。
1662
2024-05-28
人乳毒瘤病毒是什么意思
魏艳艳
副主任医师
感染病科
人乳毒瘤病毒通常是指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以人类为唯一的宿主,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感染HPV,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HPV主要经性传播、母婴传播和皮肤黏膜接触传播,感染HPV后,常常会引起各种疾病,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HPV可以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HPV主要引起各类皮肤疣,如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而高危型HPV则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如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等。 HPV感染非常普遍,但大部分的HPV感染期比较短,一般在8-10个月便可自行消失,只有少数35岁以上的女性呈持续感染状态,这种持续感染HPV的女性,将有更高的子宫颈癌患病风险。 HPV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包括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手术切除等)、药物治疗(如干扰素、咪喹莫特霜等)和免疫疗法等。而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方法是接种HPV疫苗,还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
1914
202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