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芬的科普
网站导航

疼痛如何分类?

公认的分类方法基于神经生理学机制、时间、病因或影响部位。疼痛的神经生理学分类基于推断的疼痛机制,主要有两种:伤害感受性疼痛和非伤害感受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又分为躯体疼痛和内脏疼痛;非伤害感受性疼痛又分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心理性疼痛。按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发生于创伤或手术后,有自限性,当组织损伤恢复后即减轻,若不减轻即可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指持续时间超过急性损伤或疾病的正常痊愈时间,间隔几个月或几年就复发的疼痛,也可简单定义为持续时间超过六个月的疼痛。慢性疼痛能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就业、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等。病因分类更注重引起疼痛的原发疾病,如可分为癌性疼痛、关节炎疼痛、及镰状细胞疾病的疼痛等。前者占疼痛病人的20%~50%。按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痛、肩痛、腰痛和腿痛等等。在大多数调查,腰痛占很大比例。在英国,去医院的病人中有20%是治疗腰痛。
8.31万 1
2018-03-20

什么是心理性疼痛?

当伤害感受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不存在,但有足够的精神症状符合躯体疼痛、抑郁的诊断标准时,即为心理性疼痛。有些非器质性损害引起的疾病,虽然有关器官都完好无损,却照样可以发生疼痛。这类疼痛纯粹是由心理因素或心理障碍造成的,我们便称其为心理性疼痛。心理性疼痛主要有下列几种:1、幻觉性疼痛:常有幻觉出现。如病人自觉被某种电波所控制,因而频发胸痛不适,并伴有电波刺激感。但医生们反复检查之后,却总找不到有什么器质性病变的根据。这种病人用一般止痛药无效,因为其疼痛属于精神病症状之一,因而必须用抗精神病药物,才能达到“止痛”的效果。2、焦虑性疼痛:由过度焦虑引起。给予服用抗焦虑药物并行疏导治疗,症状可缓解。3、癔症:即所谓“歇斯底里症”。这类病人常有一些心理社会因素存在,而企图用疼痛来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便获取同情或支持。如,有位病人自觉头、颈部和心前区锐痛,间或还有钝痛感。但详细检查后,并未见有什么器质性损伤或疾病;考虑其疼痛部位,也不按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分布,于是被诊为癔症。在医生的心理催眠下,发现了其心理社会因素,给予暗示治疗,解除其心理因素,症状即告缓解。4、抑郁症:这类患者,有不少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毛病,却又查不出来,但又不相信自己没病。久之,出现更多的疑病症状,进而发生抑郁症。而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发现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具有疼痛症状。
7.91万 15
2018-03-20

什么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是较为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疱疹病毒感染,通常病毒首先通过唿吸道粘膜(主要是鼻粘膜)侵入人体,经过繁殖并侵入血液后,引发水痘(多见于儿童)或呈隐性感染;尔后病毒侵入感觉神经末梢,再向中心蔓延并持久性地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便乘机再活动,在神经节内繁殖,引起神经节炎症反应,沿该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分布区产生疼痛。然后,病毒再沿神经下行至皮肤并在此繁殖,引起典型的疱疹群。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较为严重。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本病发病率的60%以上,民间称作“串腰龙”,还可能侵犯头面部、眼、耳、上下肢、内脏及会阴部等部位。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故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如不能及时控制早期疼痛,将转为慢性疼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留的严重并发症,定义为带状疱疹消失后在原发疱疹的部位出现超过1个月的持续自发痛、轻触痛(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脱衣服摩擦也可触发剧烈疼痛)。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近几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逐年增加,剧烈的疼痛能导致病人户外活动减少、睡眠障碍、回避社交和抑郁表现,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疼痛状态若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则超过10年,如无有效的疼痛治疗方法,一般病史均长达3~5年。发病后正确诊断、及时合理地治疗是尽快痊愈、减少后遗症状的关键。以往本病因体表出现疱疹故多在皮肤科就诊,现在由于对病因认识的进展及神经阻滞较好的治疗效果,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已成为疼痛科最好的适应证。
2.64万 85
2018-03-19

什么是神经痛?

神经痛是临床描述性词语,指在神经分布部位的疼痛。坐骨神经痛被认为是坐骨神经或骶1神经根的神经痛。最常见的三叉神经痛,特点是在三叉神经分布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刺戳痛。神经痛很有特点:是一种像电、休克样(shocklike)的疼痛。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并放射至该神经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称为神经痛。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神经痛,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或症状性)神经痛。病变部位可在神经根、神经丛或神经干。常以病变所涉及的周围神经来命名。其他局部病变刺激末梢感受器引起的局部疼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病变所致的躯体痛,一般不属于神经痛的范畴。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都包括在神经痛范围内。三叉神经痛,以第2支疼痛较多见,年龄以40~50岁为多。病人出现一侧颜面部骤然发作性闪痛,为时数秒到十几秒。自述似烧灼样疼痛,难以忍受。常于发作时用手搓揉痛侧颜面,以期减轻疼痛。由于经常揉搓,颜面部皮肤变粗糙,有时可有眉毛脱落。发作时间有间歇,间歇时间长短不一,轻者可数日或数周发作一次,出现较长时间的间歇。疼痛可因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而诱发。坐骨神经痛,其疼痛发作可沿臀部、股骨后侧、小腿外侧、足背等呈放射性疼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下肢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肋间神经痛,可由带状疱疹、肋骨骨折、胸椎转移性癌等引起。因带状疱疹引起的,可见到此疼痛区域内的皮肤损害,有成堆的簇状疹,皮疹间皮肤正常,严重时可有渗出或红肿。
2.77万 65
2018-03-19

什么是神经阻滞疗法?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用局麻药等阻滞脑神经、嵴神经及其神经节,或交感神经节,通过神经阻滞达到解除疼痛、改善血液循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称神经阻滞疗法。虽然神经阻滞疗法的操作方法与神经阻滞基本相同,但由于目的不同,因此所使用的药物及其浓度也可能不同,操作时所采取的体位也不同。神经阻滞疗法的作用机制如下:(1)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路;(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临床上观察到应用局麻药神经阻滞所产生的镇痛时间明显超过局部麻醉药本身的麻醉作用时间;有些患者持续数年的疼痛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时,仅施行一次神经阻滞治疗就能解除疼痛,这说明了应用局部麻醉药治疗疼痛,阻滞局部神经传导通路并不是唯一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这是由于神经阻滞疗法切断了“疼痛®肌紧张或小血管平滑肌痉挛®疼痛加剧”这一恶性循环。(3)改善血液循环:施行交感神经阻滞可改善其支配区域的血流,从而有效地改善因末梢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疼痛。(4)抗炎症作用:研究证实神经阻滞疗法,尤其是交感神经阻滞疗法,具有抗炎症作用,并由此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6.64万 56
2018-03-19

神经阻滞疗法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

神经阻滞疗法的目的主要有:(1)治疗性神经阻滞:通过神经阻滞消除疼痛,改善血流,达到治疗的目的;(2)诊断性神经阻滞:阻滞固有神经或节段性嵴神经后,根据疼痛消失的情况进行诊断;(3)为判断预后而用的神经阻滞。神经阻滞疗法的特点:(1)镇痛效果确实可靠;(2)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3)治疗范围及时效可选择性强;(4)不需要特殊的器材、装置;(5)副作用小;(6)疗效和操作技巧关系密切。
8.67万 69
2018-03-19

神经阻滞疗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神经阻滞疗法有可逆与不可逆方法。使用常规的局部麻醉药进行神经阻滞,一般是可逆的,也称化学性神经阻滞疗法。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等。0.25%~1.0%的普鲁卡因溶液适用于浅层组织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属中效局麻药,神经阻滞时常用0.25%~1.0%的注射液;布比卡因为长效局麻药,麻醉性能强,起效较慢,作用时间长(5~6小时),故常用于慢性疼痛治疗、术后镇痛及癌性疼痛治疗。常用浓度为0.125%~0.15%,一般不超过0.25%;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与布比卡因比较,它具有心脏毒性低和中枢神经系统耐受性好等特点,尤适用于无痛分娩和产科镇痛,常用浓度为0.2%。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以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常用于慢性疼痛治疗,在临床常用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凡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和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患者忌用糖皮质激素。神经阻滞的不可逆方法指永久地破坏神经纤维,阻断疼痛传导的方法,如应用外科手术、射频、冷却或加压等物理性神经阻滞方法,以及神经破坏药物这种化学性神经阻滞方法。
6.02万 23
2018-03-19

阿片类镇痛药适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吗?

阿片类镇痛药也称麻醉性镇痛药,临床上常用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其共同特点是具有镇痛效力;具有耐受、依赖、成瘾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该类药物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作用。在疼痛治疗中,阿片类镇痛药主要适用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和癌性疼痛。在慢性非癌性疼痛中应用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因担心成瘾,常常没给合适的剂量;二是在一些疼痛状态,尤其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对阿片类反应不完全。阿片类用于无疼痛的人会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依赖,但这不会发生在需要阿片类缓解疼痛的病人。在慢性疼痛中应用阿片类,通常选择口服给药。经几天调整给药量,然后常规用药,患者疼痛增强可以增加药量。如果合理的药量增加仍不能缓解疼痛,或因剂量增加出现不能耐受的并发症,则要考虑调整为其它疗法。
4.78万 15
2018-03-19

抗抑郁药在慢性疼痛治疗中有何作用?

抗抑郁药除了抗抑郁效应外还有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此类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的镇痛机制是通过阻滞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而去甲肾上腺素和5-HT可以作用于中枢和嵴髓水平,影响内啡肽介导的疼痛调节通路产生镇痛作用。此类药物口服吸收完全,主要经肝脏代谢,有首过效应,给药后2-8小时血药浓度到达高峰。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肝和肠道中的单胺氧化酶,阻碍了突触的单胺神经递质的氧化脱氨作用,导致神经末梢细胞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水平升高。需注意的是,治疗疼痛过程中抗抑郁药并不作为首选,选择时要根据病人需要和药物副作用两方面综合考虑。
7.97万 34
2018-03-19

安定催眠抗焦虑药在疼痛治疗中有何作用?

疼痛患者大都伴有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其症状并不随有效的治疗后疼痛的缓解而消失,所以在疼痛治疗中,要适时增加抗抑郁、抗焦虑和镇静催眠药物,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达到镇痛的目的。临床将安定催眠抗焦虑药分为:(1)安定类药,即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遗忘、抗焦虑及肌松作用,故常用于急性疼痛伴焦虑、肌痉挛或失眠病人。(2)吩噻嗪和丁酰苯类药物,如氯丙嗪、异丙嗪及氟哌利多等,具有较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并能增强催眠、镇痛及麻醉药物的作用。上述药物可用于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
7.79万 42
2018-03-19
正在加载
没有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