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总是担心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怎么办?

罗彬彬焦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你是不是经常有以下类似的症状?

1、常常很难放下消极的想法和情绪。

2、当一天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经常会感到身体上的症状(例如压力或头痛)。

3、经常有影响饮食和/或睡眠习惯的不健康的日子,例如吃或睡太多或太少。

4、经常经历紧张或焦虑。

5、当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会“打败自己”。

6、害怕被拒绝,即使是在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7、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在物理、关系、社会、工作、财务或其他情境中),并从负面的社会比较中体验不愉快的感觉。

8、在生活中或在社会中,常常会感到愤怒或怨恨,这似乎是不公平的,令人恼火的,或者只是令人讨厌的。

9、经常思考/担心别人的想法。

10、倾向于把事情个人化。

11、发现它很困难,当被相对较小的不愉快所触发时,只是“让它过去”

12、感觉伤害很容易。

13、经常隐藏负面情绪,认为自己过于强大、动荡、尴尬或脆弱;里面有很多负面情绪。

14、经常与他人讨论负面情绪,因为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戏剧”。

15、即使是在合理和建设性的情况下,也很难接受批评的反馈。

16、即使没有强有力的证据,人们也常常觉得自己很主观。

17、经常对真实的或被认为的怠慢和挑衅反应过度。

18、经常在集体场合感到尴尬,觉得自己不能做自己。

19、在浪漫的亲密环境中感到自我意识;过分担心合作伙伴的批准;不合理地害怕被伴侣评判或拒绝?


如果有,那你可能是“高度敏感”。

高度敏感(HSP)是一种生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具备这种特征的人群常常能感受到别人忽略的微妙事物;会自然而然地处于一种激发状态,,往往受到激发的速度往往比别人要快,从而会让他们自己感到不舒服。

在社会重要性方面,具备高度敏感人格者是天生的谋臣和思想家,社会中的精神领袖和道德领袖(例如:卡尔荣格)具备这种人格的人常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洞察力、激情和爱心,并需要更多时间来独处。

然而无论是否高度敏感,每个人在既不过分无聊也不受刺激过度的时候,感觉最好。在同样的情形和刺激下,每个人的神经系统的受刺激程度各有差异。这种接受刺激程度的差异意味着具备高度敏感人格者能观察到的刺激程度的等级,别人无法注意到。

美国太平洋研究生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伊莱恩·N·阿伦曾写过一本书:《敏感的人:如何面对外界压力》,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高度敏感的人。在此书中,她告诉读者,高度敏感不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一份难得的资产。她希望让读者了解如何从自己身上看出敏感的特性,并学会将敏感特性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生活。

研究表明,高度敏感者(HSP)的大脑与常人是不同的。HSP的大脑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神经系统高度敏感,而动作的阈值较低。这种超兴奋性有助于增加情绪反应,降低感知信息的阈值(例如,被噪声干扰,或者光线太弱),并增强了对微妙关系的认识(例如,快速注意气味)。

另外,在宏观大脑层面也有变化。与此特质相关的区域与支持同理心的大脑区域有很大的重叠!此外,他们还有一种极度活跃的脑岛,这解释了他们对内在情绪状态和身体感觉的高度关注。这种亢奋解释了他们对疼痛、饥饿和咖啡因的敏感。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你的高灵敏度?

1、减少环境中强烈刺激的数量。

(如选择独处,一次只关注一件东西,如玩的时候尽情玩,工作的时候完全投入。)

2、在多任务的时候限制任务的数量。

(当必须同时完成很多任务时,可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地完成。)

3、注意早期的警告信号,例如感到不知所措和焦虑,避免过度疲劳。

(当感觉到自己的焦虑和担心的时候,选择停下自己的思考,去休息,如闭眼或听音乐来转移注意力)

4、把你的想法和情感写在纸上,这样它们就不会影响你的大脑。

(把你对未来的担心,一点一点清晰的写出来,如你到底在害怕发生什么?为什么你会觉得这些事情可能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又会怎样?)

5、尝试正念冥想,尤其是对疼痛的高度敏感。这会让你意识到疼痛是由疼痛的标签引起的。

(即,关注当下,如你的疼痛和担心是怎样的?如果让你向别人描述你现在的感觉,你要怎么样叙述?像被针刺?像心被被人抓着?那么,你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感觉呢?仔细说出自己此时此刻的感觉,如听、看、闻到了什么)

6、利用你的创造力:画画、着色或写作。

(虽然你会担心很多事情,那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去画画,上色或写作,把你的感觉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别人感受到你的感受。)

7、诚实地对待你的倾向,尤其是在亲密的关系中。但是,别忘了强调积极的方面,比如更多的同理心,更深刻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欣赏艺术和音乐,以及欣赏他人的积极品质。

(你的担心可能是有理由的,比如你真的可以发现环境中的威胁,但是过度的担心是没有用的。担心一些事情,那就现在去做好一些防范的准备,或者回想一下自己以前的担心是是正确的吗?)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04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心理咨询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