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母亲的情绪会对孩子有何影响?

张屠莹抑郁·双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有人问:现在家庭教育里面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家长焦虑啊!十个妈妈,九个焦虑。

那妈妈们为什么焦虑呢? 宏观看是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在作祟,因为有这个观念,整个教育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催逼人的过程。 

人的生命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第三个层次是灵魂。 

第一个层次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了,就上升到精神生活,这就涉及到你的阅读、艺术鉴赏力。如果这时候上去了,到了灵魂、宇宙观,这些问题就是小菜一碟了。 如果上不去,就在这个地方挣扎,就一定是不安、担心,处在焦虑中,做什么事情就都是焦虑的,于是在孩子学习上浓缩了最强烈的焦虑。 

现在的全民焦虑,都在这个层次上,看自己有没有焦虑,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思考的问题是有关于你个人利益之外的? 

妈妈们的焦虑表现

第一,在孩子回到家老说学习。 第二反映在狂抢教育资源。第三,表现在催逼孩子。 

妈妈为什么会如此焦虑?首先,不自信是焦虑的原因。没经验,不知道怎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来可以成才,所以不自信。其实,讲好东西教给孩子,他今后的一生不会太差。好东西就是:

告诉他帮助别人,告诉他善待弱者,告诉他宽容他人。 

虚荣是焦虑的另外一个原因。 家庭上虚荣会逼惨老公,孩子学习上很虚荣,就会逼坏孩子。要孩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或许是现代中国妈妈的某一个通病。自我放弃学习,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来实现。

比如一个妈妈,她人生的最大遗憾就是没有考进复旦大学,所以女儿必须考进复旦大学。 这可就奇怪了,如果没有考进复旦大学是你人生最大的遗憾,那你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去复读、去高考,去考研,进复旦。为什么叫女儿去呢? 

每个孩子他都是带着天生的气质类型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要按照你的意愿成为你要他成为的人呢? 

价值取向是焦虑的又一个原因。 有的人他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竞争是本质,但,人的世界合作是本质。 过度强调竞争会让人产生高焦虑感。

一头野牛来了,十几个人上去,年轻的帮助老的,强的帮助弱的,把这个老牛抓住,这个部落生生不息下去。 你非要说竞争是本质,学校是个竞争场,孩子就是去赢过别人,这个家长她就把她的高焦虑全部移植到她孩子身上去了。 

妈妈焦虑有什么祸害性的影响

妈妈的高焦虑会使孩子形成高竞争感,但高竞争感不等于高竞争力。 高竞争感是,他可以是最好的,但如果别人比他好,那他就会瓦解的。 

孩子竞争感很高后,往往会设立很高的目标,伴随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会耗尽她心里的全部能量。 

孩子们都是慢慢成长的,如果焦虑是从小就陪伴他的话,对这个孩子很不利。 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备,长期处在紧张当中,以后会出病理性问题。 

所以要让孩子的童年时代真正快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疯过,开心过。 一个人的一生,6到12岁是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这么短暂的几年。 

妈妈要如何做?

孩子的长大需要等待 。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要保护好,不要让他焦虑。 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焦虑了,所以妈妈做缓解他紧张的人就对了。 

妈妈是要成长的,成长的方向在于育儿的观念要正确,而这个观念也很简单,就是孩子长大要等待。 妈妈的角色应该是张开翅膀保护孩子的“老母鸡”。 

孩子回到家,情绪不太好,想办法哄哄他,吃饭的时候问问他,今天学校里怎么样,不开心,妈妈理解你,遇见这样的事确实会不开心,不要往心里去,这种事情经常的。 

这个是妈妈的功能。 

母亲的情绪越稳定,孩子心就越安。 母亲的情绪越稳定,这个家就越和谐。 

很多妈妈只会制造焦虑和麻烦,把家弄的没有安定的时候。 

一个初三的孩子在房间里做作业,爸爸坐在客厅里面看手机,妈妈在厨房里出来,到儿子房间:“你在做作业,做作业不要搞手机,对自己负点责任,快点做...” 

老公在那边看手机,又是吼:“你不要整天看手机啊,给儿子做一点榜样好不好,整天这个手机拿着!” 

妈妈一会又出来跑到儿子房间里,对着儿子喊:“这么长时间怎么就做这么一点点,你这么长时间在搞什么,上次考试考这成绩,下次怎么好意思,初三了!” 

生了一肚子气,就又跑到客厅里,和老公说:“孩子初三了,你多少要管一管,工作忙工作忙,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孩子要我管,你总得管管这个孩子。”…… 

家里越清静,你的孩子心越安,书越读得好。 人成熟到什么程度,你就看情绪控制到什么程度。 妈妈是给孩子提供能量的人。 一辆车开出去要加油的,没有油就不能战胜困难。 孩子回到家,妈妈是要给孩子力量的。 

给力量的母亲是那种本身就稳定的人,靠近她就有温暖土地、自然故乡的这种感觉。有的母亲是非常尖锐的,很有攻击性的,这种妈妈只会泄孩子的力量,不会给孩子支持。

原生家庭对儿童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当一个家庭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爱的支持时,孩子就像一颗小草,失去了养分,难以茁壮成长。在那些整日争吵的家庭,或是父母缺乏沟通的家庭,孩子的处境就会更加艰难。

当她们遇到困难时,难以得到求助和支持,最终导致了抑郁的发生。然而,父母过度的溺爱或是“以爱之名”的自我感动式付出,也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性影响。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付出更像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控制,把他们压制到窒息。看似是为了爱,实际上会让孩子感到极为的无力和的痛苦。

因此,在孩子的生活中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系统是治疗的关键。与其说是为了治愈一个孩子,实则更需要推动的是一整个家庭,只有让家庭内部关系得到改善,才能让治疗变得有意义。

真正的去理解孩子,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适当的关心和鼓励支持,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妈妈的自我学习成长,情绪的稳定,妈妈才会如土地、故乡一般温暖。这种温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定海神针,会让孩子内心有力量,获得自我认知的高价值感。让孩子会爱别人更会爱自己,远离抑郁,健康成长。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09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双向障碍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