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一位爸爸对孩子复学的思考:复学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一定不能忧虑和强行引导

张屠莹抑郁·双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今天的分享,来自一位爸爸。为什么要强调是爸爸呢?因为当孩子出现问题后,主动求助求变的往往都是妈妈,爸爸往往不太出现在“台前幕后”。

而相较于女性的感性,男性的思考更为理性和逻辑。今天的这位爸爸,就在自己的孩子踏上复学之路后,总结归纳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

他首先明确地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复学是孩子自己的事,作为家长一定不能忧虑和强行引导,家长需要放下自己的期待,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随后,他从外部环境、父母、孩子三方面,再细分要点,详细阐述了家长在助力孩子复学的过程中,需要做的事和注意事项。希望这位爸爸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

下面的这些金句,希望能够给到你启发。

1、对孩子要欣赏和祝福

2、让每个人做自己,很重要

3、对另一半就是爱和尊重,对孩子就是爱和自由

4、孩子闲在家里没事干,不可能要求他作息多么规律

5、家是讲爱的地方,不要去讲道理

6、家庭成员之间潜意识和能量是相通的,家长焦虑担心,孩子一定会感应到,本能地就会远离你。家长能量低,就会去吸收孩子身上的能量

目前孩子状态比较好,自己树立了争取强基计划的目标,他对于今后自己想要什么、路怎么走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

孩子目前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他自己起床、去学习、然后回家,我不用盯着。周六晚上他会玩会游戏,睡的比较晚甚至通宵,但我也不管。

我对孩子复学的思考

下面是这期间,我关于孩子复学的一些经验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首先的首先,复学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一定不能忧虑和强行引导。人生的路千万条,不读书有不读书的活法,读书也有很多种读法。只要孩子状态好了,总有适合他的路。

在我孩子黑白颠倒、连饭都不愿意出来吃的时候,我就做好了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即便他一辈子这样,我也愿意尽力供养他一生,以后为他买一份保险。如果将来他愿意做点事情,我也愿意陪他一起去做,比如推个三轮车、出去卖卖油条豆浆之类的。当然,这很痛,但必须要有这个破茧成蝶的痛,才会有改变。彻底放下期待后,我的心就能够平静,孩子也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进行自我修复。

当孩子内心萌生了出复学的愿望后,家长的做法我归结为3方面:外部环境、父母、孩子。

一、外部环境,主要是2方面:

1、学校、专业/分科的选择。每个孩子大家天赋、特长、爱好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条件,首先要做大量的功课:观察、了解孩子,学习相关知识,了解、考察学校/机构等,把这些提供给孩子参考,然后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对老师等相关人员的关系处理,尽量做到周全。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和条件当面拜访交流的,也可以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交流。这里面有个基本原则是:要表露出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对自己能把孩子带出来的强大信心,并请求学校和老师给予支持、帮助。很多老师对抑郁症的孩子有避而远之的心理,也不知道怎么做好,家长要成为他们的主心骨,所谓自助者,人方助之。

二、父母,主要是3方面:

1、活好自己。父母要有自己的事情做,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寄托,这样才能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给Ta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最坏的情况下有依托,才能具备兜底的能力和心态。

2、维护好夫妻关系。夫妻关系 > 亲子关系。按田老师说的:对另一半就是爱和尊重。妈妈们不能太强势,要学会做小女人,尊重丈夫。爸爸们要有担当,但不能自负固执。

3、学习改变。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改变,孩子生病就是强烈地提醒家长——必须要学习改变了。很多新进群的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到处聊天、倾诉,安放自己的焦虑,希望找到快速的方法让孩子“恢复正轨”,却不想/不愿认真跟着家长学校学习,

很多家长只想要现成的,快速解决的方法,那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是大方向是有的,如果你可以给到孩子一个方向,那是最好。

三、孩子,主要是3方面:

1、把家长加诸在孩子身上的期待、控制都拿掉,让他能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2、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你就是答案》里说:第一流的才能都来自你的感觉,巴菲特之所以成为股王,和他爸从小鼓励他“尊重你自己的感觉”是密切分不开的。若想要孩子好,必须鼓励孩子去体验、尊重自己的感觉。感觉之于心智就像是根之于树,只有根系发达才能叶茂。而现实中往往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竞相去讨好、要求、告知、控制孩子,让孩子丧失了很多自己体验、自己感觉的机会,这等于是切断了孩子心智发育的根系。

3、让孩子为自己玩、为自己学。《你就是答案》里“为自己玩”这个小故事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而且非常普遍。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若不是“为自己玩”,最终都会失去动力。这个也适用于大人,工作中若不是“为自己玩”,最终就是混日子、得过且过。而现实中,非常普遍的是才工作还有一些激情,但是慢慢都沦为不是“为自己玩”。如何破这个局,很值得深思、探讨。“学习的原动力是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的原动力是价值感、成长的快乐”。

最后,借用一位家长的话作为结束语:愿学习能帮助我们点亮心灯!愿实践能帮助我们走出泥泞沼泽!愿助人能帮助生活更美好!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09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双向障碍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