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段京京青春期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普通

上周末,我和闺蜜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去沙滩玩。

我们坐在一旁吃着水果闲谈人生,同时关注着孩子们的动向。他们懂得自我保护,也玩得很专注,于是我们悠哉悠哉……等他们渴了饿了,会自己跑过来,跟我们一起吃些喝些,再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

不远处也有两个妈妈。其中一位冲她的孩子喊到:“仔仔,你快过来,妈妈数到3,如果你还不过来,妈妈的爱会减少哦,1……2……,爱在减少哦!”

小朋友就三步两回头地跑过来了。

这位妈妈立即换上一副爱意无限的面孔,殷勤地往这个约摸六七岁的男孩嘴里塞了几口面包,嘴上也没停着:“哦!我还没有数到3,爱没有减少,来吃面包,你看,面包是小麦做的,香香的,是不是?”

孩子念念不忘他玩了一半的沙子,才跑出去几步,妈妈又喊起来了:“你任务还没完成怎么就跑了?妈妈现在数到5,1……2……”

这回,孩子竟然自己数着“3”又屁颠颠地跑了回来。惹得她身边的另一个妈妈羡慕不已:“哇,还没数到3就回来了,你的孩子好乖啊!”

“是啊,他很乖!”这个妈妈扬起眉毛自豪地说。接下来,她开始跟身边的妈妈传授育儿经,那些她引以为傲的驭儿之道。

这是一位典型的“控制型”母亲。我瞬间无比同情那个孩子。也对虚心“求教”那位妈妈和她的孩子感到担忧。

“控制型”家长的画像


微信图片_20230103153314.jpg


【斑鸠型父母】

正如鸠占鹊巢,不过这类型的家长时刻想控制的是孩子的头脑,代替孩子做决定。大到为孩子挑选课外兴趣班,小到孩子每天的生活起居、洗漱、作业、玩乐时间……都不让孩子自主做决定。

“斑鸠型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行事。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小孩子家家的,你懂什么?听我的!”“我是你妈,还能害你吗?”

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好!

【遥控型父母】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提到: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

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

女儿7岁左右。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这位母亲一直在否认女儿的感受,不断地告诉女儿:“你的判断是错的。”并且一直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

她就是对女儿宣告: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全都是错的。你不要再反抗了,要听话!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感受,只有我知道。

而事实上,有谁能比我们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包办型父母】

“包办型父母”,既部分代替孩子进行思考,又部分代替孩子做一些孩子的事。

就像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位母亲,六七岁大的孩子,是否渴了?饿了?他是有自主感觉的。但母亲大概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的“悉心”照顾,孩子一定要忍饥挨渴?

其实,让孩子专注的做一件事何其重要?可她却不惜一次次打断孩子专注的玩乐过程,甚至以“爱”为要挟,将孩子拉到身边。

这是她在炫耀驭子有术的滑稽表演,从孩子的配合程度来看,就像动物园里被长年驯化的动物一样,听到某项指令便条件反射地配合“驯养员“完成表演,获得“驯养员”的奖赏,收获一些不明所以的人的艳羡。

“控制型”父母的内因

相信绝大多数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好家长。

可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努力错了方向。

“控制型”父母在想要操控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为一个好家长!这种爱看起来无私,但其实也许只是出于父母满足自己愿望的目的,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个体独立性认知不足,源于自己内心的焦虑。

孩子挑食,妈妈会(表现出)焦虑、悲伤,因为孩子的行为让她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她没有尽到“让孩子饮食健康”的责任。而孩子听话,则成就了她作为一个好母亲的目标。

亲子关系天生赋予了家长掌控主动权,但正是家长们“努力让自己成为完美父母”的焦虑感,有时候会跳出来操控教养的方向。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在思想和行为上干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人生。

英国有一所出名的学校——夏山学校,创办于1921年,是现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创办者尼尔在他所著的《夏山学校》中说:“绝对不要帮助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当一个孩子想爬到椅子上的时候,急切的父母便会帮忙,因而把他最大的快乐——克服困难的快乐——给剥夺了。”

控制型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缺乏自信,过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父母,习惯性否定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甚至在孩子不听话时,贬低斥责孩子,造成孩子对自我失去信心。有些父母甚至用所谓孝道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若不顺从,即是不孝,父母会因此伤心难过,让孩子深深自责,活在过度的自我批判中。

【懦弱或暴力】

同学小Q曾经交往过一个男友,对她唯命是从。相恋之初,她以为那是爱的迁就。时间久了才慢慢发现,他就是缺乏主见,没有决断力,尤其遇到重大决策,总是依赖小Q拿主意。

后来见了家长,小Q见识到了未来婆婆极其强势,对孩子的大小事情一律包办,不容置疑。尤其是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婆婆总是独断专行,不顾小两口的意愿。为此小Q没少与男友抱怨,可偏偏男友是个没有主心骨的妈宝男,总是劝小Q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有母亲操持,也乐得清闲。

小Q终于看清妈宝男的背后,都是因为站着一个强势的母亲。她深知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如果丈夫是一个不能与其共进退,只能一味缩在母亲和媳妇身后的巨婴,那是何其悲哀。思前想后,小Q提出了分。

后来听说,那位巨婴先生无法接受这种结果,甚至闹过自杀。他始终不明白,自己事事听从讨好,女友怎么就为了置办婚房时与母亲的一些小争执,便狠心离开?他既不明白问题的本质出在哪儿,也无法承受失恋的一时之痛,选择自我伤害来换取同情,期望小Q回心转意。

不能说不悲哀。

【无法承担责任】

父母一心为子女考虑,但愿他们少走弯路,因而事事替代。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也承担不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自主产生动力。”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

拥用“自主”的权利,方能呼吸“自由”的空气。

作为父母,还要让孩子明白,“自由”需要源于一定规则下的“自律”。

教养孩子,就应该将他培养成为个体独立、精神自由的人。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03浏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