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如何才能在感情上做一个自信的人?

李奕臻婚恋情感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感情的自信源于自爱、自重、自尊、自强。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

在心理学中,关于自信心的描述,与其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

简单一点的说,就是,面对一个事物,我觉得,我能不能搞定它?

而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常见的,由自信心不足引发的问题便是:隐藏情感与无所作为。

正是因为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性,在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不敢表达,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而错过这段感情。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弗朗西斯 · 培根说过:“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不管是“缺乏自信”还是如何“获得自信”,深入自己的内心,一切都会有答案。


自信心从哪里来的?

从意识层面来讲,自信心的强弱和经验有关。它是过往发生的,类似的事情,自己从中获得的经验积累,从而得出,我能,或者我不能的概念。

因为过往的经历,导致现在刻意回避情感,这便是经验所致,从潜意识的层面来讲,它和“自我”有关。

弗洛伊德曾所说,“自我满足而产生快乐。”甚至更极端的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这些都是强调“自我”的重要性。

“自我”是自信心产生的源头,是所有意识经验的源点。它会直接导致,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初经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反应,和自我认知。

1、无所作为的根源是:力量掣肘

我有一个读者小凡,遭遇的情况与题主类似。

其实小凡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165的身高,丰满的身材,小脸蛋高鼻梁。第一次见面,化着精致的妆容,看着精神十足。但她眼底却没有属于年轻女孩的朝气与自信阳光。

“不知道什么,我总是觉得我不行,平时生活中还好,可是一旦遇到喜欢的男生,我就怂了,内心的情感和需求表达不出来。”

“一想到要跟对方相处,我就心慌。我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他开朗大方,工作能力很强,而且很上进。就我知道的,他身边追求他的女孩子都有两三个。”

“我不敢给他告白,我害怕被拒绝。我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仰望他。”

小凡不知道怎么办,只能跟对方像普通朋友一样东扯西扯,从而也导致没有人能够和她建立更深层的链接。

“你回忆一下,当你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是什么?”我问小凡。

“感觉......心里有个塞子,被堵住了”小凡回答道。

“如果让你对那个时候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我又问。

“我也不知道,我很想告诉自己勇敢一点。但是话还没到嘴边,心里就打退堂鼓了。”

在遇到有好感的异性的时候,小凡的通常处理方式是:隐藏自己,就算她内心的情感喷涌,想要表达,可是内心中的另一股力量却会阻止她,两种力量造成了拉扯,让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而导致这一切的,小凡的潜意识理论便是:我不行。

这种潜意识形成于她童年时期,表达自我的渴望,被原生家庭时期形成的创伤所掣制。

心理学家荣格做过一个小实验,他将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和原生家庭不怎么和谐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做游戏。

他发现,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提问频率很高,主动性很强。并且他们很乐于展示自己的能力。而原生家庭不和谐的那部分孩子则更喜欢闷头做事,并不爱说话与表达自己。

“原生家庭的不幸,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

2、只有当自我表达被肯定的时候,自我意识才会逐渐建立,自信才会产生

我们人类对“自我”的认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在我们脱离母体,呱呱落地的那一刻,我们正式从“融为一体”的感知中剥离开来,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分别,这便是“自我意识”的初形成。

而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会通过外界对我们的回馈信息,来逐渐建立我们的“自我意识”。

比如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触碰到危险物品,父母会呵斥,这会让我们明白“我这样做是错的”“我做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比如我们长大一些,学会了一首唐诗,父母夸赞我们,我们会知道“这样做是对的”“我能这样做”;

我们的自我就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做什么”的自信,也是同时建立起来的。

小凡生活在一个严格的原生家庭,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一直都是:你必须按照我们说的去做,我们才会爱你。

对于成长时期的小朋友来说,没有了父母的爱可是毁天灭地的事情,为了继续得到父母的爱,小凡不得不遵从父母的需求,按照父母的安排去行事,这导致她的自我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她大部分的自由意志,和自我需求都无法在原生家庭里得到认可和满足。

父母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让小凡执行,小凡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去探索发现,什么是自己能够做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够做到的,从而让她的自我感非常薄弱,她没有办法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自信也就自然没有多少。

而我们在成年后,构建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的情感行为模式,通常都是原生家庭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复制。

当小凡长大了,在面对一个心动异性的时候,她不知道要怎么表达自我才是正确的,她不知道要怎么做,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一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被父母否认,甚至被嘲笑。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那种儿时的伤痛,一旦她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被另一股力量阻止。


自我疗愈,自我成长,就是解决问题

“自我存在感缺失”会在恋爱中导致很多问题: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过度讨好、爱得很用力或者很卑微、过度付出、自己的情绪需要对方负责......等等。

有着这些行为的你就像木偶戏台上的木偶,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被潜意识中,那根看不见的细线操控着。

“我要怎么办呢?”小凡问我:“我再也不想这样痛苦下去了,我这样连个正常的恋爱都谈不了”。

1、与原生家庭和解

虽然我们问题的根源出自原生家庭,可是如果因此就埋怨父母,甚至仇恨父母是错误的解决方式。

父母其实也是人,他们同样经历了童年期,成长期,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创伤和时代印记,对于没有把曾经的我们照顾地足够好,又或者没有给予我们更多科学的培养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他们的错,在那个时期,他们已经尽自己最大努力了。

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同父母一起回溯过往,找到父母爱自己的证据,接纳遗憾的存在,认可遗憾,是一个上天赐予的,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契机,这症结才能打开。

通常来说,90%的读者,在与原生家庭和解之后,他们内心中对于自我的认知都会松动,困扰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再像从前一样,显得坚不可摧,个体行为受到的影响,也会大大削弱。

毕竟,潜意识中的概念,一旦被看见,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了。

2、两种心理干预

在小凡的案例中,我首先采用了叙事疗法。

为此,我制作了叙事疗法的表格,将小凡所有的优点与她回顾自己优点的模样记录下来。

“认识到自己很优秀,那时候的自己,原来眼睛真的有光。”

通过叙事疗法认可小凡的优点。通过倾听小凡讲述自己的故事,协助她看明白,自己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她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她的内在力量。

通过心理暗示疗法引导小凡进入某种生活情境或事件中,然后引导她问自己:假设自己价值高很自信,面对某某情况,会怎么做?从而提升她的自信。

3、主动建立关系

在1和2实施的基础上,我建议小凡再遇到心动选手的时候,要与我实时沟通,在我的帮助下,让她先慢慢地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欣赏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就算自己表达了一些信息,也没有人会因此刻意否定她,批判她,她的自信感正在逐渐找回。

4、提升自我

这一点通常与第3点同时进行,不少读者在来咨询我的初期都觉得,自己的外表还算不错,怎么对方就没有透过外表看懂自己的内在美呢?

拜托,这种盲目的自信真的是大错特错。人性是真实而残酷的,所有人天生都喜欢美的东西,你连外表都没有抓住他的眼球,他凭什么要花费时间精力来了解你的内在?

所以,提升外在必不可少,当然内涵也不可忽略。拓宽自己的社交,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当你的外表,内涵都已经足够棒的时候,你的自信,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

因此,我为小凡建立的一个内在提升计划。我给小凡制定了读书计划。

· 表达自我

· 优化沟通模式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基于过往经验的判断通常都是不精准的,无论是潜意识中的概念,还是基于此,后天积累的经验判断。

正是因为伴随着成长,这些经验形成了新的概念,才会不断强化,“我不行,我不敢,我害怕,甚至我不存在”这样的自我认知,让我对自己的自信,一降再降。

而当问题爆发出来,我们能够认识到它,然后从内出发,从心开始探索,就已经迈上了自我改善,自我圆满的道路,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不仅可以在恋爱中一劳永逸,也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情感初期,很多人都会因为两性关系而产生迷惘,这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因为融合必然会有碰撞。

情感自信的建立源于方方面面,但总归离不开一个原则:不要盲目否定自己,更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否定。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1-25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家庭婚姻问题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