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父母陪伴抑郁孩子的打开方式: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张屠莹抑郁·双相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有来心理诊室民营医院

在我们小的时候,觉得做大人牛逼。充满了威严和家庭的话语权,有时候就想着,等我做大人了,好日子就来了。但当我们成为大人的时候,发现这一届的孩子太难带了,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经济状况好处一大截,但孩子们却问题百出。这一届的父母很不容易,聊起养娃的历程艰辛无比,很难想象之前父母生7个8个是咂过来的。

父母不仅要成为孩子的衣食依靠,更要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持。辛苦赚钱养家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学习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让一个家庭更加幸福,孩子内心更有力量。

父母的焦虑情绪直接会传递

我国抑郁症低龄化趋势已经触目惊心,中小学生抑郁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是现在的孩子集体基因突变,变脆弱了吗?显然不是。

恰恰相反,只有孩子还是孩子,而他们周遭的一切都已经完全改变。就连有意无意地秉承着上一代教育理念的我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我们自己也早就不是上一代父母了。


最焦虑的父母

以我为例,成长在包邮区一座经济繁荣的十八线小城市,我们的上一代大多经历过十年浩劫,错过了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在我读小学到高中的这段时间,班里同学的家长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最为普遍,高中学历已属少见,本科学历没见过一个。

当我就读于省重点高中时,班里以农村上来的寄宿生为主,父母很多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而我所在的班级,几乎所有人都考上了本科,一半人上了 985、211。

这些同学绝大多数都在一二线城市定居,买了学区房,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我们和上一代父母一样吗?学历不一样,学历引起的心态差别更是巨大。在我读书的时候,父母可以接受孩子在学习上的任何状态,也可以接受任何出路。

别说考不上大学,考不上高中都没关系,能养活自己就好。父母辅导不了孩子功课,也就放任自流,心态一个比一个坦然。而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父母的时候,谁还能接受自己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吗?

所以比起我们的父母,我们这一代人对教育有一种无法掩饰的焦虑,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这焦虑藏在我们陪写作业的怒气中,藏在我们拿到试卷的失望中,藏在我们看待孩子时挑剔的眼神中,最终变成无形的压力,压在孩子稚嫩的肩膀上。

当我们抱怨孩子变脆弱的时候,有没有审视过自己,给孩子传递了怎样的情绪?


单一的价值观

春节期间一个国内的视频讲座,里面的老师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让妈妈开心呢?下面一年级的小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考一百分!考双百分!考全班第一!

而现在可以明显感受到,只要孩子上了学,父母的喜怒哀乐仿佛就自动和成绩挂钩了。孩子考得好,父母扬眉吐气,孩子考不好,父母唉声叹气。

M 的妈妈就曾多次提到 M 考上全省排名第一的高中,对此有多骄傲,面对 M 的病情时就有多纠结。

她对 M 感到失望的一个原因是——家里不愁吃喝,连袜子都不用洗,有什么好烦心的呢?可这个连袜子都不用洗的小孩,却令我感到无比心疼。因为她无法通过洗袜子这件小事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也无法通过洗袜子这件小事,来让妈妈开心。

当父母这种焦虑源源不断地向孩子输入的同时,结合孩子的性格以及其他因素,更容易导致孩子的抑郁。

父母要控制自己的焦虑,和掌控心

孩子的“忤逆”可能出于防御。因为人类的“青春期进化本能”被唤起,青春期孩子会觉得“我得爱点别的东西,才算是完成人类发展任务”,所以可能会千方百计地表现得不需要爸妈。

“朋友至高无上,爸妈算什么。”

“和偶像比起来,爸妈老师的话不值一提。”

还会有“情感倒错”表现:明明挺喜欢你,但会说“我讨厌你”;明明挺崇拜你,却会贬低你“你老/过时了”;或“行为退行”:“老子想怎样就怎样”。

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你们了,其实是在告诉爸妈:我长大了我做什么都行,你们离我远一点。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底气有节制地面对。

因为大脑皮层活跃的原因,青少年会出现很多难以自控的冲动,所以会有一些行为来抑制自己的冲动。比如说“禁欲”,一些孩子认为“我不能吃某些东西/做某些事情”;比如古怪的仪式感,一些孩子做作业前得先打游戏;孩子由此获得规律感,确定“很多东西都是在确定之中的”。

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保持生活稳定也非常重要。在家庭出现重大变化时,很多青少年的情感往往会出现巨大的波动,这都是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的。

有时青春期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其实是压制着冲动。比如,孩子可能在学校被人欺负了,“不想去学校”其实防御了“想去打击报复别人”的冲动。所以我们尽管可能会觉得孩子的选择过分,但还是要耐着性子去看看选择的背后原因。


最好的亲子状态:不求不助,有求必应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如这张图表:孩子靠近父母,父母更想要靠近孩子,但一旦靠近了彼此,孩子又担心“离父母太近,我就没有我自己了”。 

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理密码:蓝色和黄色的分别代表孩子和父母

一些父母侵入性特别强:“你必须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孩子由此可能会有“整个自我都要被毁灭”的感觉。所以孩子会说“我还是离你远一点,我要成为我自己”,有时甚至会通过“让父母感到很虐”的方式实现此目的。

有位同行曾经总结说,青春期最好的亲子状态是“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父母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孩子想要形成自我的发展需求。所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节制也好,隐忍也罢,其实都是在为孩子的长大成人做应有的贡献。

一些简单的标准可以判断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否遭遇了阻滞,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交功能等基本功能是否受损。


抑郁在家的孩子,“不助”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听过撒红老师的课,里面讲到抑郁休学的孩子呆在家里,紧闭房门,不让家长进去,此时家长更为焦虑。撒红老师说,此时,家长不要步步紧逼了,你敲门砸门,只会让孩子把自己的心门关得更紧。因为这时候孩子觉得,我呆在房间里才是安全的。

这时候家长得放下“助”的心,放下一种压迫和紧张感,给到孩子一个放松的空间,让他觉得开门后也是安全的,他才会把门打开。这个跟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冷风和暖风的故事有点像。

冷风和暖风比赛,谁能把路上身上的衣服吹下来。冷风越吹,路人衣服裹得更紧;暖风轻轻地吹,路人脱下了外衣。抑郁非三日之寒,孩子走到休学这步,背后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需要智慧地去化解。当孩子放下防备,开始求助于你的时候,请“必助”,这时候,孩子会得到满满的安全感,会觉得内心温暖而有力。

《回到人间2--家长成长篇》里,老师用大量篇幅告诉父母,该不助的时候请忍住!观呼吸也好,其他方法也好,此刻,请把生活的重心回到自己身上,放下一颗你迫切相助的心,放下自己身上的焦虑和紧迫。停止对孩子进行你所认为的助,相信他,信任他,等待孩子向你敞开的那一刻。

当然,我们还得继续不断地学习,学习如何去助。当孩子向你敞开的时候,你要懂得如何去帮助他,此时更不可继续指责、抱怨,不解决问题,反而把矛盾进一步激化。

“不求不助,有求必助”,其实也适用于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即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需要跟周围的人产生一定的界限,尊重每一个人的心愿。当别人求助时,也请竭尽所能。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2023-08-17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双向障碍科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