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很恐慌,心态放宽求平常;


自我监测应学会,生活方式要健康。


信息接收控时长,合理措施把险防;


不良情绪难自抑,心理咨询来帮忙。


——钮文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以来,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势必给民众带来紧张情绪。对于与病患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其焦虑、恐慌、易怒等情绪可能更加严重,甚至还可能出现盲目勇敢、拒绝防护,亦或后悔自责、过度保护等另一个极端情况。因此,疫情持续期间,适当对这类人群进行如下心理疏导甚至心理干预,对预防密切接触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与整体疫情防控工作都很重要。


1.理解接纳负面情绪。出现紧张、焦虑、恐慌、易怒等情绪是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试着理解并接纳这部分情绪。


2.保持积极平和心态。身处特殊时期,盲目勇敢、拒绝防护、拒绝居家观察是不利于疫情控制的行为,应充分理解暂时的隔离是为了未来的健康,平和心态,积极面对,配合居家观察。


3.学习自我健康监测。不过度自我怀疑或捕风捉影。如发现身体不适,并达到权威部门建议的就诊标准,则及时做好防护,然后去医院就医。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保障充足睡眠;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与家人或朋友电话沟通或通过网络在线交流。这些都有利于舒缓紧张等负面情绪。


5.控制信息接收时长。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讯息的时间,以减少因讯息超载带来的心理负担。不盲目从众,不道听途说而使自己心烦意乱。


6.获取准确真实信息。收集有助于准确判定风险的信息,以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参考可以信任的消息来源,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或当地政府机构发布的消息。


7.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若情绪持续变差,且无法控制,建议积极寻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帮助,尤其是心理援助热线、网络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渠道等。


审稿专家:

庞宇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院长


社会职务: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精神心理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专家

北京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


指导单位: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


参考资料: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肺炎恐慌下,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附6个心理防护方案)》

2.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