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主治医师
三甲 临沂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疾病科普

  • 全部
  • 肺癌
  • 结肠癌
  • 乳腺癌
  • 膀胱癌
  • 宫颈癌
  • 鼻咽癌
  • 黑色素瘤
  • 其他
展开

1分钟看懂肺癌的病理报告

  对于肿瘤患者而言,疾病诊断最终要依靠支气管镜或者手术切除以后,获取的标本进行病理检测来判断。病理诊断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其他任何检查,如CT、MRI等,即使在影像上发现有肿块、病灶,都不能最终判断病变的性质、类型,确诊还要依靠病理诊断。这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依据。
  今天,为大家科普肺癌病理报告相关知识。
  1、一个完整的病理诊断包括哪些信息
  一个完整的病理诊断包括4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病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以及病理号。其中,病理号是每个病人在检查的医院里拥有的唯一号码,十分重要。此外,每家医院根据情况不同,基本信息中还有病人的病案号或者ID号等;
  第二,报告的内容,即送检标本来源的方式和部位。也就是说,需要标明标本来源于哪个器官,通过哪种方式获取的,如穿刺、腔镜或者手术切除等;
  第三,病理报告的内容。病理报告内容是整个病理诊断中最重要的部分,包含通过检测后发现的病变类型、性质。手术切除获取的标本还包含肿瘤侵犯的范围、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以及有无脉管瘤栓等。此外,如果肿瘤病变不典型,在病理报告内容中还需增添鉴别诊断的内容,而肿瘤的鉴别诊断常常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实现。
  第四,分子分型。对于肺癌来说,分子分型也是病理诊断报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分子分型报告的具体内容,有可能是后续单独发报告,也有可能就在病理报告中附上,形成第四部分。
  2、病理诊断标本分为大标本,小标本,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病理诊断中的大标本是指手术切除后获取的标本,小标本则是指通过支气管镜、腔镜、胃镜或穿刺获取的活检标本。此外,在人体的体表进行活检取材获取的标本也称为小标本。
  3、病理报告中的腺癌、鳞癌、大细胞癌等,有什么意义
  肺癌分为很多种亚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都是常见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肺癌,治疗方式是不一样的。此外,肺癌的不同类型还会影响到分子检测的策略、途径。
  4、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
  免疫组化,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病理诊断中一种常用的检测手段。即对送检的标本,无论是小标本还是大标本,进行切片、染色,进而根据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以此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
  免疫组化对于病理诊断中肿瘤的鉴别诊断、肺癌类型的判断,甚至对肺癌后续治疗都是十分有帮助的。此外,免疫组化可用于肺癌分子分型的判断,即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基因检测。
  5、“﹢”或者“﹣”代表什么
  “﹢”就是指免疫组化中染色为阳性,即有基因突变,反之,“﹣”就是指染色为阴性,没有基因突变。
  “﹢”“﹣”在鉴别诊断当中都有临床意义,并不能说“﹢”就是好,“﹣”就是不好。
  6、免疫组化结果中常出现的EGFR、ALK是什么意思
  EGFR、ALK是肺癌中常见的两个分子类型,目前全世界都推荐肺癌患者一定要去检测这两个基因,因为一旦检测出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将有疗效不错的靶向药物可以使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做分子病理检测,这两个基因都要常规检测。
  7、报告中,EGFR-E746(-),EGFR-L858(-)代表什么意思,在指导治疗时提示什么
  EGFR是肺癌中常见的一种突变基因,在这个基因上有很多片段,每个片段的异常对临床用药都可能有一定指导意义。EGFR中大部分的基因片段属于敏感性突变,部分属于非敏感性突变。而EGFR-E746、EGFR-L858都是EGFR基因检测中,针对一些片段所检测的位点,当EGFR-E746、EGFR-L858出现“”时,说明有基因突变,如果出现“﹣”时,说明没有基因突变。
  除了这两个检测位点外,还需要检测其他位点,查看检测位点对应的基因片段是否出现突变。当检测出某些片段存在基因突变时,患者一定要及时咨询临床医师或者病理医师,该片段基因突变阳性是否适合使用靶向药物,医生都会给出专业的建议。
  8、ALK()是否代表患者需要进行靶向治疗
  目前中国的专家共识中,推荐免疫组织化学(IHC)、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检测ALK基因。只要推荐的方法中有任何一种方法检测出ALK为阳性,都表示患者需要进行靶向治疗。在检测方法中,有一种比较常用的免疫组化方法为VentanaIHC。通过VentanaIHC检测出ALK为阳性时,可以直接进行后续的靶向治疗,不用做其它分子检测。
  9、对于已经不能手术的患者,要如何进行病理诊断
  无论病理医师还是临床医师,作为肿瘤专科医师来说,对于肿瘤病人的诊断,如果没有病理诊断,任何临床诊断都不能作为最终诊断。
  所以,当肺癌病人发展到晚期,已经不能手术时,一定要想办法尽可能得到活检标本,比如通过支气管镜、穿刺获取标本,或者对浅表的淋巴结转移做淋巴结活检等。只有获得病理诊断,才能依据诊断结果进行后续治疗,否则所有的治疗都是盲目的、无依据的。
  10、这样的标本也可以进行EGFR和ALK的检测吗
  小标本可以做EGFR、ALK基因检测。但值得注意的是,大标本由于标本量充足,所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小标本由于标本量有限,在进行检测前需要做规范的质量评估。
  主要评估两个方面:第一,所取的标本有没有肿瘤;第二,肿瘤的含量是否适合做基因检测,因为做基因检测需要足够的细胞量提取DNA才行。因此,对小标本检测前的质量控制是病理科质控很重要的部分。
  经过严格、规范的质量评估,发现小标本没有任何问题后进行基因检测,由于与大标本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大标本之间没有太大差异。

1.73万次 阅读 30个赞

超声、核磁、CT、PET-CT我该选哪个检查?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核磁、CT、PET-CT这四种最常见、最主要的检查。
  1、哪种检查的准确率最高,为什么有的患者可能要做不止一种检查?
  这些检查是互补的,各有不同的擅长。
  B超主要原理是用超声波探测人体,彩超还可以提供血流动力学的信息。对于乳腺、甲状腺、肝脏胰腺等肿瘤,尤其是甲状腺的微小癌,超声是准确性最高的。
  CT是用X线给身体每个横截面“拍照”,对高密度的骨性组织和出血、肿瘤的钙化病变的检出,具有独特优势。低剂量的螺旋CT是筛查肺癌的有效手段,CT也用于检查喉癌、咽癌、腹部、盆腔等深部肿瘤。
  磁共振成像(简称核磁,MRI)是把人体置于强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核磁的成像方式更加多样,成像原理更加复杂,所得到信息也更加丰富。核磁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清楚显示颅脑、脊髓、心脏、大血管及肌肉组织。如果是肝癌、胰腺、鼻咽颅底等肿瘤,肯定核磁是最优势的。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PET-CT)可以检查全身及转移性实体肿瘤。PET检查可以发现代谢异常细胞,CT检查可以发现形态异常组织。对于CT、核磁所不能定性的疾病,那么可能需要做PET-CT。
  2、为什么有时候需要做多种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不同,功能也是互补的。
  比如,一位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疑似恶性,原发灶可能来自颅底、喉部、食管或甲状腺。不清楚原发灶的来源,医生也很难判断用哪种检查最好,就会选择一个适合大多数情况的检查,比如超声或CT,大概率地去筛查。发现原发灶之后,根据结果,可能还要做一个更精细或者更有针对性的检查。所以从初诊到最后确定治疗方案,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影像学检查去综合地看,就是这个道理。
  3、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有多高?
  影像学检查方式如果用在合适的疾病和部位上,准确率高达90%以上。

5351次 阅读 95个赞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怎么区别?

  肠癌是我们国家高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第三,其中结肠癌占到50%左右,每年发病大约有20万人。一般说来结肠癌预后都比较好,治疗在大的方面也基本相同,但是临床也发现右半结肠与左半结肠预后、治疗有些不一样,临床上根据结肠癌的发病部位不同将其分成了两种: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但是对于这两种肿瘤疾病,很难患者难以区分,经常出现误诊的情况。要想避免这一情况再次发生,就要全面了解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不同,只有根据这些才能做到针对医治,消除疾病隐患。那么,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究竟有何区别呢?

  1、从破溃出血区别

  要想有效区分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可以先从破溃出血症状入手。一般来说,左半结肠癌很少出现破溃出血的情况,即使出血也是少量,并不明显。而右半结肠癌易溃烂出血,而且多表现为大便呈暗红或酱色。

  2、触摸肿块区别

  通常情况下,左半结肠癌不易触及肿块,而右半结肠癌肿块较为明显,大概约有80%的病人都能触及肿块。

  3、从肠梗阻区别

  左半结肠癌易发生肠梗阻,主要是因为左半结肠肠腔较细容易被堵塞,引发梗阻的病症。而右半结肠癌不易发生肠梗阻,多数都是易出现继发感染病症,如发热、消瘦、虚弱、食欲减退等。

  4、从恶病质现象区别

  左半结肠癌恶病质现象不明显,很少见。而右半结肠癌恶病质现象很常见,主要是因为右半结肠癌容易破溃出血继发感染,一旦感染病症加重就会出现毒血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腹痛、气短等。

  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的不同主要就有这四点,根据这些就能做到准确区分,科学医治。千万要记住,不能狭义地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型疾病,没有差别,然后就盲目的医治,要知道这种果断的操作治疗方法,很容易出现误治的情况,耽误病情恢复。只有明确疾病类型,才能进行针对医治,消除疾病隐患,恢复健康生活。

  结肠呈“冂”型,以左上腹的脾区一分两半。右半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侧大部分,左半结肠包括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

  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支配,血液回流至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右叶,其肠腔宽大而壁薄,内容物为液体、半液体状,肿瘤多表现为黑便、贫血、腹痛、包块等症状。

  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支配,在肠系膜上动脉下方几厘米处由腹主动脉发出,血液回流至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入肝左叶。左半结肠肠腔狭窄,浓缩粪便,内容物多呈半固体,肿瘤多表现为脓血便、黏液便、腹痛、便不净等症状。

  由于解剖结构的原因,结肠癌手术有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两种术式。

  总的来说,左半结肠癌预后要好于右半结肠癌。若从分期层面论,Ⅰ期左、右半结肠癌预后相差不大,Ⅱ期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好一点点,Ⅲ期左半结肠癌要明显好于右半结肠癌,为什么呢?

  右半结肠癌多见于女性、高龄患者,身体状况大多要差一些。早期一般呈息肉状,中晚期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要多一些,预后可能就差一些。而左半结肠多见于男性、年轻人,基础病可能少一些,身体状况要好一些,早期肿瘤多平坦,组织分化也相对要好一些。

  肠癌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以至于肠道内胆汁酸增多,其代谢物、甲胆蒽(Ⅰ级致癌物)也会相应增多,而右半结肠肠黏膜接触到的甲胆蒽是左半结肠的10倍之多。因此,右半结肠癌细胞基因突变点要较左侧明显增多,也是右半结肠预后差的重要原因。

  就单纯术后辅助化疗来说,左右半结肠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是没有差异性的,但如果患者疾病进展或者发生了远处转移,就需要结合左右半部位以及肿瘤组织RAS、BRAF等基因的表达状态,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了。

  肠癌常用到的基因有KRAS、NRAS、BRAF基因以及错配修复基因,右半结肠多表现为突变型,治疗不能用抗EGFR靶向药,如“西妥昔”,多用化疗联合“贝伐”,若确是野生型也可考虑“西妥昔”。左半结肠癌基因常表现为野生型,推荐化疗联合“西妥昔”,或“贝伐”。

  但是,右半结肠癌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微卫星不稳定高表达)预后要好一些,或许是Ⅱ期右半肠癌好于左半结肠癌的原因,也可以考虑免疫治疗。

  近二三十年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到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的不同之处,治疗也越来越精准化。

6292次 阅读 40个赞

8种免疫药物到底如何选择?

  8种免疫药物到底如何选择?
  一、PD-1/PD-L1免疫药是这几年抗癌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由于这类药受益人群广,且可能带来临床治愈的超级幸存者,因此备受关注。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上市了8个这一类新药,进口和国产正好各一半。
  进口药:欧狄沃、可瑞达、英飞凡、泰圣奇
  国产药:拓益、达伯舒、艾瑞卡、百泽安
  4个进口的有两个PD-1抗体,两个PD-L1抗体,而4个国产的全是PD-1抗体。
  面对8个上市的免疫药物,到底怎么选,成了很让人头痛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问我,“菠萝,到底哪个免疫药物最好?”
  这是个很现实的好问题,但没有简单答案。
  一方面,这8个免疫药物不完全一样,无论疗效还是副作用,都各有各的特点,肯定不能随便互换,A药在肺癌中效果好,不一定B药也会好。
  另一方面,虽然它们有差异,但基本属于同一类的药物。它们不少临床数据都很接近。比如,中国获批用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三线治疗的3个免疫药物,临床研究中,达伯舒的客观缓解率是80.4%,艾瑞卡是77.3%,百泽安是76.9%,非常类似。
  总之,这8个药既相似,又不完全一样。到底哪个最好,谁也没有答案,因为没有任何的研究把这些药做直接的比较。
  那现实中患者必须做选择。该怎么办呢?除了“遵医嘱”三个字,我个人的建议,是看两个关键点:
  一看临床数据,二看价格。
  选择免疫药,首先是看获批适应症和临床数据,尤其是针对中国人的数据;然后是看药物价格和自己经济能力。
  从科学上讲,选择抗癌药,第一步应该看获批适应症,优先选择已经在中国获批的品种。
  我整理了一下到目前为止中国上市的免疫药物所获批的适应症。大家可以看出,8个药获批的范围是差别很大的。
  获批上市,意味着药物针对这种癌症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成功,获得了官方的认可。选择这样的药,风险最小。
  如果有些适应症目前只有一个药物获批,就应该优先考虑。
  比如,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欧狄沃);非小细胞肺鳞癌的一线治疗(可瑞达);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巩固维持治疗(英飞凡);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泰圣奇);肝癌的二线治疗(艾瑞卡);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百泽安),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格随时都在更新,因为每个PD-1药物都有更多适应症正在等待审批,还有大量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仅上个月,可瑞达和艾瑞卡就有三个新的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我以后会定期给大家做更新。
  二、如果药物没有在中国获批某个适应症,是不是一定不能用?也倒未必。
  没有获批而使用一种药物,被称为“超适应症使用”。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不仅涉及科学,也涉及经济学,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严格地说,专家不能推荐药物的超适应症使用,药厂也不能推广。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肿瘤患者超适应症使用药物是很常见的现象。
  我个人的观点,“超适应症使用”不应该是常态。如果肿瘤患者没有别的选择,并且有明确证据支持药物在中国患者中有效,那可以谨慎考虑,但必须强调:一定要有数据支持,不然很容易变成滥用。
  什么证据能说明新药对中国患者有效呢?包括下面这些情况:
  中国患者大规模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甚至已经递交了上市申请。
  中国官方临床指南已经推荐。
  该适应症在其它国家已经获批,且不存在显著人种差异。
  中国患者早期临床研究中,出现多名显著受益患者案例。
  按照这个原则,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虽然在中国还没有免疫药物获批,但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药物,因为欧美已经批准,而且中国的临床指南也已经推荐使用。
  早在2017年,可瑞达或者欧狄沃就已经在美国分别被批准用于这个适应症。多项研究都发现,MSI-H/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免疫药物后,40%左右肿瘤会显著缩小,有一部分甚至会完全消失。
  需要强调的是,有中国(至少东亚)患者的数据非常重要。仅仅在国外获批,并不意味着一定适合中国患者。
  为什么呢?
  因为有些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肿瘤,中国和欧美患者的发病机理可能不太一样。这会导致它们对免疫治疗的响应不同。
  比如黑色素瘤。
  欧美的黑色素瘤多数和过度晒太阳有关,属于日光损伤亚型,而中国的黑色素瘤很少是晒出来的,而且别的原因导致,主要是黏膜或肢端亚型,占了70%以上。不同的机理,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免疫逃逸机制和药物疗效。欧美日光损伤型的黑色素瘤,对免疫疗法的整体响应更好。
  中国不同的黑色素瘤患者群体能否从免疫疗法中获益,是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拓益能在中国获批黑色素瘤适应症,就是因为它直接证明了中国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再比如胃癌。
  胃癌可以分为远端和近端,还可以分为肠型、弥漫型、混合型等不同亚型。中国远端胃癌多见,肠型多,而欧美是近端胃癌比较多。因此,免疫药在欧美批准胃癌适应症后,不能假设中国患者也一定适合,还必须单独做针对中国患者的研究。欧狄沃第一个在中国获批胃癌,主要就是因为它最早做了针对亚洲患者的大型III期临床试验。
  整体而言,进口药最大的优势,是临床数据多,全球适应症覆盖广。
  尤其是欧狄沃(O药)和可瑞达(K药),所谓的OK组合早在2014年就已经在国外上市,先后有10多个适应症获批,积攒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无论疗效还是副作用,都非常为人熟知。在中国上市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到香港等地方购买使用,医生也比较熟悉。相比而言,国产药更加“年轻”,医生和患者都需要更多学习过程。
  三、除了看临床疗效,费用也是现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这是国产药最大的竞争优势。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最近公布的数据是6亿人月收入仅在1000元左右。加上很多人没有保险,肿瘤治疗的费用,尤其是新药的费用很大部分需要自己掏腰包,因此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虽然进口免疫药在中国的定价已经基本是全球最低,但国产药通常还是有一定的价格优势。非小细胞肺癌是免疫治疗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多个进口免疫药和国产免疫药都获批了,这必将有一场大战。
  举个例子,随着最近艾瑞卡的获批,对于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现在有了进口方案(可瑞达+化疗)和国产方案(艾瑞卡+化疗)两个非常类似的组合。医生和患者会怎么选择?我们拭目以待。但毫无疑问,除了临床数据,价格也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于患者而言,药品有竞争是好事,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更好的价格和赠药政策。
  另一个大家经常问到的问题是:肿瘤免疫药啥时候进医保啊?
  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免疫药的一个适应症进了医保。
  2019年,达伯舒治疗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成为唯一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单抗药物。一瓶的市场价从7838元降价至2843元,降幅超过60%。如果政策落实,达伯舒肯定会成为很多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优先选择。
  未来会有更多免疫药进入医保么?
  肯定会,但我个人觉得,速度很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慢,范围比大家想象的窄。
  达伯舒之所以谈判成功,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它申报的适应症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三线治疗
  一方面,免疫疗法对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效果非常好,客观缓解率能接近80%,堪称神药;另一方面,需要三线治疗的患者人数不多,每一年也就1000个左右。
  疗效好,患者少,加上大幅降价,对医保而言,性价比就很高,谈判成功的机会就非常大。
  可惜这样的肿瘤类型不多。
  目前PD-1类免疫药物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体有效率不高。如果患者不做筛选,在肺癌、肝癌、胃癌等常见癌种中,单药的客观缓解率往往只有15%~20%,而患者群体往往高达几十万。
  如果面对一个癌症类型,治疗有效率不高,患者数量又多,那在医保资金池有限的情况下,无论进口药还是国产药,想要进入医保,难度都是相当大的。
  想推动免疫药进医保,恐怕还得多做研究,依靠生物标记物对患者人群进一步细分,提高患者受益的概率。
  比如,非小细胞肺癌整体响应率不高,但PD-L1强阳性患者还不错;胃癌整体响应率不高,但MSI-H/dMMR的患者还不错。类似这样的患者亚群,或许更有机会得到医保的支付。
  精准医疗的概念,对于医保也有具有重大意义。
  四、总结一下,目前上市的8个免疫药物整体属于同一类药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不完全一样。大家选择的时候,最主要看的应该是支持它在中国患者中有效的证据强度,不要盲目跨适应症使用。
  如果多个药物都符合条件,那么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药物价格和自身经济条件。
  我个人觉得,免疫药物由于整体有效率不够高,目前大规模纳入医保不现实,也不合理。推动药厂的慈善赠药项目,或者积极参与靠谱的临床试验,免费用药,目前可能是更好的省钱方式。
  但随着对肿瘤免疫的进一步研究,对患者的进一步细分,希望真正从免疫药物中获益的患者群体(比如经典霍奇金淋巴瘤,MSI-H亚型肿瘤等),能尽快得到医保等方面的支持,显著降低经济负担。
  我们还有很多肿瘤患者无法从现有的免疫药物中获益,所以科研和新药开发肯定是不能停的,大家还得一起努力。

1.4万次 阅读 48个赞

全面了解“肠化生”

  很多患者一看到胃镜活检病理报告“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度萎缩伴轻度肠化”等字眼,就忧心忡忡,如临大敌,好像癌症明天就要来临。这样精神焦虑紧张,恐惧害怕,乱用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
  那么,肠化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就要癌变了?查出来有肠化该怎么治疗?
  一、什么是肠化?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了。
  简单地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器官各司其职,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
  但当胃黏膜细胞受到比较严重的损伤后,本是同根生的胃肠黏膜上皮结构出现了一定改变,越长越像邻居家肠黏膜的孩子了。看上去,就像肠黏膜长错了地方,本该长在肠道上长的结构却出现在了胃黏膜上,就像一片草地长出了树木,树木就显得很突出。
  肠上皮化生分为三种分类方法:
  1、这是一种:
  (1)完全性小肠化生;
  (2)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3)完全性结肠化生;
  (4)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2、根据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3、还有着一种分法:
  Ⅰ型: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Ⅱ型: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混合存在;
  Ⅲ型: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
  较常用的为第一种。
  胃镜及活检病理
  慢性浅表性胃炎(生理性);B,慢性浅表性胃炎(HP+);C,慢性萎缩性胃炎;D,肠上皮化生
  二、不是所有的肠化都会癌变
  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简称为肠化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高龄人更为多见。肠上皮化生常常合并于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随着胃病检查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与研究,认为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根据胃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统计,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10%~23.6%,而发生癌变的概率低于3-5%。
  肠化的内镜表现
  人们发现,事实上,与胃癌有密切关系的不是萎缩、肠化,而是一种被称为“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就是一种胃粘膜腺体细胞的异常增生性病变。
  所以,现在的共识是,当你做完胃镜病理检查后,如果是萎缩性胃炎或/和肠化,大可不必再“忧心忡忡”,只有当发现有异常增生时,才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治疗(内科、内镜、外科等)。
  也就是说,100个慢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只有不到3-5个病人会发生不好的变化。所以要克服“恐癌”现象。
  三、哪种肠化容易癌变?
  教科书上一般认为,肠上皮化生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发生的,肠上皮化生的下一步便是朝恶性方向发展的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阶段。而且,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粘膜尚可完全恢复正常或可能部分恢复,而在肠上皮化生阶段才根除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是无法或者很难逆转的。
  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仅仅是有一定关系!
  实际上,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临床很常见,原因多种、类型多样、本身也不会引起任何不适感。即便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损伤引起者,它与萎缩仍然同属一个生物学阶段,多数停滞不前,仅极个别最终发展成胃癌。临床只需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全胃有明显萎缩的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即可防患于未然,对于急于逆转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中医药治疗,效果也比较乐观。
  所以,对于报告中的肠化生描述,以及网上“癌前病变”的说法,大可不必整天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目前认为:不完全型、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但它们恶变需要外界进一步刺激和一定的时间。
  目前的假设是:胃粘膜腺体的颈部干细胞具有多方面分泌的潜能,在正常时它可以分化成各种胃粘膜的成熟上皮细胞。
  从肠化生过渡到胃癌的经历,大体是这样:
  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统计显示,“肠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所以要克服“恐癌”现象。尤其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更不必惊慌。
  四、查出肠化了需不需要治疗?
  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一旦进展为不典型增生,才建议手术或者镜下干预治疗。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但如果肠化生进一步发展为“异型增生”时,其癌变概率就明显升高。因此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重视,需胃镜随访,建议每1年做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同时,内镜医生精准取检,病理医生精准描述,给予精准的相应的分型,才有利于临床医生综合评判,指导患者随诊并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所以,一般单纯肠化生不必过于紧张,胃镜复查一年一次,一旦发现“异型增生”时,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可以防止胃癌的发生。
  五、查出肠化了该怎么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
  经过适当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进展。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可得到逆转,但胃黏膜萎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超过该点就难以逆转;肠化生似乎难以逆转,但可以延缓、阻止肿瘤的发生。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继发于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炎症治好,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你的胃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消除胃黏膜损害因素
  (1)根除HP感染,可以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
  (2)控制胃酸,如:H2受体阻止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适宜于高胃酸病人。但长期大剂量制酸治疗,反而会加重胃黏膜的萎缩。
  (3)#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如:胃动力药(莫沙比利)、吸附胆汁的药物(铝碳酸镁)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这是治疗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主要药物。如:硫糖铝、尿囊素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等。
  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度;适量补充叶酸,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相关报道,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肠化是至少可以维持现状的;也有报道称中成药胃复春、摩罗丹等联合维生素b族逆转萎缩有较好疗效。
  总之:
  Ⅰ型一般不具有恶性风险;
  Ⅱ型介于Ⅰ、Ⅲ型之间。
  Ⅲ型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
  研究发现:Ⅲ型患胃肿瘤的风险比Ⅰ、Ⅱ型要高5~10倍。
  另外,肠上皮化生的范围和癌症发生的风险也有关系。
  全胃各部位的组织标本中,检出有肠上皮化生的标本越多,胃病变范围越大,发生癌症的风险也越高。
  病人做胃镜检查,通过放大内镜可以初步判断有无肠上皮化生,精准、多点活检,病理染色进一步明确肠上皮化生类型和肠化范围。
  肠上皮化生Ⅰ型和Ⅱ型,2~3年复查胃镜一次;
  Ⅲ型则需要0.5~1年复查胃镜一次,并加病理活检。
  一旦随访发现发展为早癌或癌前病变,可以及时在内镜下切除,病人恢复快,一般预后良好。

1.36万次 阅读 86个赞

体检发现“肺部结节",该怎么办?

  近年来,“肺结节”已开始成为各大医疗网站的热搜词条,这是一个影像学诊断,胸片或胸部CT上发现的直径小于3cm的肺部阴影都称为肺结节,其中直径小于1cm者称为肺小结节,直径小于0.5cm叫做微小结节。随着癌症“早诊早治”意识普及和CT成像技术提高,越来越多肺结节开始被发现。国外调查数据显示,18-24岁人群中肺结节检出率超过1‰,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高,55-64岁人群中检出率接近2%。考虑到空气污染、饮食习惯等因素,我国人群中肺结节发生率可能更高。

  肺部磨玻璃影与肺部小结节、肺癌是三个不同概念,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影与结节的概念区别在于,影是泛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阴影,大小不限,形状不限,而结节则是指3厘米以内、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病灶。早期肺癌的影像学表现就是肺部小结节病灶,但肺部小结节不等于肺癌。

  当我们查出来肺部有小结节时,一定会充满惊慌与疑虑。肺部小结节是不是肺癌呢?肺部小结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疾病?肺部小结节等于肺癌吗?

  因为约60%-70%的结节为良性结节,约30%-40%的结节方为恶性结节,所以万勿惊慌。从概率上看,首次发现的肺结节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淋巴结、炎症、瘢痕、结核等等),恶性的可能不足20%。其次,即便是肺癌,绝大多数也都处于早期,经过适当治疗几乎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寿命。因此,从癌症早诊早治角度来说,发现肺结节是一件幸运的事,绝大多数都以喜剧收尾,过度的担心最后大都被证明是多余的。此刻,更重要的事情是找一个好大夫,让他用专业知识帮助你以最小的代价将美好的结局变成现实。

  为了排除肺癌,有3件事情需要完成:

  1、明确自己是否属于肺癌高危人群,这一点在医生评估结节良恶性时至关重要!这些高危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长期所处环境、以往健康状态和遗传信息等。比如:是否吸烟或者曾经吸烟?是否有致癌物(石棉、氡、镭等等)接触史?是否曾罹患其他癌症?是否有肺气肿或肺纤维化等其他肺部疾病?父母、兄弟和子女是否曾患癌?需要说明的是,高危人群不意味肺结节一定是肺癌,低危人群也不一定就不是,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

  肺部小结节的特征

  在薄层CT上,根据密度大小不同分为如下三种:

  (1)纯磨玻璃小结节

  纯磨玻璃小结节,影像表现像磨砂玻璃一样。

  (2)部分实性磨玻璃小结节

  从影像来看,他就像是一个荷包蛋,部分实性磨玻璃小结节往往是一些浸润性癌,恶性程度要更高一些。

  (3)纯实性结节

  影响表明,类似于单独分离的蛋黄,是一个实性的密度较高的病灶。

  肺结节定性后,应该如何处理呢?

  1、影像学明确为良性或病变直径小于6mm时,不需要任何进一步处理

  2、病变为肺癌可能性较大,且估计恶性程度较高时,需及时活检或手术以明确诊断。部分恶性程度较高的肺癌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比如体积较大,实性成分较多,瘤体及血管生长活跃等。这种情况下及时手术活检,能避免等待过程中肿瘤转移的风险。

  一时难以定性,一定要“及时”做手术切除吗?答:观察随诊一段时间,确诊肺癌再行手术。过去,手术切除曾经是治疗肺结节的首选方案,“及时彻底清除病灶”的观点,在一段时间内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受。但随着对肺结节认识的逐步深入,大家发现:切除的肺结节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肺癌。和不手术的患者相比,手术患者并没有因病变的切除而在生存期上获益;相反,肺组织的切除常常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或者给未来可能的肺部手术带来麻烦。因此,现在肺结节手术适应证越来越严格,更多的患者会在手术或活检前等待一段时间,重复CT检查,通过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来提高诊断准确率,医学上称之为“随诊”这就好比仅凭第一次见面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经常会出错,正所谓“日久见人心”,如果观察一段时间,判断错误的机率就大大减低了。根据肺结节为肺癌的不同几率,随诊计划有十几种以上的组合,这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制定。

  有了肺磨玻璃结节该怎么办

  手术?忽略?打针吃药?这是很多患者都很纠结的事情。

  1、纯肺磨玻璃结节

  1)推荐:对于≦8mm的非实性(纯磨玻璃)结节,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行CT检查监测。2)推荐:对于﹥8mm的非实性(纯磨玻璃)结节,半年内复查CT,确实病灶无消失或缩小,之后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复查或选择性行手术治疗。

  2、混合性肺磨玻璃结节

  1)推荐:≦8mm的部分结节,在3个月行低剂量螺旋CT对其重新评估,如果结节稳定,根据患者的意愿和临床的判断,每年复查或选择性行手术治疗。

  2)推荐:﹥8mm的部分结节,影像学有恶性征像,存在着危险因素,建议行外科手术。

  随访是否会延误病情

  患者常有这样的担心:“让我过3个月再复查,要真是恶性肿瘤的话,会扩散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

  体检首次发现的肺小结节如果判断是恶性可能性大,医生一定会建议尽快手术治疗。

  而如果性质一时不好判断,临床上目前又没有更好的手段来帮助诊断,医生常常建议抗生素治疗后复查,或3个月后复查,来了解结节变化情况。

  肿瘤的生长有一个倍增的时间,一般认为是3个月到12个月,在复查过程中,如果结节数年不变,或逐渐缩小,或短期内快速增大,往往提示是良性病变,比如炎症。

  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慢慢增大或密度增高变实的小结节或磨玻璃影。

  对于一时诊断不明确的1cm以下小结节,即使是恶性,直径增长1倍也还属肺癌早期,手术即可治愈,一般不需后期放化疗。

  对于单个结节而言,随访两年,如果结节的大小、密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也即为稳定结节,可以终止复查。

  但肺内存在多个结节的情况,总观察期需要延长至5年。

  肺部小结节的治疗手段

  微创手术:微创胸腔镜手术,创伤小,技术成熟,患者易接受,属于经典方案。

  CT引导下射频消融:在CT室完成,不用进手术室,也不需要全身麻醉,由专业医生操作。

  立体定向放疗:对于手术耐受性差、肺功能差、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替代疗法。但是目前入组病例较少,随访时间短,且存争议,而且如果漏掉一个癌细胞容易复发。

  化疗:仅限小结节肺癌有淋巴转移的患者,可辅助化疗。

  中药支持治疗:中药可以增加免疫力。免疫治疗目前较少,且存在日新月异的变化。

  靶向药物治疗:必须明确基因突变情况下服用。其用药时机和用药种类正在探讨中,目前仅限于局部复发的和有转移的患者选择使用。

6796次 阅读 101个赞

为什么现在癌症越来越多?

  癌症之所以越来越多其实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大鱼大肉,三高饮食结构。早有专家表示,1/3的癌症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特别是近年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膳食纤维成为老百姓主要的饮食结构,油炸食品、大鱼大肉、吃的精细等等都促使了癌症的发生。三高饮食习惯首先容易导致“三高”疾病,属于代谢紊乱综合征,本身就容易发生肿瘤,此外代谢的变化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很多通路与导致肿瘤发生的通路相同,因此在临床上面来看,乳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胰腺癌、肾癌,食管癌、胃癌、甲状腺癌的发生都与之脱不了干系。
  二、抽烟喝酒。抽烟,喝酒无疑是大部分癌症的“大敌”,以抽烟为例,有八成肺癌是由于长期吸烟引起。对全球80%男性肺癌患者及至少50%女性肺癌患者产生直接影响。香烟烟雾中约有60种是已知的致癌物。香烟吸入肺内,会形成一种氧化应激状态。烟雾对肺部的损伤很大,会导致组织坏死,人体本身的能力会努力去修复这样的组织,主要办法就是诱导干细胞生长分裂,来产生新细胞来弥补坏死组织,长期吸烟就会产生反复的“破坏-修复-破坏-修复”,容易导致基因突变增加。除了对可直接诱发肺癌的发生外,吸烟还与食管癌、喉癌、口腔癌、咽喉癌、肾癌、膀胱癌、胰腺癌、胃癌和宫颈癌有一定关系而酒精的致癌机制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酒精和它的初级代谢产物甲醛一起归类为1类致癌物,在人体和动物中都有最高等级的致癌证据。“酒精导致癌症的具体机制因癌症种类不同而不同,比如在肝癌发生中,酒精就先引起肝硬化。而在上消化道肿瘤中,则主要是因为乙醇在唾液中转化为乙醛,使唾液中乙醛的浓度达到血液中的10-100倍,从而导致上消化道癌变。”蔡教授说道。
  三、久坐、缺乏运动。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发里不想动……千万别以为久坐的危害只是伤颈椎、脊椎,同时也能增加癌症的发病几率,首先适量的运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机体的免疫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久坐不动会导致摄人的脂肪、蛋白质的消化分解和排泄较慢,由于肠道代谢产物长时间停留在肠内,从而增加有害物质对肠道刺激时间,增加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此外,缺乏运动极易导致人肥胖,肥胖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食管腺癌、肾癌、膀胱癌等。
  四、熬夜。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在很早以前,就有研究人员表示在癌症发病率方面,每晚睡眠<7h的女性比积极锻炼身体但睡眠更为充足的女性高出47%。虽然当时尚没有明确报道睡眠过少究竟如何使人更易患癌症,但医学界很早就把保持睡眠充足和健康联系起来了。主要是睡眠不足会减少人体自由基清除剂——褪黑素产生,从而难以对抗细胞产生的氧化损伤,同时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这些变化都与癌症发生有一定关联。睡眠不足还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动物实验表明,彻底剥夺小动物一周睡眠,小动物即可因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感染死亡。人在极度劳累,睡眠不足时也会——易感冒。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免疫机能受损而使癌细胞容易逃脱免疫细胞的杀伤而癌变。
  五、处于不良情绪下。癌症的发生与情绪也有很重要的关系,不要压抑情绪,太过追求完美、不会宣泄的,就容易形成“癌症性格”。情绪致癌可以从中医的角度上找到论证。“如果你在不愉快的环境中就餐,心情就会受到影响,必然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使脾胃运化失调,肝气不舒,日久就会导致气滞血淤,给癌症的发生创造条件。”
  六、吃的太快、太烫和太饱。除了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外,错误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患癌的几率,在餐桌上最常见的有三种:吃的太快、吃的太烫、吃的太饱。吃的过饱过快会导致人体消化系统出现功能絮乱,从而引起胃酸分泌不规律,进而引起浅表性胃炎、消化道溃疡,从而诱发胃癌;另外吃的过饱过快,也使人体胆汁分泌异常,进而又引起肝脏损伤与功能失调,为肝癌的发生埋下隐患,而吃的太烫,容易对口腔或食道的黏膜造成烫伤,长期以往使食管肠上皮化生,属于癌前病变。

8888次 阅读 41个赞

如何区分黑痣还是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指有恶性变化的色素斑痣,是由交界痣或混合痣性质的痣发展而来。虽然不一定由斑痣恶变,但是慢性刺激和不恰当的治疗对斑痣转变成黑色素瘤有很大的关系。足跟为好发部位,头颈及四肢次之,大部分病例转移至区域淋巴结,也可血道转移。临床诊断依据色素变化和临床症状以及整块标本活检。最好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病因及症状
  黑色素瘤是起源于能制造黑色素的细胞的恶性肿瘤。表现为黑痣突然出现或迅速长大,色泽不断加深,四周出现彗星状小瘤或色素环,局部发生疼痛、感染、溃疡或出血,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肿瘤好发于下肢,其次是头、颈、上肢、眼、指甲下和阴唇等处。早期即能由淋巴道和血行转移至肝、脑、骨、黏膜等处。发病与黑痣有密切关系。经常受摩擦的手掌、足底和眼部的黑痣以及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黑痣容易恶变,被认为是黑色素瘤的前驱期。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与骨伤科有关的皮肤肿瘤。良性黑色素瘤又称色素痣,多不引起注意。黑色素瘤可以一开始即为恶性,但通常由交界痣恶变而来。这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较为常见。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之比为2:1。好发部位为下肢,以足部为最多,其次是上肢、头颈、躯干等处。发病原因尚不明,但部分病例有皮肤受伤的病史,烧伤及X线照射可能是诱因,有少数病例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家族性倾向也有报道。肿瘤呈灰黑色,结节状,质软,时有溃烂。镜下瘤细胞多呈梭形,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中含有多少不等的黑色素颗粒,外观呈黑色,瘤细胞大小不等,呈弥散状、巢状、腺样或小梁状排列。此瘤不论有无转移,都应及时治疗。
  临床表现
  肿瘤为单一实性,常有包膜,颜色可黑色、红棕色,深浅程度不一,也可无色素性。
  痣和黑色素瘤的区别
  1、边缘:黑痣的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而恶性黑色素瘤边缘不整齐,成锯齿状改变。另外,表面粗糙伴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还有渗液或渗血,病灶高于皮肤。
  2、直径:黑痣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于5毫米。
  3、不对称性:黑痣两半是对称的;而恶性黑色素瘤两半不对称。
  4、颜色:黑痣通常是棕黄色、棕色或黑色;而恶性黑色素瘤会在棕黄色或棕褐色基础上掺杂粉红色、白色、蓝黑色。其中,蓝色最为不祥,白色则提示肿瘤有自行性退变。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总是呈蓝黑色或灰色。
  5、其它症状:发痒、按压疼痛的黑痣也要特别注意,这类黑痣如果继续发展很可能出现溃疡性病变,刺痛或灼痛也会更明显,其周围还会出现卫星结节或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此时说明病情已进展到晚期。
  恶性黑色素瘤与普通色素痣如何鉴别:
  一、看痣的对称性:将痣用笔画线,一分为二,普通痣两边对称,恶性黑色素瘤多为不规则形,一分为二,两半不对称。
  二、看痣的边缘:普通痣边缘光滑,与周围皮肤分界清楚,而恶性黑色素瘤多参差不齐,呈锯齿样改变。
  三、看痣的颜色:普通痣颜色多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或黑色,而恶性黑色素瘤常在普通痣颜色的基础上掺杂多种颜色,几个月内颜色突然加深、变黑、变蓝,或是开始褪色。
  四、看痣的直径:普通痣一般小于5毫米,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多超过4毫米至6毫米。
  五、看痣的表面特征、质地形状的改变:普通痣常年不会发生变化,人不会有不适感觉。而恶性黑色素瘤常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如出血、溃疡、瘙痒、难愈合、疼痛、或结痂等表现。黑痣四周出现许多新的小痣,专业术语称之为“卫星灶”,还会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这是癌细胞分裂、扩展开的一个表现,是黑色素瘤的一个重要表现。
  掌握以上特征,普通痣与恶性黑色素瘤就不难鉴别。但对结构不良痣与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的区分,仅凭肉眼观察殊难进行,对怀疑病灶应及时就医做活检以获病理确诊。

6678次 阅读 49个赞

人体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肿瘤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类疾病,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的改变有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在细胞生长、增殖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基因)是指存在于生物正常细胞基因组中的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原癌基因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并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原癌基因可被异常激活,转变为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癌基因(oncogene)是一类存在于病毒或细胞基因组中,通过其表达产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使正常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的核苷酸序列。
  1、原癌基因的作用:存在于基因组中的原癌基因处du于低表达或不表zhi达状态,并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2、抑癌基因的作用: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编码的蛋白质对肿瘤发生有抑制作用,这类基因的缺失或者失活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失控,甚至促进肿瘤形成。
  原癌基因的特点:
  (1)普遍性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
  (2)保守性
  在进化过程中,基因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3)重要性
  存在于正常细胞不仅无害,而且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
  (4)危害性
  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发生数量或结构上的变化时,就可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的活化机制:
  从正常的原癌基因转变为具有使细胞转化功能的癌基因的过程,称为原癌基因的活化。原癌基因活化的机制主要有四种:获得强启动子与增强子;染色体易位;基因扩增;点突变。
  抑癌基因的作用机理:
  1、维持染色体稳定性:染色体的畸变是产生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基础,抑癌基因可通过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修复受损基因。
  2、促进细胞分化与衰老:终末分化的细胞失去进一步分裂的能力,抑癌基因主导细胞的分化调控,通过分化抑制肿瘤的发展。
  3、调控细胞增生:通过编码蛋白调控细胞生长的特异基因转录,关闭癌基因,抑制刺激细胞生长的因素。

1.24万次 阅读 35个赞

男孩青春期乳房异常发育

  今天遇到一个16岁的男孩乳房异常发育的患者,父亲领着孩子来看病,因为孩子乳房异常发育,导致孩子自卑不敢光膀子,洗澡的时候也不敢去公共浴池,一直避讳自己的家人,还好其父亲偶然发现孩子的异常,今日带其来门诊就诊,了解病情后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告诉他这是青春期激素异常分泌,经过一段时间是可以自愈的。

  现在给大家科普一下儿童青春期乳房异常发育的基本情况:

  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是指男性在青春发育时,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所导致的一侧或两侧乳腺的增大。一般发生在12~16岁,增大的乳腺组织一般不超过3cm,可能是不对称的,并有轻度触痛,大多持续12~18个月,随男性性发育的成熟而逐渐缩小至消失,也有的持续2~3年,甚至长期存在。

  病因:

  男性青春期乳房发育,一般认为是由于青春期时出现一过性雌激素与雄激素的不平衡导致,雌激素先达到成年期水平,而雄激素较晚达到成年期水平。但需要鉴别以下疾病:

  1、药物因素

  如雄激素、合成类固醇激素、雌激素、酮康唑等。

  2、性腺功能减退和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睾酮生物合成酶缺陷及由于感染、化疗、外伤导致睾丸功能异常多伴有男性乳房发育。其中一个重要病因是克氏综合征。

  3、性腺外组织对雌激素前体芳香化作用增强

  可见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肝病、甲亢等。

4、睾丸肿瘤及女性化肾上腺皮质肿瘤

  病人可伴有男性乳房发育。是由于肿瘤组织产生过多雌激素及周围组织芳香化作用增强所致。

6571次 阅读 80个赞

上滑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