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检查
检查概述
直肠指检又称“肛诊”,是用食指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疾病的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检查方法,对早期发现肛管、下端直肠病变意义重大。直肠指诊检查需要检查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较为直接、准确,也可为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检查目的
直肠指检可以检查发现肛管和下端直肠的疾病,同时可以早期发现部分直肠癌,避免因误诊为痔、肠炎、慢性痢疾等疾病而延误治疗。另外,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摸到男性患者的前列腺,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前列腺肥大或者前列腺肿瘤性疾病;对于女性患者可以通过直肠指检触及宫颈,可以发现子宫有没有后倾,有没有宫颈的异常。
检查风险
直肠指检属于简单易行的检查手段,基本上不会给患者带来风险。
检查科室
肛肠外科
检查费用
5~10元
检查前
检查准备
1.患者需要在检查前排空大便,保持肛门卫生清洁。
2.患者对所患疾病及相关生理知识缺乏了解,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同时需要放松心情,检查前多注意休息,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检查。
是否空腹
否
检查适应症
1.近期大便习惯或者大便形状改变,出现脓血便的患者。
2.近期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难、尿流无力、小腹胀满症状的患者。
3.肛门疼痛、瘙痒或有分泌物症状的患者。
检查禁忌
一般患有肛裂的患者不宜进行直肠指诊。
检查中
检查过程
1.患者遵医嘱摆好体位,暴露肛门。可以采取胸膝卧位,即患者跪于检查床,头及前胸紧贴床,臀部抬高,两大腿略分开;或采取截石位,即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两腿外展;或采取侧卧位,即左下肢略屈、右下肢屈曲贴近腹部。
2.保持合适体位后,患者保持不动,以方便医生观察肛门周围有无异常,如肛裂、痔疮、湿疹形成等。了解上述情况后,检查者右手食指戴指套,涂润滑剂(常用肥皂液、液体石腊或凡士林) 准备检查。
3.轻松按摩患者肛门,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以减轻腹压,使其括约肌松弛,然后将食指轻柔地插入到患者的肛门内,进行全方位的指诊即可。
不适反应
部分患者如心理高度紧张,肛门括约肌未完全松弛,不仅会使医生插入困难,还会导致肛门疼痛不适感。
注意事项
1.患者需注意调适情绪,避免过于紧张,以免肛门括约肌紧张不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2.在检查过程中,患者若出现剧烈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处理。
检查后
报告产出时间
一般检查时间较短,可在几分钟内得出检查结果。
注意事项
通常进行直肠指检的患者检查后无特殊注意事项,但对于肛门有不适的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或完善相关检查。对于有便秘情况的患者,建议多吃清肠热、滋润肠黏膜、止血通便的食物,如生梨汁、藕汁,同时要少吃辛辣、油腻、粗纤维的食物。
检查报告解读
简短描述
直肠指检对一些肛管直肠疾病的诊断治疗,包括对低位直肠癌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项检查较直观,通过指诊即可获得相关检查结果。
检查所见
包括未见明显异常以及检查后指套表面带有黏液、浓液或者血液等异常情况。
常见诊断
无明显异常,或肛瘘、直肠息肉、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直肠癌等。
表示正常的结果
表示异常的结果
直肠癌
异常结果描述:
触及质地较硬,表面高低不平或者呈菜花状,有浓液、坏死组织以及暗红色的血液,并感觉肠腔狭窄,指套上也染有暗红色血液。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直肠癌
肛瘘
异常结果描述:
摸到条索物,有时候可以在肛瘘内口摸到小硬结。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肛瘘
异常结果分析:
如果有脓液经常刺激瘘口周围皮肤,还可导致肛门皮肤瘙痒或湿疹。
直肠息肉或肛乳头瘤
异常结果描述:
触摸肛门口或直肠壁,触到质软如豆粒大小的圆形肿物,能活动、无压痛、带蒂或不带蒂。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直肠息肉
、肛乳头瘤
诊疗建议:
可以做直肠镜检查等明确,确诊后可以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性质。
肛裂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肛裂
诊疗建议:
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异常结果描述: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可以在直肠内摸到压痛性肿块,并且可能伴有波动感。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诊疗建议:
可在其他检查下进行确诊,再根据情况进行肛门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
异常结果描述:
指诊时发现前列腺增大,但不明显,或发现前列腺上有可疑硬结。
异常结果的可能疾病: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癌
参考资料
[1] 汪建平.肛肠外科名词解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3):110
[2] 李龙,李正.排便感受器认识的某些新观点.中国肛肠病杂志,1993,5:41-42。
[3] 万远廉, 潘义生.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式探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5,8(4):290-291
[4] 郁宝铭,当前对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对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7:87-89
[5] 邱辉忠, 林国乐,吴斌.120 例直肠疾病患者经肛门括约肌路径手术的临床疗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