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骨科微创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
主要作用为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
损伤后出现疼痛、腹部不适、活动受限等表现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止于腹白线和胸廓的下三肋。
腹内斜肌属于腹外斜肌的深面,为一扁肌,主要由肌纤维(细胞)构成。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移行为腱膜,其中,上2/3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及后层,下1/3腱膜全部行于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腱膜至腹正中线止于白线。下部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肌束呈弓形行向前下,越过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后移行为腱膜,与腹横肌相应腱膜结合,形成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腹内斜肌最下部发出一些细散肌束,与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可反射性地上提睾丸。
腹内斜肌为人体腹部外侧肌群,作用是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收缩时,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及分娩等活动,并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还可降低肋辅助呼气。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养护腹内斜肌,可促进肌肉增长,也能维持肌肉强度和耐力,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不洁的食物。
富含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有豆类、牛奶、鸡胸肉、牛肉等。优质蛋白可促进肌肉生长与修复,以维持腹内斜肌的健康。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对蛋白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因此每日适量一些米饭、面条、土豆等食物,有益于腹内斜肌。
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为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可降低腹内斜肌病变的风险,宜多食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芹菜、茄子、芦笋、橘子、猕猴桃、梨等。
腹内斜肌属于腹部肌肉,因此可做一些有利于腹部肌肉的活动,以加强腹内斜肌肌肉强度,如蹬车、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在做运动前应先做好热身运动,以免肌肉出现损伤,以及可在专业健身教练指导下进行肌肉功能锻炼。另外,平日可多进行慢跑、体操、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升身体素质,保持肌肉活力。
腹内斜肌是腹部肌肉的一部分,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腹内斜肌病变的发生。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刺激诱发腹内斜肌出现病变。
平时注意保护腹部,避免遭受撞击,避免摔倒。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有助于全面提升体质。
腹内斜肌属于腹部肌肉,出现损伤之后可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正常腹内斜肌和不健康腹内斜肌有哪些区别。
正常腹内斜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其腱性部分呈薄膜状,无异常形态以及病理改变。MRI上显示正常腹内斜肌在T1W1上呈中低信号,T2W1上呈低信号。
拉伤可见腹内斜肌肌纤维水肿,以及肌纤维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超声表现为脂肪浸润、体积缩小及回声增强,低回声的肌束消失。
腹内斜肌痉挛表现为肌肉强直性收缩,受累的肌肉僵硬,出现变形或抽搐。
病理上急性期主要是局部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及组织坏死,可形成脓肿,脓肿可局限亦可沿肌间隙扩散。炎症慢性期病灶内可出现钙化,边缘有时会包绕一层纤维组织。
腹内斜肌属于腹肌,受损后可导致疼痛、活动受限、腹部不适等症状,具体如下。
疼痛多在髂嵴处和侧腹及肋弓处,活动时加重,休息减轻。若进行前拉患侧腹内斜肌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相反则减轻。在髂嵴的髂前上棘后方有压痛,以及肋弓下缘可有压痛。
腹内斜肌参与脊柱的前屈、侧屈和旋转,损伤后可导致脊柱活动受限。
腹内斜肌有维持腹压的作用,当其出现病变后,可能会给腹部脏器造成影响,从而出现腹部不适感,如腹胀。
腹内斜肌健康受损后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腹内斜肌炎、腹内斜肌拉伤等,而影响腹内斜肌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若机体遭受撞击、刺伤、暴力损伤等,可损伤腹内斜肌,引起其萎缩、肌断裂等,影响腹部生理功能。
若在运动前未做好热身运动,可能会诱发腹内斜肌拉伤。此外若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腹部运动,则可能会导致腹内斜肌慢性损伤。
如果机体本身、腹部周围脏器出现感染,则炎症因子可能随着血液循环,感染腹内斜肌,使其出现炎症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大,肌纤维弹性水平会逐渐降低,因此年龄大者会更容易出现腹内斜肌损伤。
腹内斜肌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自身不适症状进行自测。如果出现了腹部疼痛、肌肉抽搐、脊柱活动受限,尤其脊柱难以前屈、侧屈和旋转,提示腹内斜肌损伤,一般会有明显的外伤史或运动史,需要及时就医。
腹内斜肌属于人体骨骼肌,肌肉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肌电图检查等。
主要包括视诊、听诊和触诊。视诊主要观察腹部外形、呼吸运动、腹部运动。听诊主要是听患者肠鸣音及血管杂音,以区别腹内斜肌疾病与其他腹部脏器疾病,作出基本判断。医生还会通过触摸肌肉的硬度来判断肌张力,并进行按压,以判断是否存在压痛,进步一明确诊断。
超声检查有助于观察腹内斜肌及其周围组织的大小、性质、血流情况、回声特征,有助于诊断腹内斜肌的病变。
CT可显示腹内斜肌明确的解剖关系。增强CT可明确观察腹内斜肌组织是否存在炎症、损伤,并可明确腹内斜肌周围血流,以明确诊断。
MRI对显示腹内斜肌周围的脂肪、肌肉组织、韧带、肌腱等,并可明确判断是否出现肿块、坏死、出血。
[1]崔慧先,李瑞锡.流行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0.
[2]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2.
[3]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82,306-307.
[4]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0-44,75.
[5]王金锐,刘吉斌.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