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学上内耳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两者形状相似,骨迷路内有膜迷路,膜迷路内有听觉与位觉感受器。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而膜迷路含有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骨迷路
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密质围城的不规则腔隙,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它们依次互相连通,大致沿颞骨岩部的长轴由后外侧向前内侧排列。
骨半规管
为骨迷路的后部,是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形小管。前骨半规管弓向上方,埋于颞骨岩部弓状隆起的深面,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外骨半规管弓向外侧,当头前倾30°角时,呈水平位,是3个半规管中最短的一个。后骨半规管弓向后外方,是3个半规管中最长的一个,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膨大部称骨壶腹,另一骨脚细小称单骨脚。
前庭
为骨迷路的中部,是一个椭圆形小腔。前庭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内侧壁即内耳道底,借此与内耳道分隔。后壁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前壁有一大孔通向耳蜗。
耳蜗
为骨迷路的前部,形似蜗牛壳。其尖端朝前外侧,称蜗顶。底朝向内耳道底,称蜗底。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蜗轴为蜗顶至蜗底的中央骨质,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骨螺旋板是一条环绕蜗轴的螺旋板形骨板,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过。蜗螺旋管是一条螺旋形骨管,起于前庭,环绕蜗轴约两圈半,以盲端终于蜗顶。蜗螺旋管管腔可分为3部分,近蜗顶侧的管腔为前庭阶;中间为膜性的蜗管;近蜗底侧者为鼓阶,终于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
膜迷路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蜗管3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连通,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膜半规管
为3个半环形膜性细管,分别套在同名骨半规管内。每管在骨壶腹内的部分也膨大,称膜壶腹,其壁内面都有一嵴状隆起,称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产生运动觉。
椭圆囊和球囊
为两个膜性小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位于后上方,后壁与3个膜半规管连通。球囊位于前下方。两囊之间以细管连通。囊壁内面各有一斑块状隆起,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静止状态下地心引力的刺激产生位觉,或感受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产生运动觉。
蜗管
为套在蜗螺旋管内的一条三棱形膜管,随蜗螺旋管也旋转两圈半。蜗管一端伸入前庭内,借细管与球囊相连通,另一端达蜗顶,为盲端。蜗管横断面呈三角形,外侧壁与蜗螺旋管外侧紧密结合,上壁称前庭膜,下壁称螺旋膜或基底膜。螺旋膜的上面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刺激。
内耳道
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崎,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有面神经通过。下部的前份为蜗区,有蜗神经通过。上、下部的后份有前庭上区,前庭下区和单孔,有前庭神经的3个分支通过。
内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内耳的血管
由迷路动脉和茎乳动脉供血。迷路动脉多发自小脑下前动脉或基底动脉,少数发自小脑下后动脉和椎动脉的颅内段。在内耳道底分为前庭支和蜗支,前庭支分布于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蜗支分布于蜗螺旋管。茎乳动脉发自耳后动脉,分布到部分半规管。
内耳的淋巴
通常认为前庭内的外淋巴向后与半规管的外淋巴相通连,向前与耳蜗前庭阶内的外淋巴通连,继经蜗孔进入鼓阶。前庭内的外淋巴通过蜗水管引流至蛛网膜下腔。蜗水管位于颞骨岩部内,蜗水管内口位于蜗窗的内侧,其外口位于颈静脉窝的内侧,内耳道的下方。
内耳的神经
前庭蜗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前庭神经由前庭神经节的中枢突组成,周围突有3支,上支为椭圆囊壶腹神经,穿前庭上区小孔分布干椭圆囊斑和前膜半规管,还有外膜半规管的壶腹峰。下支为球囊神经,穿前庭下区小孔分布至球囊斑。后支为后壶腹神经,穿内耳道底后下部的单孔,分布至后膜半规管的壶腹嵴。蜗神经由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经蜗轴纵管,穿内耳道底筛状区的螺旋孔,经内耳门入颅,周围突穿经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分布于螺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