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道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四大类。
体格检查
肝外胆道疾病的体格检查主要是视诊和触诊。视诊主要是观察肝脾是否有肿大、是否有皮肤颜色改变等。触诊主要是查探右上腹胆囊区域是否有压痛,是否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等,还需触摸判断是否有肝外胆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和血生化检查,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辅助判断是否出现感染,及区分是何种类型感染。如胆囊炎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升高,老年人可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等。
活体组织检查
当有肝外胆道肿大时,若怀疑为肝外胆道肿瘤导致,可进行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病变性质、类型及分化程度,对诊断和治疗常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病变部位、大小、深浅及性质可分别采用细针穿刺活检、切取和切除活检。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是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方法。超声对胆囊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胆囊结石典型表现为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可随体位移动。肝外胆管结石因胃肠道气体干扰,会影响超声诊断正确率,仅80%左右。超声可以根据胆管有无扩张、扩张部位和程度,判断黄疸的性质以及胆道梗阻的部位。例如肝内胆管直径>4mm、肝外胆管直径>10mm,提示胆管扩张,胆总管及以上胆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梗阻,肝内外胆管均不扩张,提示胆道没有梗阻。另外超声对于急慢性胆囊炎、胆囊及胆管肿瘤、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其他胆道疾病也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些检查和治疗还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如胆囊穿刺置管术,经皮肝胆管穿刺造影、引流和取石等。手术中超声检查在胆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X线检查
单纯腹部平片对肝外胆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有限,但腹部平片对鉴别胆道和其他腹内脏器疾病如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有一定意义。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
PTC是在X线或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将导管置入肝内胆管,注射造影剂后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的方法,可提示肝内外胆管病变部位、范围和程度等,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胆道疾病定性。常见并发症有胆汁漏、出血及胆道感染。另外,可通过PTCD进行术前减黄或置放胆管内支架用作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ERCP可显示胆管和胰管,帮助了解有无解剖变异、病变,必要时可收集十二指肠液、胆汁及胰液。通过这项技术,还可以对有些疾病进行治疗,如肝外胆管及胆总管结石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取石,对不明原因梗阻性黄疸可经内镜行鼻胆管引流术等。
胆道镜检查
胆道镜检查用于辅助诊断或(和)治疗,如观察胆管内有无狭窄、肿瘤、结石,还可经胆道镜取活组织检查,还可可经胆道镜检查施行碎石、取石、冲洗、球囊扩张及止血等治疗。
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CT能够显示胆道系统不同层面的图像,确定胆道梗阻的原因及部位,对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优于超声。增强CT对于胆道系统肿瘤诊断、术前和术后评估及分期有重要作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无创且无辐射,可用于胆道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及复杂胆道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能直观显示胆管分支形态,对胆管狭窄、胆管损伤、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系统变异以及胆道梗阻的定位均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