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出现问题之后涉及的检查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望诊
主要观察一般情况、呼吸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发绀、皮肤苍白、颈静脉怒张、水肿等情况。此外,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有助于诊断风湿热,两颧呈紫红色有助于诊断二尖瓣狭窄和肺动脉高压,皮肤黏膜的淤点、Osler结节、Janeway结节等有助于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杵状指(趾)有助于诊断右至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触诊
用手掌尺侧或者示指、中指并拢的指腹进行触诊。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心尖搏动异常、震颤、心包摩擦感、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的异常变化、肝颈静脉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情况。
叩诊
用间接叩诊法叩出左、右心界,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心界增大。
听诊
依次在心脏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第一和第二)和三尖瓣区以及心脏外相应位置听诊,主要观察是否存在心音的异常变化,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心律失常、肺部啰音、周围动脉的杂音和“枪击声”等。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血常规、尿常规、各种生化检查,包括血脂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的测定等。此外,还包括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如感染性心脏病时微生物培养、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O"、血沉、C反应蛋白)的检查。
辅助检查
非侵入性检查
血压测定
包括诊所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诊所血压包括传统的医生测量血压和较新研究中采用的家庭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往往比医生测量要低。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高血压的诊断,可协助鉴别原发性、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以及隐匿性高血压,指导合理用药。家庭自测血压简便易行,适合病人进行自我监测。
心电图检查
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食道心电图、遥测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等。
常规心电图: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心率、节律、传导时间、波形振幅、波形形态等,了解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梗死、房室肥大或电解质紊乱等。
运动负荷试验: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和运动相关心律失常的最常用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试验方法,常用运动平板试验。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最新的设备如可植入式循环记录器可以连续记录更长时间(最长3年)的心电活动,对晕厥风险的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脏超声检查
M型超声心动图:它把心脏各层的解剖结构回声以运动曲线的形式予以显示,有助于深入分析心脏的活动。目前主要用于重点检测主动脉根部、二尖瓣和左心室的功能活动。
二维超声心动图:是各种心脏超声检查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它能实时显示心脏的结构和运动状态。常用的切面包括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切面等。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包括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频谱多普勒,可分析血流发生的时间、方向、流速以及血流性质。在二维超声基础上应用多普勒技术可很好地观察心脏各瓣膜的功能。另外,近年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进步快速,日益成为评价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以及左心室充盈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定量手段。
经食管超声:由于食管位置接近心脏,因此提高了许多心脏结构,尤其是后方心内结构如房间隔、左侧心瓣膜及左侧心腔病变(如左房血栓等)的可视性和分辨率。
心脏声学造影:声学造影是将含有微小气泡的溶液经血管注入体内,把对比剂微气泡作为载体,对特定的靶器官进行造影,使靶器官显影,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右心系统声学造影在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上仍具有重要价值。而左心系统与冠状动脉声学造影则有助于确定心肌灌注面积、了解冠状动脉血液状态及储备能力、判定存活心肌、了解侧支循环情况以及评价血运重建的效果。
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以更好地对心脏大小、形状及功能进行定量,尤其是为手术计划中异常病变进行定位,还可指导某些心导管操作包括右心室心肌活检等。
X线胸片
能显示出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态、位置和轮廓,能观察心脏与毗邻器官的关系和肺内血管的变化。
心脏CT
以往心脏CT主要用于观察心脏结构、心肌、心包和大血管改变。而近几年,冠状动脉CT造影(CTA)逐渐成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效的无创成像方法,是筛查和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心脏MRI
心脏 MRI 除了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心包病变外,采用延迟增强技术可定量测定心肌瘢痕大小,识别存活的心肌,也可用来鉴别诊断各种心肌疾病。
心脏核医学
正常或有功能的心肌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摄取量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呈正比,也与局部心肌细胞的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心肌存活和心脏功能。显像技术包括心血池显像、心肌灌注显像、心肌代谢显像等。
侵入性检查
右心导管检查
是一种有创介入技术,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于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判断手术适应症和评估心功能状态。
左心导管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以记录标测心内心电图和应用各种特定的电脉冲刺激,借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对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更是必需的检查。
腔内成像技术
心腔内超声:将带超声探头的导管经周围静脉插入心腔内,显示的心脏结构图像清晰,对瓣膜介入及房间隔穿刺等有较大帮助。
血管内超声:将小型超声换能器安装于心导管顶端,送入血管腔内,可显示冠状动脉的横截面图像,可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定量测定其最小管径面积、斑块大小、血管狭窄百分比以及病变性质等,对估计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指导介入治疗等有重要价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将利用红外线的成像导丝送入血管内,可显示冠状动脉的横截面图像,其成像分辨率较血管内超声提高约10倍。
血管狭窄功能性判断
血流储备分数是指在冠状动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该血管所供心肌区域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与同一区域理论上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之比。通过压力导丝测定病变两端的压力,常用于临界病变的评估。
心内膜和心肌活检
利用活检钳夹取心脏组织,以了解心脏组织结构及病理变化。一般多采用经静脉右心室途径,偶用经动脉左心室途径。对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心肌纤维化等疾病具有确诊意义。对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判断及疗效评价也具有重要意义。
心包穿刺
是借助穿刺针直接刺入心包腔的诊疗技术,目的是引流心包腔内积液,降低心包腔内压,是急性心脏压塞的急救措施。通过穿刺抽取心包积液,做生化测定,涂片寻找细菌和病理细胞,做细菌培养,以鉴别诊断各种性质的心包疾病。此外,通过心包穿刺,也可注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