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医院
肠系膜位于腹腔内,是系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肠系膜是将空肠和回肠系连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主要作用为固定肠管,且可促进肠管的消化和吸收
肠系膜位于腹腔内,将空、回肠悬附于腹后壁,在腹后壁附着处称为肠系膜根,长约15cm,起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跨过脊柱及其前方结构,止于右骶髂关节前方。
肠系膜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有分布到肠袢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它们在小肠的系膜缘处进出肠壁。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系膜三角,此处的肠壁无浆膜。
肠系膜根将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升、降结肠之间的区域分为左、右肠系膜窦。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略呈向下开口的斜方形,窦内感染时易蔓延入盆腔。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间,呈三角形,周围近乎封闭。
肠系膜主要作用是将空肠和回肠连接于腹膜后壁,有固定肠管的作用。此外由于肠系膜根和肠缘的长度相差悬殊,故有利于空、回肠的活动,并且对肠管的消化和吸收有促进作用,但活动异常时也易发生肠扭转、肠套叠等急腹症。
肠系膜邻近肠道器官,因此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导致肠道出现病变,影响肠系膜。
平时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维生素多存在于新鲜的水果、蔬菜中,有利于机体代谢,提高免疫力,预防肠系膜疾病;蛋白质是人体组织构成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适量食用有助于修复肠系膜,适当补充鱼肉、鸡肉、豆制品、鸡蛋、牛奶;生活中玉米、土豆、芹菜、燕麦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促进肠道蠕动,适量食用可降低肠系膜病变几率,但不可摄入过多,以免引起腹泻。
长期适量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胃肠道病变,保护肠系膜,因此建议平时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等。但需要注意饭后立即运动可能会给肠道带来负担,诱发一些肠道疾病,从而导致肠系膜出现病变,因此建议在饭后1小时再进行适当运动。
肠系膜属于腹膜,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减少肠系膜病变的发生。
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刺激。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戒烟戒酒,以避免身体抵抗力下降。
部分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对肠道有刺激作用,易诱发肠系膜感染,因此应遵医嘱使用此类药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肠系膜出现损伤后可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正常肠系膜和不健康肠系膜的区别。
正常肠系膜的肠缘系连空、回肠,长达5-7m,肠系膜根短而肠缘长,因此肠系膜整体呈扇状,并随肠袢形成许多皱褶。
可见肠系膜充血、水肿和渗出,渗出液含有纤维蛋白并继发多种致病菌感染,CT可见受累的肠系膜发生水肿增厚,显示密度增高,并有散在条片状致密影。
渗出型可见腹膜充血、水肿、增厚,纤维蛋白渗出并沉积,腹膜上有许多黄白色或灰白色小结节,可融合成较大结节;粘连型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腹膜及肠系膜、网膜增厚,大网膜可成团块状;干酪型可见腹膜、肠系膜、网膜以及与其他脏器之间有广泛粘连,粘连之间有结核性肉芽肿和肠系膜淋巴结干酪性坏死,可形成多房性结核脓肿,少数可有痿、窦道形成。
CT检查可见腹膜腔积液,清楚显示腹膜呈结节状不规则增厚,肠系膜有多发软组织密度、信号结节,甚至形成网膜饼。
超声表现可见囊性、实性或混合性肠系膜肿瘤,肿块具有相当大的移动性。
此病在CT检查下与腹膜转移瘤类似,所不同的是腹膜转移瘤有可能发现腹、盆腔脏器原发恶性肿瘤表现,而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无此表现。
肠系膜受损后,局部症状主要有腹痛、恶心呕吐、腹部肿块、腹痛、排便异常、全身症状等,具体如下:
腹痛是肠系膜炎的主要症状,结核性肠系膜炎腹痛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持续或阵发性隐痛。偶可表现为急腹症,系因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干酪性坏死病灶溃破引起,也可由肠结核急性穿孔引起。急性肠系膜炎疼痛多剧烈,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及转动身体时疼痛加剧,病人多呈强迫体位。疼痛先从原发病变部位开始,随炎症扩散而延及全腹。
肠系膜受到刺激,可引起反射性恶心呕吐,吐出物多是胃内容物。
肠系膜肿瘤可在腹部触摸到肿块,此外结核性肠系膜炎也可触摸到结节状肿块,其大小不一,边缘不整。
肠系膜炎症常有腹胀,伴有腹部膨隆,系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肠功能紊乱所致,不一定有腹腔积液。如有腹腔积液,少量至中量多见。
肠系膜炎症可导致肠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泻,大便多呈糊状或稀水状。肠系膜肿瘤若瘤体过大可能压迫肠道,引起排便困难。
肠系膜感染可能会产生中毒症状,表现为发热、脉速、呼吸浅快、大汗、口干,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面色苍白、虚弱、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四肢发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舌干苔厚、脉细微弱、体温骤升或下降、血压下降、神志恍惚或不清,表明已有重度缺水、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
肠系膜健康受损后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肠系膜炎、肠系膜肿瘤等,而影响肠系膜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若是腹部遭受撞击或受到外力损伤,则可能导致腹腔内器官受损,出现弥漫性出血,诱发肠系膜感染。
若机体遭受病原体感染,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炎症因子可顺着血液循环,威胁肠系膜健康,从而诱发肠系膜炎症。若是肠系膜长期受到炎症作用,则其出现肿瘤几率会上升。此外若机体腹部脏器遭受病原体感染,也可波及肠系膜,如阑尾炎、肠炎、胰腺炎、胆囊炎等。
一些疾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如肠系膜原发性肿瘤、转移瘤等。
如果平时不注意饮食,长期使用辛辣刺激、生冷、不洁食物,则可能会诱发肠系膜病变。此外若是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并喜欢吸烟喝酒,则会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机体易出现感染,威胁肠系膜健康。
肠系膜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自身不适症状进行自测。如果腹部出现隐痛感,有轻微压痛,腹部可触及大小不一的肿块,则有可能出现了结核性肠系膜炎;如果突发剧烈腹痛,伴有发热、脉速、冷汗等全身症状,则可能出现了急性肠系膜炎;如果腹部并未出现痛感,但自觉腹部有肿块,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腹胀时,可能出现了肠系膜肿瘤。腹部若是出现不适需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并积极进行治疗。
肠系膜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腹腔穿刺检查、腹腔镜检查等。
体格检查可为肠系膜疾病做出初步诊断,如腹部检查出现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则可初步诊断为肠系膜炎。如果触摸腹部发现有肿块,则可能出现了腹部肿瘤或结核性肠系膜炎。
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肿瘤标记物、结核菌素试验、腹水检查为主。如果是肠系膜炎症可见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如果是肠系膜肿瘤,则肿瘤标记物可能为阳性。结核菌素试验可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性肠系膜炎症。此外可对腹水进行细菌培养,从而明确诊断。
临床上肠系膜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有CT检查、MRI检查和超声检查。
CT是肠系膜疾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能够敏感发现腹膜腔积气、积液和肠系膜增厚及结节、肿块,并可清楚显示肠系膜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增强检查还能进一步提高小病灶的检出,并有利于疾病的定性诊断。
肠系膜的MRI检查通常作为CT检查后的补充技术,其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有利于肠系膜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对肠系膜及其病变的细节显示要稍逊于CT检查。
超声检查常作为肠系膜疾病的检查方法,除能够敏感地发现腹腔积液,还能显示肠系膜结节及肿块,判断其囊、实性,评估血流状况。但超声检查易受肠气干扰而影响了检查效果。
如果不能鉴别腹腔内液体的性质,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腹腔穿刺检查,根据抽出液的性质判断病因,有助于明确肠系膜疾病或者其原发病的诊断。
腹腔镜检查适用于腹腔积液较多,诊断有困难者,或是出现了急腹症,且症状较为危重者。腹腔镜探查术可直观观察腹腔状态,可对肠系膜疾病做出明确诊断,还可在检查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治疗。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5.
[2]崔慧先,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2-133.
[3]徐克,龚启勇,韩萍.医学影像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2-226.
[4]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29-332.
[5]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7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