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中华医学会骨科微创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旋后肌属于前臂后群深层肌肉,由桡神经支配
旋后肌具有使前臂旋后的作用
旋后肌受损后可导致前臂疼痛和活动受限
旋后肌属于前臂后群深层肌肉,位置较深,位于前臂上外部,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近侧端,肌束斜向下外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有桡神经深支及骨间后动、静脉穿过,旋后肌上部构成肘窝的底。
旋后肌由桡神经支配,属于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整块肌外面由致密结缔组织包裹,为肌外膜。肌外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肌内,将肌肉分隔形成肌束,包裹肌束的结缔组织称肌束膜,分布在每条肌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肌内膜。
柔软有收缩能力,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细胞组成,由于肌细胞呈细长状,又称为肌纤维。
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其抗张强度为肌腹的100多倍,旋后肌借肌腱附着于肱骨、尺骨与桡骨。
旋后肌是以其作用命名的肌肉,属于前臂深层肌群,受桡神经支配,收缩时可与肱二头肌及桡侧伸腕肌群协同完成前臂旋后动作。旋后肌使前臂旋后的作用非常明显,在前臂处于旋后状态时,无论肘关节角度、动作速度或功率怎样,旋后肌均能产生显著的旋后力矩。通常情况下,简单低功率的旋后动作仅需由旋后肌完成,肱二头肌保持相对静止。
合理的饮食对养护旋后肌具有一定意义,应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膳食均衡,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鸡肉、猪肉、牛肉等,有助于肌肉的生长和保证其营养所需,另外还可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旋后肌附着骨的健康,间接保证肌肉处于正常形态。还需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可促进新陈代谢,对预防旋后肌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好处。
保持旋后肌健康可适当进行运动养护,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3次,每次至少半小时,以提高抗病力,增强身体素质。还可进行针对旋后肌的功能锻炼,如前臂旋前、旋后牵伸,可由家人协助,也可进行自我牵伸,可增加旋后肌的灵活性和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是将需牵伸的手臂置于屈肘位,另一只手握住牵伸侧前臂的远端,即手腕部,扭转前臂做旋前或旋后动作达最大范围,注意肘部不要移动位置。还可双手同时持一小木棍,一侧肢体带动另一侧肢体反复做旋前和旋后动作。
旋后肌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注意保暖、充分休息等,对旋后肌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寒冷刺激易导致骨骼肌战栗、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肌肉酸痛、僵硬,影响旋后肌的正常功能,应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手臂肌肉受到寒冷刺激。
长期手臂负重或过劳使用旋后肌会使肌肉易出现损伤,生活中需注意劳逸结合,定期对旋后肌进行放松按摩,可以采取揉搓和捏拿的手法进行按摩,可以达到放松旋后肌、促进前臂血液循环的作用。并注意午睡时勿枕手臂,使前臂长时间受压,晚间不要一直侧卧,压迫手臂,影响手臂血液循环。
旋后肌主要作用是使前臂后旋,当出现旋后肌疾病时,其形态、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对比一下健康旋后肌和不健康旋后肌的区别。
旋后肌为一对短而扁的旋转肌,有一个宽阔和复杂的近端附着点,在旋前位置,旋后肌围绕着桡骨被拉长而变得紧张。
多见于前臂上部受外伤,如刀刃伤、火器伤、撞击伤等,若损伤较严重,会导致处于深层的旋后肌直接受损,或骨折端刺伤旋后肌,出现肌肉断裂。也可能由较大的超过正常范围的急性扭转力造成,可使旋后肌出现撕裂。
多因长期做负重或超范围的前臂旋后动作、积久劳损所致,检查一般可见前臂的旋后肌附着处有损伤,严重者可见肌腱撕裂,多有压痛点,伴有硬结和条索状反应物。
可发生在全身肌肉,病理机制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累及旋后肌时,可见旋后肌有炎性改变,出现肌纤维大小不一,有变性、坏死、萎缩、再生等同时存在,肌肉和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呈灶状或散在分布。
多由于支配旋后肌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损,或信号传导通路受阻导致,旋后肌可由于没有活动信号传入而肌张力下降,长期会出现肌萎缩,有时可见肌纤维凝固、坏死、肿胀,少数患者肌纤维和小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
旋后肌受损后,多表现前臂部疼痛、肿胀、出血、活动受限等,具体如下:
旋后肌受创伤后,患者多可自觉前臂部有撕扯、牵拉痛,在前臂旋前、旋后活动时疼痛加剧,还可伴有肌肉僵硬。肌炎也可出现肌肉的自发性疼痛或压痛,多不止一处受累。
旋后肌出现创伤及感染多会有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使肢体肿胀,伴有皮肤发热、发红。
旋后肌位于手臂深部,出现创伤时多会有血管损伤,若伤及旋后肌深面的动脉血管,可能出现大出血,若不及时止血,会出现血容量低下的症状,如乏力、头晕、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
旋后肌发生病变后,可能会引起肌肉无力,或由于疼痛导致前臂活动受限,不能完成前臂旋转动作,洗脸、捡东西、穿衣等日常活动均会受到影响。神经系统病变时还可能出现其他部位如肢体、颈部、呼吸肌等无力现象。
旋后肌创伤受感染时或患肌炎时,会出现发热、乏力、气虚等全身症状。
旋后肌受损后可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而影响旋后肌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暴力外伤会直接导致前臂出现损伤,若损伤较深,可伤及旋后肌,还可能导致旋后肌周围的动静脉、桡神经等受损,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
姿势不良可导致旋后肌受损,多出现于睡眠时取枕臂或侧卧睡姿时,使前臂长时间受压,会影响前臂血液循环,从而使旋后肌供血不良出现肌组织缺血坏死。
旋后肌可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瘫、脑出血等导致肌肉废用,若没做好后期护理和功能锻炼的维持,肌组织会出现萎缩、痉挛。
感染多见于创伤后未及时清创或护理不当,有污物污染时,细菌等病原菌直接侵入创口处,导致肌肉进一步受损。另外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等均可能引起肌炎的自身免疫应答机制,从而使肌细胞受损。
旋后肌是否健康,日常可通过观察临床症状进行自测。如出现前臂上部疼痛,旋后动作时更明显,有外伤史或劳损史,可能是外伤或劳损导致旋后肌受损;如疼痛不仅局限在前臂,还有其他多处肌肉的疼痛,伴有乏力、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是感染或肌炎导致;如前臂活动无力并有下肢、眼睑、颈部、呼吸肌等多处肌肉无力,需警惕神经系统受损导致。发现异常不适后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及时干预。
旋后肌疾病常用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
包括视诊、触诊、问诊。视诊主要是观察前臂有无肿胀或不对称,嘱受检者做前臂旋后旋前动作,明确有无前臂活动受限,触诊主要判断前臂部有无压痛、肿胀等表现,问诊可了解受检者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及诱发因素,有助于旋后肌疾病初步诊断。
CT、核磁共振检查对软组织的成像更清晰,其中核磁共振检查为多方位成像,对旋后肌软组织的显示优于CT检查,皆可显示肌肉病变血供情况,在确定病变范围,对疾病进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是肌电图检查,是诊断肌肉疾病较客观、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之一,可通过电位图形记录显示旋后肌活动情况,可判断是否出现了神经损伤,多用于区别肌源性疾病和神经源性疾病,并可作为康复评定的指标。
[1]丁文龙,刘学政.系统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6,78.
[2]崔慧先,李瑞锡.局部解剖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4,227.
[3]黄晓琳.人体运动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4,78.
[4]燕铁斌.物理治疗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9,80.
[5]田伟.实用骨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72-7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