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女性皮肤可出现出现水疱、斑疹和结节等,可伴有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艾滋病患者在临床上皮肤的病变可分为感染性皮损、非感染性皮损和皮肤肿瘤这三种,皮损情况和部位具体如下。
感染性皮损
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皮肤病变严重,可表现为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疣、真菌感染及细菌感染。带状疱疹累及范围较大,可出现水疱、大疱、血疱,疼痛剧烈;单纯疱疹皮损分布呈局限性、散播性,常发生在口腔、生殖器;疣可表现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等;真菌感染可出现鹅口疮;细菌感染表现为毛囊炎多发性皮肤脓肿或疖。
非感染性皮损
皮损呈多形性,皮损情况和一些皮肤病多有相似,但更为严重。患者常出现难治性皮肤干燥,多见于腹部及小腿,有糠皮样鳞屑;约80%AIDS患者可出现脂溢性皮炎,皮损分布广泛于头部、面部、躯干、腹股沟及四肢,表现为皮脂溢出严重,伴有厚的云母状鳞屑,有角化过度和炎症。此外还可出现特应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玫瑰糠疹、荨麻疹、多形红斑及痤疮样皮损。
皮肤肿瘤
有些艾滋病会引起皮肤肿瘤,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鳞状细胞癌。卡波西肉瘤皮损开始为粉红色斑疹,之后颜色变暗,形成淡紫色或棕色的斑疹或斑块,最后变为出血性皮损和结节。淋巴瘤皮损可为丘疹或结节;鳞状细胞癌病变可侵及结缔组织、软骨和骨膜等。
艾滋病主要由HIV感染引起,性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同性之间或异性之间,还可通过输血、共用针具吸毒、器官移植等血液传播。患艾滋的孕妇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根据患者的病史,包括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职业暴露史等,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HIV阳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拉米夫定和司他夫定、阿巴卡韦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蛋白酶抑制剂如利托那韦,整合酶抑制剂如拉替拉韦。对于艾滋病的皮肤损害要对症治疗,不要用力抓挠,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可以涂抹炉甘石洗剂来缓解症状。
[1]张学军主编.皮肤性病学(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