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管源性肿瘤,种类不同,可见斑片、肿块样等不同皮损,颜色也不尽相同。
脚底板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血管源性肿瘤,按病理类型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3种,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红斑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范围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可见毛细血管扩张。
草莓状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或紫色的分叶状肿瘤,高出皮面,边界清楚,直径2~4 cm,压之不易退色。通常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瘤体迅速增大,大多在1岁以内长到最大限度,之后开始消退。
表现为大而不规则的皮下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
由大小不等、迂曲的血管群组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扪之有搏动感与震颤感,听诊可闻及杂音。
血管瘤病因不明,可能与妊娠期应用黄体酮或接受绒毛膜穿刺、妊娠期高血压病及婴儿出生时低体重有关。
根据病史、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病变形态,较容易作出诊断。
实验室检查如血清雌二醇(E2)水平检测,血管瘤患者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儿;
影像学检查如血管瘤造影检查,呈局限密集小叶影像;
超声声像图上,血管瘤形态多为孤立规则的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病变内部为混合性(实质性)低回声,回声分布不均匀,有大量管腔样或条束状结构或伴光带和光团(光团后方有声影),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边界清晰或欠清晰,有断续状包膜反射光带,可辅助诊断本病。约半数血管瘤在低头试验的超声检查中呈阳性表现,即在头低位时病变暗区扩大;
如穿刺瘤体抽出鲜红血液,可初步诊断血管瘤。
常用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注射硬化剂、放射治疗及激光治疗等。
手术切除适用于较大血管瘤,脉冲激光对毛细血管瘤效果较好。浅层X线照射对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较好,冷冻治疗多用于毛细血管瘤,但此法易留瘢痕。硬化剂注射适用于小的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常用硬化剂为鱼肝油酸钠溶液。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0:1612-1614.
[2]张学军,郑捷,等.皮肤性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95.
[3]黄春华.实用临床儿科疾病诊治精要(2版)[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337-338.
[4]王佃亮,陈火明.肿瘤科医师处方[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387.
[5]邱蔚六.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