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图片

本文由有来医生原创,经专业医师审核校对

概述

  • 佝偻病早期无典型症状,可出现易激惹、夜间哭闹等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

  • 佝偻病病因主要有维生素D缺乏、肾小管功能不良、慢性肾衰竭和低磷酸酶血症。

症状

佝偻病按病因可分为四种类型,但临床多见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早期表现

佝偻病早期并无特异性症状,多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但这些症状仅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婴儿腹部膨胀,坐、立和行走时间均较正常者晚。

活动期表现

  • 6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囱边较软,颅骨薄。6月龄以后,颅骨软化消失。

  • 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从上向下看),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

方颅图

  •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的小儿,胸廓下缘可形成一水平凹陷,称作肋膈沟或郝氏沟。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有时有K形样下肢畸形,会坐及站立后可致脊柱畸形。

鸡胸样畸形图

脊柱畸形图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表现

恢复期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后遗症期表现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病因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最主要的病因,但肾小管重吸收及肠道重吸收原生性缺陷,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先天性或后天性所致的慢性肾功能紊乱等可以导致佝偻病。

诊断

佝偻病的确诊则要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早期可通过患儿的临床表现,即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判断。

治疗

佝偻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活动期,增加日照时间、适量运动活动及适量补充维生素D均有效,但要注意6个月以下避免直晒。口服维生素D的同时,适量补充钙剂及锌、铁等微量元素,促进骨骼发育。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儿科学.第9版.2018年.77页

[2]潘少川主编.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2016年.253页

[3]王智刚主编.临床骨科疾病诊疗精粹.143页

展开

相关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