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毛囊口处的粉刺、炎性丘疹、脓疱以及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呈对称性分布。
痤疮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皮脂分泌、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免疫炎症反应、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典型症状
皮损初起多为与毛囊一致的圆锥形丘疹,如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前者为黄色皮脂角栓,后者系脂栓表面部分氧化所致。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
继续发展形成大小不等的暗红色结节或囊肿,轻压时有波动感,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
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愈合后部分可遗留红色印记和色素沉着、肥厚性或萎缩性瘢痕。
本病一般自觉症状轻微,炎症明显时可有轻微疼痛。
按皮损严重程度可给痤疮分级:
1.Ⅰ级(轻度):仅有粉刺。
2.Ⅱ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3.Ⅲ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4.Ⅳ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部分患者的发病还受遗传、免疫、内分泌、情绪及饮食等因素影响。
根据患者发病部位、皮损特点,如发生在颜面、胸背部,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对称分布等,即可诊断本病。
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或清水洗脸,但需注意避免过分清洁。轻者仅应用外用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过氧化苯甲酰;抗生素;也可应用壬二酸、二硫化硒,即可达到治疗效果。采用蓝光或红光疗法可治疗轻、中度皮损;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用于红色印痕;点阵激光可治疗痤疮瘢痕。病情严重者需采用系统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异维A酸、抗雄激素药物、糖皮质激素。
[1]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67-169.
[2]方洪元,邢卫斌等.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6: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