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心肌梗死(即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这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突然,症状复杂多样,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这些临床表现具体包括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呈压迫感、紧缩感或憋闷感,可能伴有濒死感,并可能向左肩、左臂放射,甚至放射至颈部、下颌或上腹部。
-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等症状。发热也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常见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数天至1周,并伴有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全身炎症反应。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患者还可能在没有明显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感到气短,尤其是在平躺时更为明显。
- 按梗死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又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其病因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反应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基本病因,其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血流受阻,进一步可能形成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溶栓治疗、心脏搭桥手术。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穿刺对狭窄或阻塞的血管进行扩张、植入支架等操作,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较短且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心脏搭桥手术则适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日常护理
1、合理饮食:饮食应保持清淡,避免摄入油脂含量过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可以适当摄入一些牛奶、瘦肉、豆制品等清淡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同时要遵循低糖、低脂肪的饮食原则,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黄、各种动物内脏等。
2、适度运动: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身体耐力和代谢能力,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但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在专业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等,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自身的反应,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