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临床症状判断、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通常有助于确诊是不是胰腺炎。胰腺炎是一种胰腺的炎症性疾病,其确诊需要综合多方面检查,而治疗也需依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策略。
1、临床症状判断: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可呈持续性钝痛、绞痛或刀割样痛,常向左腰背部放射。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一般不缓解。部分患者会有发热症状,若出现高热则提示可能有胰腺坏死或感染等严重情况。严重的胰腺炎可导致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通过对这些典型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初步怀疑胰腺炎;
2、血液检查:血清淀粉酶是重要指标,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一般持续3-5天。尿淀粉酶升高稍晚,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也较慢,可持续1-2周。血清脂肪酶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还可检测血钙、血糖等指标,血钙降低常见于重症胰腺炎,血糖升高也可能提示胰腺受损影响了胰岛素分泌;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初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有无水肿及周围积液等情况,但可能受肠道气体干扰而影响准确性。腹部CT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手段,能清晰显示胰腺的病变,如胰腺肿大、坏死、渗出等,对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增强CT可以更好地鉴别胰腺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
对于病情较重、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若抽出液为血性、混浊液体,且淀粉酶含量升高,则有助于确诊胰腺炎,同时还可对抽出液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以判断是否有感染情况。
胰腺炎的治疗方法
- 患者需禁食,减少食物对胰腺的刺激,使胰腺得到休息。同时进行胃肠减压,通过胃管引出胃内及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胃肠道内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减少胰液分泌。
- 使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有效减少胰液分泌量。质子泵抑制剂可抑制胃酸分泌,因为胃酸可刺激胰液分泌,所以抑制胃酸也有助于缓解胰腺炎。还可使用止痛药物,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需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 由于胰腺炎患者可能出现大量液体丢失,如呕吐、渗出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所以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氏液、白蛋白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防止休克发生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