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成功的有效指标是评估患者是否从心脏骤停中恢复的关键依据,这些指标通常涉及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与反射、肤色与体温等多个方面。
1、生命体征:
- 自主呼吸恢复:患者胸廓出现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起伏,表明肺部已恢复自主呼吸功能。
- 自主心跳恢复:通过胸外按压,可以触及到大动脉(如颈动脉或股动脉)的搏动。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或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均提示自主心跳恢复。
- 血压回升:上肢收缩压达到90/60mmHg以上,表明血液循环已得到有效恢复。
2、意识与反射:
- 意识恢复:患者从昏迷状态逐渐清醒,能够应答或做出反应,表明脑部功能正在恢复。
- 瞳孔变化:散大的瞳孔逐渐缩小,对光反射恢复,表明眼部神经已恢复功能。
- 生理反射恢复:如肌力及肌张力恢复,眼球活动,四肢出现抽动等,表明神经系统功能正在逐步改善。
3、肤色与体温:
- 肤色红润:面色、口唇、甲床、皮肤色泽由紫绀或苍白转为红润,表明血液循环已得到有效改善。
- 体温上升:身体的温度开始上升到正常体温,表明机体代谢正在恢复正常。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变化,以评估复苏效果并及时调整救治策略。同时,这些指标也为患者后续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 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对施救者和患者都是安全的。例如,避免在交通繁忙的道路中间、漏电的区域或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地方进行心肺复苏。
- 在判断患者情况的同时,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向急救人员准确报告患者的位置和情况,以便尽快赶到现场。
- 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可以用一只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另一只手重叠在上面,手指交叉扣紧,保持手掌根部不离开胸部。按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 按照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进行操作,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患者肋骨骨折、胸骨骨折等损伤。同时要避免按压位置偏移、按压深度不足或频率过慢等错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