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为什么肌肉会萎缩

于峥嵘骨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甲全国第12

肌肉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肌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的现象,发生原因较为复杂,涉及神经源性因素、肌源性因素等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肌肉萎缩的原因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神经源性因素:

当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时肌肉会因失去神经的营养作用和电刺激而发生萎缩,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这些神经元死亡或功能丧失,所支配的肌肉群就会逐渐萎缩,多表现为肢体的不对称性肌肉无力与萎缩,常见于小儿麻痹症患者。

2、肌源性因素:

肌肉本身的病变也可导致萎缩,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这是一组遗传性肌肉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肌肉细胞膜结构或功能异常,肌纤维在反复收缩过程中受损,不能正常修复和再生,逐渐萎缩。患者多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常从下肢近端肌肉开始,逐渐累及上肢和全身肌肉,同时可能伴有肌肉假性肥大。

3、废用性因素:

长期不活动或肢体固定可使肌肉因缺乏运动刺激而萎缩,如骨折后肢体长时间石膏固定,肌肉得不到正常的收缩和舒张锻炼,会出现废用性萎缩。一般在固定解除后,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肌肉功能多可逐渐恢复。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全身肌肉活动明显减少,也容易出现广泛性的肌肉萎缩,尤其是下肢肌肉,常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肌肉体积减小等。

一旦发现肌肉萎缩,应尽早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活检等,以明确病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肌肉萎缩的日常护理与康复训练

  • 对于因瘫痪或严重无力而无法自主运动的肌肉,可由他人进行被动运动,如屈伸、旋转关节等,每个动作重复5-10次,每天2-3次,之后进行轻柔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和关节僵硬。
  • 在患者有一定自主运动能力时,应根据肌肉萎缩的部位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如上肢肌肉萎缩可进行握拳、提物、上举等练习,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
  • 下肢肌肉萎缩可进行站立、行走、蹲起等训练,从少量多次开始,逐渐增加强度和时间。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有助于肌肉的修复和再生。
2024-12-30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